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蠓蟲

鎖定
蠓蟲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的蠓科昆蟲。蠓蟲在全世界有4000 多種,中國約有吸血蠓320 種。 [5]  蠓蟲成蟲體型細小,褐色或黑色,長約1~4毫米,有複眼、單眼各一對,觸角絲狀,長而有毛,喙短,雌蟲為刺吸式;胸分三節,中胸背板最發達,前部兩側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寬,翅端鈍圓,接近前緣的二條翅脈甚粗大;翅上有細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與白斑;雌蟲末端有尾須一對。 [6] 
蠓蟲為刺吸式口器,雄蠓吸食植物汁液,雌蠓具有吸血習性。因此雌蠓可作為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一般蠓蟲的吸血活動是在白天、黎明或黃昏進行。成蟲多棲息於樹叢、竹林、雜草、洞穴等避風、避光處。當温度、光照適合且無風時,成蟲即成羣飛出,蠓蟲的飛行能力不強,因此蠓蟲的活動範圍一般在棲息地周圍的300m內,吸血蠓類交配時常有羣舞現象,交配後吸血,約3~4天后卵巢發育成熟而產卵。通常雌蠓一生產卵2~3次,一次產卵量約50~150粒,蠓生活所需的時間與温度關係密切,在夏季約需一個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視種類與地區不同而異,雄蠓交配後1~2d便死亡,雌蠓的壽命約一個月,一般以幼蟲或卵越冬。 [6] 
蠓蟲叮咬時,其攜帶的病原生物感染機體和(或)瘙癢抓撓後引起的以紅、腫、癢,甚至感染為主要特徵的損傷。蠓蟲攜帶的病毒常見的有乙型腦炎病毒,辛布組病毒等。 [5] 
中文名
別    名
小咬
墨蚊
黑蚊 [1]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1] 
昆蟲綱 [1] 
雙翅目 [1] 
亞    目
長角亞目 [1] 
蠓科 [1] 
分佈區域
分佈廣
出現時間
北方在5~8月;南方在4~10月 [2] 

蠓蟲外形特徵

成蟲體型細小,褐色或黑色,長約1~4mm,有複眼單眼各一對,觸角絲狀,長而有毛,分為13~15節。下顎須有5節,喙短,雌蟲為刺吸式。胸分三節,中胸背板最發達,前部兩側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寬,翅端鈍圓,接近前緣的二條翅脈甚粗大。翅上有細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與白斑。翅在靜止時重疊覆蓋於腹部之上。足三對,較發達,腹部有10節,雌蟲末端有尾須一對。 [2] 
蠓為全變態昆蟲。成蟲體長約2~5毫米,黑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觸角絲狀,吸血種類口器發達,但比蚊蟲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庫蠓屬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後翅成平衡棒,腹部10節。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對卵巢。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構造因種類而異。蛹為裸蛹,分頭、胸、腹3部,體前方背面有一對呼吸管。幼蟲呈蠕蟲狀,上顎和咽發達,在水中作螺旋運動,行體壁呼吸。卵呈長紡錘形,長為寬的4倍以上。 [3] 

蠓蟲常見種類

全球已知蠓類5360種,其中庫蠓1224~1530種、細蠓133種、鋏蠓屬蠛蠓亞屬124種、澳蠓1種。吸血蠓蟲(blood-suckingmidges)是蠓科昆蟲中能叮刺人和畜等動物蠓蟲的總稱。吸血蠓蟲是重要的醫學昆蟲。全世界已知吸血蠓蟲為4屬1503種,包括庫蠓屬(Culicoides)、蠛蠓屬(Lasiohelea)、細蠓屬(Leptoconops)和澳蠓屬(Austroconops)。現知庫蠓有1247種,佔世界已知蠓科昆蟲種類的23.3%,佔已知4個吸血蠓屬的83%。 [1] 

蠓蟲發育過程

蠓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 [2] 

蠓蟲生活習性

蠓蟲為刺吸式口器,雄蠓吸食植物汁液,雌蠓具有吸血習性。因此雌蠓可作為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一般蠓蟲的吸血活動是在白天、黎明或黃昏進行。成蟲多棲息於樹叢、竹林、雜草、洞穴等避風、避光處。當温度、光照適合且無風時,成蟲即成羣飛出,蠓蟲的飛行能力不強,一般不超過0.5km,因此蠓蟲的活動範圍一般在棲息地周圍的300m內,吸血蠓類交配時常有羣舞現象,交配後吸血,約3~4d後卵巢發育成熟而產卵。通常雌蠓一生產卵2~3次,一次產卵量約50~150粒,蠓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與温度關係密切,在夏季約需一個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視種類與地區不同而異,雄蠓交配後1~2d便死亡,雌蠓的壽命約一個月,一般以幼蟲或卵越冬。 [1] 
出現季節:我國的蠓,北方出現在5~8月;南方出現在4~10月。 [2] 
繁殖方式:蠓主要孳生在潮濕、鬆軟、富有腐殖質的土壤內及水塘、樹洞、沼澤和住區附近的糞坑、污水溝等處。 [2] 

蠓蟲致病防治

蠓蟲致病

蠓蟲叮咬處可發生兩種損害:
①速髮型風團中央有蠓蟲叮咬的點狀小傷口,被叮後迅即有癢感,半小時內風團及瘙癢達高峯,24h內消退,不留痕跡; [4] 
②遲髮型風團叮咬後12~24h後發生水腫性紅斑,以後變為風團,中央有綠豆大的淤點或丘疹,少數發生水皰,4~5d後甚至月餘後才能消退,遺留色素沉着斑。受大量蠓蟲叮咬或具有特異質者,可發生血管性水腫、全身性風團,甚至大片淤斑。常因搔抓等刺激引起糜爛、滲液或繼發感染,有因此誘發濕疹者。個別患者皮疹呈結節性癢疹樣損害。 [4] 

蠓蟲好發部位

損害多發生在暴露部位,尤以兩小腿、足踝、足背及前臂多見,在野外坐卧者可發於顏面及耳部。 [4] 

蠓蟲預防措施

(一)改善環境衞生:經常清除濕地、廄舍等處的腐爛物質,剷除池塘、水坑邊上的雜草,以消滅或減少滋生地。 [4] 
(二)對住區周圍100~200m內的滋生場所如樹林濕地、池塘及水溝邊等處可重點用0.5%γ-666溶液噴灑,60~100m/m2,1次/月。 [4] 
(三)個人防護:避蚊劑對蠓有驅避作用;在暴露部分塗搽1次,驅避效果可維持4h。 [4] 

蠓蟲傳播病毒

吸血蠓蟲可以通過吸血傳播多種蟲媒病毒,目前已知的從吸血蠓蟲分離鑑定的病毒有5科7屬,包括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水泡性病毒屬(Vesiculovirus)及暫時熱病毒屬(Ephemerovirus)、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環狀病毒屬(Orbivirus)、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正布尼亞病毒屬(Orthobunyavirus)及內羅畢病毒屬(Nairovirus)、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屬(Alphavirus)、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 [1] 
吸血蠓作為傳播媒介可以在人和(或)動物之間傳播多種病毒性疾病,藍舌病是蠓蟲傳播的最重要的動物性疾病,以庫蠓為主要傳播媒介,主要侵害綿羊,該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以綿羊感染後臨牀症狀最明顯,表現為發熱、面部水腫、頰粘膜和胃腸道粘膜嚴重的卡他性炎症為特徵,嚴重病例舌頭呈藍紫色、發紺並出現潰瘍和糜爛症狀。孕羊患病可經胎盤傳播給胎兒,引起母畜的流產、死胎或先天性異常的發生。目前在我國已經從庫蠓中分離到藍舌病毒,但尚未發現動物間有藍舌病的流行。 [1] 
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中的新澤西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NewJerseyvirus)所引起的水泡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VS),又名鼻瘡(sorenose)、口瘡(soremouth)、偽口瘡(pseudoaptutusis)、“爛舌症”、“牛及馬的口腔潰瘍”等,是一種可引起馬、牛、豬和鹿等多種動物發病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大量流涎是家畜感染最重要的症狀,其特徵表現為口腔黏膜、蹄冠狀帶及乳頭皮膚出現水泡、糜爛及潰瘍,臨牀症狀與口蹄疫相似。人可因接觸病畜而偶發感染,但常不顯症狀或僅輕微發燒或寒戰,有的患者表現頭疼、噁心、嘔吐等。約有1/4的病人在口部、舌或鼻部出現皰疹樣水皰病變,持續2~7d後完全恢復。VS最早於1926年和1927年在美國被報道,VS可以使馬和牛的生產能力下降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並對國際貿易產生嚴重影響。 [1] 
此外,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的赤羽病毒(Akabanevirus)所造成的赤羽病是引起牛、羊繁殖障礙的一種重要病毒性疫病,是我國從國外進口牛、羊必須檢測的七種疫病之一,其臨牀特徵表現為流產、早產、死胎、胎兒畸形、木乃伊胎、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積水性無腦綜合徵等,該病最早在意大利暴發,隨後在日本、美國、韓國、台灣、沙特阿拉伯等地區分離到該病毒,對養牛業和養羊業危害嚴重,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疫病,布尼亞病毒科奧柔普西病毒(Oropouchevirus,OROV)也可引起蠓媒性人獸共患病等。總之,蠓媒性疾病給畜牧業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參考資料
  • 1.    範娜,程睿,魯曉晴,王斌,梁國棟.蠓蟲及其傳播的蟲媒病毒[J].中國熱帶醫學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消毒殺蟲滅鼠手冊》編寫組.消毒殺蟲滅鼠手冊.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80.3:342
  • 3.    貝時璋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生物學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12:第973頁
  • 4.    顧偉程等編著.精編皮膚病學: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09:第299頁
  • 5.    汪海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軍事環境醫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08,第112頁
  • 6.    蠓蟲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