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言絕句

鎖定
五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絕,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定型成熟於唐代,是絕句體裁中最早出現和定型的文體。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着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陣圖》、王維的《鳥鳴澗》、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
中文名
五言絕句
別    名
五絕
正文字數
20 字
始興年代
漢魏六朝
流行年代
唐代
代表作
《獨坐敬亭山》《登鸛雀樓》等

五言絕句體裁沿革

五言絕句,就是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它屬於近體詩範疇,是絕句的一種。這種詩體不是唐代詩人首創的,它源於漢魏樂府古詩,風格上比較質樸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明代胡應麟認為,五絕起源於漢魏時期的五言短古。他在《詩藪·內編六》中説:“五七言絕句,蓋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變也。五言短古雜見漢魏詩中,不可勝數唐人絕體實所從來。”其實,秦代就已經有完整的五言四句形式的詩歌出現了。《樂府詩集》卷三十八在《飲馬長城窟行》的解題中,引用《物理論》中所舉秦始皇時期的民歌《長城謠》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又《戰國策》卷六中引民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可見,在漢代之前,民間歌謠已經出現了五言四句體的形式。這一形式延續到了漢代的民間歌謠與樂府中。如《和項王歌》《高田種小麥》《枯魚過河泣》《上留田行》以及收於《玉台新詠》的《古絕句四首》等。
從秦代出現了五言四句的作品,一直到南朝時期的樂府以及文人詩,五言四句形式的作品逐漸蔚為大觀,雖然它們尚且沒有得到“絕句”這一稱謂的命名。而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近體形式的五言絕句了。“客遊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這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之一。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一、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並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簡稱“五古”。
南北朝時期的五絕,就風格來看,南朝傳情細密含蓄、用語精巧,北朝意境疏闊、氣格剛勁。在由南入北的一些詩人如庾信、王褒的手中,五言絕句應經開始了南北風格的融合,這一現象在隋代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於是,五言絕句的風格慢慢開始成熟,其文體特徵也被進一步挖掘與應用,至唐代進入繁榮階段。
絕句的名稱可能來自六朝文人的“聯句”。據文獻記載,當時文人宴集,有聯章作詩的風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一絕”,而絕句的稱呼即由此而立。“絕句”一詞在六朝初起時,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唐代由於音樂曲調的變化,舊的樂府詩往往不能配樂,於是樂工們常將文人創作的絕句拿來合樂歌唱,這是絕句盛行於唐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言絕句在初唐時起點較高,像“初唐四傑”、沈佺期宋之問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王勃的五絕,以其優柔不迫被沈德潛譽為“正聲之始”。初唐時期,五言絕句可以説是獨領風騷。盛唐時期則蔚為大觀,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羲祖詠等一大批文人對五絕作了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其中王維、李白更是把五絕的創作推向了極致,使五絕發展達到了繁盛的頂峯。至中晚唐時期,五言絕句終為七言絕句所壓制,呈現出逐漸式微的局面。
由於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體裁,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説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1]  [2]  [3]  [4] 

五言絕句詩體格律

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自盛唐起,五言絕句通常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盛唐之後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作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此時絕大多數五言絕句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
五言絕句的格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第二,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別。五言絕句押韻的嚴格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説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但晚唐以後,逐漸形成了首句可以借用鄰韻的用韻傳統。在詩律學上,這一現象被形象地命名為“孤雁出羣格”。第三,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種基本句型。由這四種句型按照粘對規則組合成“仄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平起首句入韻”四種基本格式。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要避免犯孤平三平調
由於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於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於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並不作明確要求,那麼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截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如王維的《相思》;要是看作是律詩的前半截,則三四句要對仗,一二句不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若看作是頷聯和頸聯的截取,則都要對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後兩種情況不多見。 [1]  [2]  [3]  [5] 

五言絕句格律對照

(一)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二)仄起首句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元稹行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
(三)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李端聽箏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四)平起首句入韻式
格律對照例詩:王涯閨人贈遠
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人。
(説明:加方框字表示可平可仄,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5] 

五言絕句典範詩作

作者
詩作
中秋夜
宋之問
渡漢江
罷相作
王之渙
《登鸛雀樓》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祖詠
王維
《相思》《鳥鳴澗》《山中送別
送崔九
李白
怨情》《獨坐敬亭山》《夜下徵虜亭》《對雪獻從兄虞城宰》《哭宣城善釀紀叟
杜甫
《八陣圖》《絕句二首
儲光羲
洛陽道
崔國輔
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聽彈琴
李端
《聽箏》
《秋夜寄邱員外》
王涯
《閨人贈遠》
元稹
《行宮》
江邊柳》《柳絮
塞下
田家
西施灘
春怨
勸酒 [6] 
參考資料
  • 1.    潘善祺.詩體類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9-113
  • 2.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2-764
  • 3.    李啓坤.唐代五言絕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9-46
  • 4.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39-143
  • 5.    程章燦.唐詩入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74-176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