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鎖定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這是一首送別詞,是作者在送張見陽出任湖南江華縣令離京時所作。此詞表達了詞人對遠遊的友人的不捨之情以及鼓勵之意。全詩情景交融,意境淒涼。
作品名稱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作品別名
蝶戀花·城上清笳城下杵
作    者
納蘭性德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納蘭詞
文學體裁
題    材
送別詞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作品原文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盡離人,此際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聲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雲,遮斷君行處。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 [1]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註釋譯文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詞句註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一般用來填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內容。
⑵清笳:謂悽清的胡笳聲。唐杜甫《洛陽》詩:“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城下杵(chǔ):指搗衣之聲。杵,搗衣所用的棒槌。
⑶蒹葭:蒹和葭都是水草,本指在水邊懷念故人,後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語出《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⑷寒雲:寒天的雲。
⑸黃茅山店:指荒村野店。黃茅,茅草名。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官舍黃茅屋,人家苦竹籬。”
⑹村社:舊時農村祭祀社神的日子或盛會,《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歲時村社雩祭祠禱,鼓舞會集,圖必造之,與野老同席,曾無傲色。” [2]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白話譯文

散花樓上,聽得遠處胡笳輕唱,天色也已近黃昏,城下搗衣聲一下接一下單調地重複着,迴盪在這清冷的蒹葭浦,在離人的心中揮之不去。
手把酒杯真想勸您留下啊。此去路途遙遠,別怕寒雲遮斷您的行處。在未來的漫漫長路上,您將夜宿荒村野店,請笑對夕陽下的村社神鼓。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所送之人是張見陽。張見陽字子敏,名純修,本為內務府包衣,進士及第後先授江華縣令,官至廬州知府。張見陽與納蘭結為異姓兄弟,是納蘭的知心故交。康熙十八年(1679年),納蘭性德的摯友張見陽被任命為湖南江華縣令,納蘭為其送行,並作此詞。
納蘭性德之於張見陽,並非泛泛之交。江華曾一度為吳世瑤所佔據,清軍剛收復江華不久後張見陽即被派去任職。納蘭深知此時的江華戰火未息,民生艱難,且江華歷來是多民族交匯地區,衝突時有發生,張見陽所得並非美差。然而作為朋友,納蘭不斷勉勵張見陽要莫懼寒雲,要在滿目瘡痍中成就一番大業。他在與張見陽的書信中寫道:“古來名士多以百里起家者,願足下勿薄一官,他日循吏傳中,籍君姓名,增我光寵。”納蘭年輕時也有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而他囿於皇宮中難以施展拳腳,便將自己的目標寄託於好友。
納蘭對張見陽不僅有着殷切的期望,也像兄弟一般深情地關懷着他。他曾作五律遺友人:“楚國連烽火,深知作吏難。吾憐張仲蔚,臨別勸加餐。”古時官員到各地赴任,往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長途跋涉。縱使比不得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但翻山越嶺在所難免,“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箇中酸楚不需多言。而納蘭似對行宿黃茅山店這般羈旅生活有着別樣的期待。 [1]  [2]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作品鑑賞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
散花樓,單聽名字便引得無數遐想。天女散花,也是有來歷的。據説在維摩詰住處有一位天女,每聽到有人説法的時候就會現身,把天花散向眾菩薩和佛的大弟子身上。花落到菩薩身上時便都會墜落,但是落到那些大弟子身上時卻不會掉下來。那些大弟子用神力也不能將花拂去。舍利弗説:此花不如法。就是説存有分別心是不如法,説明大弟子們還有畏懼生離死別之心。等修行完成後,五欲不再有,“結習盡者,花不着身”。
在離別心不當存的散花樓送別,不止是巧合。“天若有情天亦老”,好友間若無別緒,又何來離愁呢?秋花慘淡的時節,本就易惹人傷感。張見陽此時奔赴千里之外,話別時酒入愁腸,更著淒涼。
“刀尺”二字歷來説法不一,比較普遍的説法是製衣,那麼“刀尺又催”便是趕製衣物之義了。古時士兵武器和糧食由朝廷供應,衣物往往是自備。每到秋冬交替時,家人便要為遠方的征夫或遊子準備寒衣。因此便有了這“萬户搗衣聲”。宋賀鑄也曾在他的詞中提到,“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瑟瑟秋風中的搗衣聲藏於遊子密密縫的身上衣,藏着遠征遊子對故土的眷戀,藏着故園親友的不捨和思念。
留君不住,臨別定有金玉之言相贈,“莫被寒雲,遮斷君行處”。江華屬楚地,故詩中言“楚國連烽火”。彼時,江華時局不穩,納蘭對友人頗為牽掛。臨別不贅言“一片冰心在玉壺”,無“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也沒有“天涯若比鄰”的寬慰,而像是至親一般希望他保重身體,二人的友情由此也可見一斑。
詞中所説的村社應該是指秋社日。古有春秋二社,秋社日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大約在秋分前後。此時的農家已經完成了收穫,所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秋社祭神的習俗最早始於漢代,宋代的村社有食糕、飲酒、女歸寧的習俗,至今一些地方還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等傳統紀念活動。
納蘭從小便生活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官場的黑暗、人性的扭曲和金錢權力間血淋淋的勾當讓他壓抑已久,這也使得他更加渴望自由,嚮往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嚮往樸實的田園生活。“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村社神鼓在他眼裏便成了自由愜意生活的寫照。
“夕陽村社迎神鼓”,是他勸慰友人以豁達之心迎接未來的漫漫長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又似他給自己的一個期許,“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可惜,納蘭的歸去來兮終究只是個沒有見過陽光的期許。 [2]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納蘭詞研究專家張秉戍:詞由景起,寫秋天將盡,清笳聲疊和着砧杵聲傳來,一片淒涼的氛圍。正此時,“客”將上路遠行,置酒送別,自是悲涼傷感,故云“心偏苦”。上片結句又以景收束,進一步烘托了惜別戀友、悲苦無奈的悽清之感。下片由眼前餞別之情景設想“客”在旅途上的景況,此係虛擬之景,更突出了眷戀之情和傷離之意。 [1]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朝著名詞人。其祖於清初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進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衞,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塞疾而歿。其詞清新婉麗,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後世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譽之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其詞現存349首。刊印為《側帽集》和《飲水集》兩冊,後多稱《納蘭詞》。 [3] 
參考資料
  • 1.    張秉戍 等.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0:262-263
  • 2.    聶小晴.納蘭詞.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12-13
  • 3.    趙秀亭 等.中國古典詩歌基礎文庫·元明清詞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