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環乳牛肝菌

鎖定
褐環乳牛肝菌(學名:Suillus luteus (L.:Fr.) Gray)是乳牛肝菌科、乳牛肝菌屬真菌。菌蓋寬4-10釐米,幼時扁半球形,後漸平展,表面黃褐色至深肉桂色,很粘,光滑,邊緣完全;菌肉淡黃色,味回甜,厚0.8釐米左右;菌管每釐米20-30個,長0.3-0.4釐米,管面及管裏均為菜花黃色;菌柄近柱形,長2-7釐米,粗1.1-1.5釐米,表面有紅褐色小腺點;菌環淺褐色,位於菌柄上部,膜質,薄;孢子近梭形,淺黃色,大小(6.3-9)微米×(3-3.6)微米。 [1] 
褐環乳牛肝菌在全中國均有分佈,生於針闊混交林,針葉林中地上。子實體發生在秋冬、早春,呈散生或羣生。 [3-4] 
褐環乳牛肝菌是一種優良的菌根食用菌,是中國商品牛肝菌種類之一,也是出口的野生牛肝菌;該菌性温,味甘,也可作藥用,是治大骨節病處方中蘑菇種類之一。 [1-2]  有報道稱其含胃腸炎型、溶血型毒素,無相關研究支持,應為謬誤。 [8] 
中文名
褐環乳牛肝菌 [5] 
拉丁學名
Suillus luteus (L.:Fr.) Gray
別    名
土色牛肝菌、褐環粘蓋牛肝菌、蕎巴菌、滑魚肚、松蘑
真菌界
擔子菌門
層菌綱
傘菌目
乳牛肝菌科
乳牛肝菌屬
褐環乳牛肝菌
命名者及年代
(L.:Fr.) Gray,1821

褐環乳牛肝菌真菌學史

為使褐環乳牛肝菌實現產業化開發,麗水市林科院食用菌中心從2001年開始承擔了市、省科技項目“牛肝菌仿生栽培技術研究”,開展褐環乳牛肝菌生態學、野生促繁、人工栽培技術等系列研究,並於2006年12月成功地在圃地栽培出大量子實體,並已通過浙江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鑑定。 [2] 

褐環乳牛肝菌形態特徵

褐環乳牛肝菌菌蓋寬4-10釐米,幼時扁半球形,後漸平展,表面黃褐色至深肉桂色,很粘,光滑,邊緣完全,偶有內菌幕殘片掛於其上。菌肉淡黃色,味回甜,厚0.8釐米左右。菌管每釐米20-30個,長0.3-0.4釐米,管面及管裏均為菜花黃色,管孔多角形,蜂窩狀排列,與柄接近處凹陷,有的直生,有的菌管下延為柄上部的網紋(下延約為0.1-0.2釐米)。菌柄近柱形,長2-7釐米,粗1.1-1.5釐米,表面有紅褐色小腺點,柄的上部為菜花黃色,下部為淺褐紅色,內實,肉質。菌環淺褐色,位於菌柄上部,膜質,薄。 [1] 
顯微鏡下觀察:孢子近梭形,淺黃色,光滑,含1-3個油滴,大小(6.3-9)微米×(3-3.6)微米。 [1] 
褐環粘蓋牛肝菌

褐環乳牛肝菌產地生境

褐環乳牛肝菌生於針闊混交林,針葉林中地上。分佈於亞洲(哈薩克斯坦、中國等)、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褐環乳牛肝菌在全中國均有分佈,但主要分佈於黑龍江、河北、山西、遼寧山東、江蘇、湖南、雲南、新疆、西藏等地。 [3]  [4]  [7] 

褐環乳牛肝菌生長習性

褐環粘蓋牛肝菌 褐環粘蓋牛肝菌
褐環乳牛肝菌子實體發生在秋冬、早春,呈散生或羣生。在中國麗水市郊市林科所百果園的褐環乳牛肝菌的自然發生期多在11月初到翌年4月上中旬,具體的發生高峯期與該時期內具體的天氣狀況有關,有發生在馬尾松林緣,但與馬尾松相鄰的條件相似的濕地松林地沒有褐環乳牛肝菌發生,在市林科所百果園的馬尾松林緣雷竹林內發現發生密度明顯高於馬尾松林,呈明顯的圓弧形向雷竹林擴展,與馬尾松根系生長方向一致,每年的推進距離為0.6-1.2米,在非出菇季節,出菇部位(菌塘)的枯枝落葉下土面沒有菌絲,土中菌絲也稀少,而進入出菇季節,其枯枝落葉下土面菌絲增多,逐漸密集、趨濃變白,但也有的出菇菌塘到出菇時菌絲較稀淡。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菌塘內的菌絲分化產生原基,原基初始的形狀是白色長形小棒狀,長約0.5釐米,直徑2毫米,這是所見的最小原基,以後從頂端分化出菌蓋,先為白色,後變為淡褐色,此時若除去落葉或觸動菇蕾,菇蕾就會死亡,如此階段天氣持續過幹也會導致原基死亡。隨着菇蕾的生長、發育,菌柄變粗、增長,菌蓋變大、變厚,當菌蓋由幼時半球形趨於平展時,菌膜開始破裂,並在菌柄上留下菌環,顏色變為褐色。當菌蓋趨於平展時,孢子開始大量散發,菌管也由黃色變為污黃色,以後子實體從菌管開始腐爛。並會在其上發現許多取食子實體的幼蟲。褐環乳牛肝菌從原基到成熟到老(過)熟整個過程8-12天。濕度大、氣温較高,發育就快,時間就短。出菇後若天氣連續乾燥,子實體生長較慢,個體往往較小,質量輕,且容易乾枯。 [4] 
褐環乳牛肝菌菌蓋生長速度與子實體法餘年階段、温度關係密切,在子實體幼小時尤其明顯,但隨着子實體的長大,菌蓋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即使温度較低,但菌蓋日生長量比幼小時要快,當達到9.9釐米後,子實體進入成熟期,生長速度開始下降。據觀察,褐環乳牛肝菌子實體從原基發生到長大成熟的時間與氣温關係較大,温度的高低可以提早或延遲子實體的長大成熟時間1-3天。子實體的折幹率隨出菇時期的空氣濕度大小而變化,一般在9.2-9.8%。 [4] 

褐環乳牛肝菌培育技術

  • 菌種:褐環乳牛肝菌SH-SR,野生分離獲得,由麗水市林科所食用菌中心保藏提供,通過擴繁得母種。 [2] 
  • 基質製作:採用蛭石、泥炭、膨脹珍珠岩、田土按比例組成,混勻後,採用常壓蒸汽消毒後倒入培育無菌苗容器中。 [2] 
  • 菌劑製作:先將菌種分離再通過培養基篩選、液體菌種擴繁獲得大量菌種,再製成菌劑。 [2] 
  • 無菌苗培育:先將松類種子進行消毒、浸泡、催芽、播種,通過系列管理獲得無菌苗。 [2] 
  • 菌根苗培育:將製成的菌劑在適宜的時候接種於無菌苗根部,通過水肥等管理形成菌根苗。 [2] 
  • 圃地栽培:先將圃地翻耕,大塊土破碎整理成畦,然後用土壤消毒劑進行殺菌處理,然後將培育的菌根苗按照定的密度,移植於圃地,通過水、肥、光、雜草等環節管理,然後在適宜的時間採用人工催菇技術,促進子實體發生。 [2] 

褐環乳牛肝菌主要價值

  • 食用價值:褐環乳牛肝菌是一種優良的菌根食用菌。該菌色澤鮮豔,菌肉口感軟而粘滑,菌管部分脆嫩,味道鮮美,是中國商品牛肝菌種類之一,也是出口的野生牛肝菌。食用方法主要是將菌蓋表皮剝去,沸水漂洗後炒吃,或洗淨曬乾,放通風乾燥處備用。 [2]  [4] 
  • 營養價值:褐環乳牛肝菌成分含類脂化合物、亞油酸、棕櫚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粗脂肪是由脂肪酸、甘油酯和磷脂組成的,尚含有甾醇、亞麻酸、麥角甾醇、粗蛋白、脂肪、粗纖維、糖等組成粗營養物,並含有穀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纈氨酸、脯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還含有IAA、阿糖醇、甘露醇、維生素B12、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煙酰胺、L-抗壞血酸、L-雙氫抗壞血酸、活性酶、多糖及多種礦物質元素。 [3] 
  • 藥用價值:褐環乳牛肝菌性温,味甘,可作藥用,是治大骨節病處方中蘑菇種類之一。 [1] 

褐環乳牛肝菌保護級別

褐環乳牛肝菌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無危(LC)。 [6] 
參考資料
  • 1.    周代興,李汕生.貴州常見的食菌和毒菌及菌中毒的防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9.09:20
  • 2.    郝素芳,張京川,高春燕,王朝江.褐環粘蓋牛肝菌人工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9,(第5期).14-15.
  • 3.    嚴仲鎧,李萬林.中國長白山藥用植物彩色圖志.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97.10:51
  • 4.    應國華,呂明亮,陳奕良,陳連慶,梅建偉,賈亞妮,姚月華.褐環粘蓋牛肝菌生態學特性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5,(第3期).267-273.
  • 5.    Suillus luteus  .GRANADA NATURAL[引用日期2021-07-29]
  • 6.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8-02]
  • 7.    趙震宇.新疆食用菌志.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2001.11:124
  • 8.    顧新偉,陳再明,吳邦仁.中國毒蕈圖鑑[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