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行李
- 外文名
- luggage
- 讀 音
- xíng li
行李解釋
編輯讀音:xíngli
今義:出門時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基本解釋
[baggage;luggage]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帶的東西
從樓頂拿下衣箱、旅行袋,準備收拾行李
行李出處
編輯1、使者
《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
《北史·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2、出使
《魏書·宗欽傳》:“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
《明史·劉宗周傳》:“貴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於監司。”
3、唐 時稱官府導從人員
4、行旅。亦指行旅的人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惕微 《光復湯邑小史》:“舟行兩日,遂抵蘭溪,行李往還,此為通道。”
5、引申為行程、行蹤
《古尊宿語錄·佛眼普説語錄》:“到者裏須是行李正當,日久月深,淹浸得熟,便會去。”
6、出行所帶的東西
朱自清《背影》:“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7、比喻負擔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十章:“當初建社的開頭,我看得沒這麼清楚,我光看見革命,沒看見覆雜, 增福 同志,咱倆的行李可不輕啊!”
注:“行李”一詞應寫作“行理”,其中“李”是“理”的假借字。
8、行李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沿用。《校注》:“[行李]本義為使者,《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語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驅者’等引申義。杜預注行李,使人也。朱駿聲釋“李”行旅。今一般指出行者所攜帶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
- 參考資料
-
- 1. 行李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