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鎖定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全詩語言樸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作品名稱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作    者
岑參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絕句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作品原文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時未收長安。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1]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註釋譯文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詞句註釋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②強:勉強。登高: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③無人送酒: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這時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於是醉飲而歸。
④憐:可憐。
⑤傍:靠近、接近。 [2]  [3]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白話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2]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説:“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4]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作品鑑賞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歌主旨

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更寄託着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整體賞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王維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這單純的思親情緒畢竟圍繞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寬闊。岑參這首詩則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瞭詩文寫作的時間。劈頭一個“強”字,是不願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悽清景況。“登高去”,還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重陽節大家都喜歡登高,而詩人卻説勉強想去登高,透着些淒涼之意,不知這是為何。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詩人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但長安不僅是故園,更是國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亂軍所佔領。在這種特定情境之下,詩人就很難有心思去過重陽節,去登高勝賞了。典型的環境,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複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詩人自然聯想到飲酒、賞菊。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雖然巧用典故,卻無矯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邢邵語),所以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和猜測:不知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裏反用其意,是説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共度佳節。所以,“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淒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着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第三句寫詩人在佳節之際想到了長安家園。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烘托了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接着詩人將對親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濃縮到了“故園菊”上。“憐”字,不僅寫出詩人對故鄉之菊的眷戀,更寫出詩人對故園之菊開在戰場上的長長嘆息,百般憐惜。他想到故園今日黃花堆積的情景,只能遙遙寄去一片深沉的鄉情。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敍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所以,詩人在此選擇“菊”這個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應了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切時切地,緊扣詩題,也使整首詩渲染上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詩寫到這裏為止,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後一句。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象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着。殘垣斷壁,戰血塗地,黃花開在被亂軍糟踏得不成樣子的帝都長安可悲可嘆。此處的想象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着詩人對千萬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結句用的是敍述語言,樸實無華,惜花、思鄉、感時傷亂的情緒包容在一起加以抒發;但是寓巧於樸,餘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從行文思路上看,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脱手,圓美流轉。從內容上看,詩人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百姓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4]  [5]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名家點評

方虛谷雲:悲感。(《唐詩品彙》)
顧華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備見題意。(《唐詩廣選》)
《唐詩直解》:點“戰場”字,無限悲愴。
《而庵説唐詩》:此詩以看菊為主,登高為賓。
《詩境淺説續編》:花發戰場,況未休兵、誰能堪此?嘉州《見渭水思秦川》詩云雲、亦思鄉之作。心隨水去,已極寫鄉思,而此作加倍寫法,感嘆尤深。 [3]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作者簡介

岑參(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闕。後出任嘉州刺史。大曆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於七言歌行。現存者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岑高。有《岑嘉州詩》七卷。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77
  • 2.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350-351
  • 3.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8-03]
  • 4.    雅瑟.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
  • 5.    吳小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12-613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