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鎖定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是西北政法大學的前身,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1937年在延安創辦的陝北公學,但其真正的起源則是1939年冬黨中央復辦的陝北公學,又稱後期陝公(1937年成立的陝北公學,後歷經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成為今天的中國人民大學)。
中文名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簡    稱
民大
創辦時間
1949年
類    別
以政治教育為主的短期訓練班性質的幹部學校
所屬地區
陝西 西安
首任校長
馬明方
主管部門
中國共產黨西北軍政委員會
發展演變
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歷史演變

1949年為了培養適應新中國政權建設所需的各類幹部,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延安大學遷到西安,改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陝西省政府主席馬明方兼任校長。1949年民大校部和二部遷駐高陵縣通遠坊(現為高陵區通遠鎮);一部、三部遷駐涇陽永樂店。
1953年,我國步入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時期,並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了加強黨對國家各項事業的領導,黨的主要教育任務逐漸轉化為提高黨與非黨幹部的理論水平。3月28日,西北局做出《關於改變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性質與加強西北局黨校的決定》,決定將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改為西北政法幹部學校,限定西北民大的結束工作必須於6月底完成。
經過積極籌備,西北政法幹部學校於1953年7月1日在高陵縣通遠坊正式成立,白清江任校長,書記為劉若曾,副書記為張治平、王鑄九。西北政法幹部學校由西北行政委員會領導,具體業務受其下屬政法委員會領導。主要任務為輪訓西北五省區政法部門的縣級幹部,為西北地區及周邊省份培養公、檢、法、司幹部和少數民族幹部。每期歷時l0個月。1954年5月19日,全校員工由通遠坊遷至西安南郊新址。自1954年12月起,學校歸屬國家教育部領導,更名為“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西北分校”(後幾經發展,演變為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幹部學校按照中央組織部關於轉變幹部學校的指示,以黨校性質的要求
西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組織教學。第一、二學期教學中,開設了基本理論課、總路線與基本政策課、政治業務課三門課程。教學環節一般採用自學、講授、討論、輔導的順序進行。隨着黨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估計的變化,從1956年第三期開始,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要運用整風經驗,端正學員思想作風”,要求學員按照黨風處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課程設置上,將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列為主課。1957年9月第四期開學後,明確規定以社會主義教育的教學為中一心內容,從而採取了鳴放、辯論、講授、思想小結的教學形式,不僅在教學內容上,而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受到當時“左”的思潮的影響,妨礙和破壞了理論聯繫實際、教書育人的學風。但仍以短期輪訓在職政法幹部為主要任務。
1953年7月到1958年8月的五年中,政法幹校完成了四期在職幹部的輪訓任務,相繼為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區培訓、提高縣級的民政、檢察、司法、監察等部門在職幹部2154人,其中有17個省區的兄弟民族的幹部305人。
西北民大改為西北政法幹校後,其原設的其他班次,分別歸併於西北其他院校。政教班歸併於西北師範學院。經建班與擬設立的工農幹部文化班歸併於西北黨校。政研班暫時設於政法幹校(此班結業後不再續辦)。錫伯、索倫民族班與少數民族檢察干部班一同歸併於西北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教員班轉入西北師範學院或西北民族學院。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臨結束時,蘆白、楊典、郭儀等大批幹部在4、5月份被調到西北黨校任職,王雲風調到西北俄語專科學校(後改為西安外國語學院,即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前身)任校長,劉端棻被調到西北大學任副校長。這一時期,有130名民大幹部也被選抽去加強西北局黨校、西北大學的教育建設任務 [1]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基本教育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是一個以政治教育為主的短期訓練班性質的幹部學校,課程內容是根據少而精的原則,基本上按照“兩大課程,五大步驟”進行教學的 [1] 
兩大課程即《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與《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兩門必修課。《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勞動創造世界、五種生產方式、國家與政治、社會思想意識等章。《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主要內容有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中國革命的歷史與經驗教訓,新民主主義政治,新民主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文化等章。配合兩大課程的學習,學校還經常增設許多時事專題報告與業務政策的專題報告,既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又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大步驟是:從開學到畢業後,共分五個階段進行教育:一、學習準備。主要是介紹學校教育方針、任務與性質,討論教育計劃,端正學習態度,成立學代會。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教育。三、理論測驗、思想總結與歷史審查。四、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教育。主要是理解馬列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統一問題。五、結業。主要是民主鑑定,動員分配與畢業典禮,使學員能夠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為人民服務。班次雖然不同,但主要的都是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只有土改、經建、建政等專業班才增加一部分政策業務課程。
學員成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種:一是青年知識分子;二是接收國民政府各級機構後的留用人員;三是從陝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來的較老的幹部;四是對人民有罪的分子與有反革命身份的分子。以前兩類學生為主,學生期限一般為半年左右。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劃清革命與反革命的界限,建立革命人生觀,進一步明確個人前途與革命前途的關係。對於轉業幹部的訓練,主要是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使他們認識革命事業的新發展與新任務,克服狹隘保守思想,建立新的工作作風。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針和教學方法。1950年9月,劉端棻教育長在《一年來教學工作總結》中,把此方針具體總結為聯繫理論本身實際,聯繫當前革命實際,聯繫學生思想歷史實際三個實際。為了解決聯繫理論本身實際的問題,學校特別重視對學習教材的編寫與研究工作。教師編寫的教材,都要經過教學研究會議集體討論研究,必須遵守三個要求與三個照顧相互聯繫的原則。三個要求是:簡明、正確、實際。三個照顧是:知識體系、學習期限、學生水平。這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授課過程中,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將課堂討論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並對其提出了三點要求。這三點要求是:
第一,有四反四要:一反以概念説明概念,而要以事實説明理論。二反概念加事實,而要培養學生通過事實的分析去論證理論。三反急於聯繫非主要的事實,而要首先聯繫最一般的主要事實。四反急於孤立的聯繫學生思想實際,而要首先聯繫理論的基本觀點即對重大事物的分析與看法。
第二,有三注意三不怕:一要注意討論教材中的主要觀點與論證,不要怕形式上看是重複書本。二要注意在集中的基本的事物的分析上去展開爭論,不要怕難掌握會場。三要注意掌握基本分歧,不要怕提不出分歧沒有爭論。
第三,課堂討論的主要責任有四:要學習掌握與領導課堂討論的知識與技術。討論中特別在最後要肯定對的,指出錯的。整理討論會上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給教員反映,以便在總結中加以解決。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每次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應記在記分冊上。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還很重視對教學經驗的總結,各部各種專業每期都有教學工作總結,每門課程學習結束後也有定期總結。從第一期教學工作總結之後,全校每年都召開一次全校性的教學研究會,對於改進教學組織領導,貫徹以教學為中心,“一切圍繞教學”的方針,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起了很大作用。當學校的最後一次教學總結報送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後,西北局宣傳部批示:“總結很好,關於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經驗,準備通報各省,供各級黨校、幹校參考”。這個批語,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三年多的教學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1]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辦學特色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從1949年6月25日正式成立,到1953年6月改組為西北政法幹部學校,歷經近四年時間,學校主要任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對學員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理論知識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堅決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克服資產階級思想中的落後成分,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建立革命的人生觀。在西北局西北軍政委員會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西北民大在直接繼承和發揚它的前身院校——延安大學的優良傳統下,勝利地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艱鉅任務,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與特色。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繼承延安大學實事求是、艱苦樸素的革命校風,逐步樹立了“忠誠老實、實事求是、團結互助、艱苦樸素”的獨特校風。延安大學遷入西安,名字改了,環境變了,但它艱苦奮鬥的優良革命傳統作風沒有變。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是在設備很簡陋和費用很少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工作的。他們沒有禮堂,上課在露天操場。沒有課桌,每人只有一個小方凳,用一塊二尺見方的木板放在膝蓋上記錄講課的內容。吃飯也沒有飯堂,幾人圍成圈蹲在地上就餐。但學校領導用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辦學,組織學生自己動手,遷校建校,解決困難,並且幫助周圍羣眾進行生產勞動。短短几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為國家節省了5億元以上的財富,並使學校不斷髮展,同時通過參加勞動,使學員們獲得了更好的鍛鍊和改造的機會,成為國家建設的人才。
1951年12月7日,習仲勳在西北區、陝西省、西安市三級黨員幹部大會上的報告中説:“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辦法是在絕大多數學校必須大大提倡的辦法。”之後,《羣眾日報》和《人民日報》也把民大艱苦辦學作為典型加以報道推廣,中央電影局還派人來校拍制了民大艱苦辦學的影片。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用革命精神建設學校的辦學辦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始終堅持“一切圍繞教學”為主導的正確辦學方針。“一切圍繞教學”,就是要求學校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把學生教好,使學生學好。學校從第一期開始就提出了這個響亮的口號,西北民大就是用這個口號,明確了全校的服務對象,為全校一切工作的展開指明瞭方向。把全校一切工作部門,後勤、黨、團、工會、學代會等部門的工作協調起來,把全校四百多名教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凝聚為一個共同的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在全校教學人員的辛勤努力下,最終保證了教學計劃的勝利完成,取得了改造知識分子的豐富經驗,在短期內成功地把一萬餘名學生培訓為為人民服務的鋼鐵戰士。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繼承了延大培養青年知識分子的教育經驗,繼續堅持延安時期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式,並進一步總結出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和留用人員的新鮮經驗。比如,學校為將課堂理論教育和實踐問題成功地結合起來,堅持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員進行思想的政治的歷史的自我檢查。採取開展“忠誠老實”運動與寫學習總結的辦法,引導學員自覺地向組織説清自己的歷史問題,放下包袱,輕鬆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這是貫徹理論聯繫實際教學方針的重要一環,是學員把自己的心獻給偉大事業的開端,在改造學員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有原延安大學審查學生歷史工作的經驗,又由於思想動員工作做得比較細緻深入,民大各期學生的歷史審查做得比較成功,絕大多數同學自覺自動地坦白交代了自己歷史上一些重大問題。同時,學校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組織學員到工廠和農村去參觀實習。1949年第一期開學後不久,就組織學生參觀了西安的大華紗廠、中南火柴廠、三橋銑工廠、人民電廠等單位。爾後仍然有計劃地組織各期學員到西安參觀工廠,有的班還到縣、區實習一段後,又回校學習。通過參觀實習,使學員增加了感性知識,更具體地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適應與矛盾,對發展生產的影響。另外,為了解決聯繫當前革命實際的問題,各期都很重視時事政策的學習,使學生能及時瞭解國際和國內政治動態,促使教學工作獲得更大的效果。在時事教育中,學校結合課程經常邀請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軍政委員會陝甘寧邊區政府、陝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黨政負責人、英雄模範人物到校作專題報告。例如請汪鋒來校作民族政策的報告,王子宜作民政工作的報告,馬錫五作婚姻法的報告,江隆基作文教政策的報告,趙守一作訪蘇觀感的報告等等。同時,還請戰鬥英雄呂順保、勞動模範李樹臻等來校作報告。這些報告有理論、有實際、生動活潑,對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針,推動學員的學習起了重要作用。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教育歷程雖然只有近四年,但它為西北地區的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先後吸收培養了12890多名學生,學生畢業後主要分配到西北五省工作,計分配到西北大區3410名,西安市511名,陝西2013名,甘肅l038名,青海l010名,寧夏534名,新疆249名,回原單位1027名,其他520名。在這個革命熔爐薰陶下,一萬餘名青年知識分子很快被熔鍊成為滿懷激情的革命戰士,畢業後分配到西北五省區新區去開展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西北地區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區的政權建設工作。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光榮教育事業史將永載史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