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蜜獾

(食肉目鼬科動物)

鎖定
蜜獾(學名:Mellivora capensis):是食肉目、鼬科動物。雌雄間的體型差異甚大,雄性的體重有時是雌性的二倍。身體厚實,頭部寬闊,眼睛小,外觀看不出耳朵,有個外觀平鈍的鼻子。身體粗壯,爪子強壯,可以搗毀蜂巢,堅厚的皮膚和粗糙的毛可以抵禦蜂羣的攻擊,因喜食蜜蜂幼蟲和蛹而得名。分佈於非洲、西亞及南亞。
蜜獾以“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被收錄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數年之久。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蜜獾
拉丁學名
Mellivora capensis
別    名
平頭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食肉目
鼬科
亞    科
蜜獾亞科
蜜獾屬
蜜獾
亞    種
12亞種 [17] 
命名者及年代
Schreber, 177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
Viverra capensis Schreber, 1776
外文名
英文 Honey Badger, Ratel
法文 Blaireau à miel, Ratel
德文 Honigdachs

蜜獾動物學史

蜜獾進化

該物種最早出現於亞洲上新世中期。已知一些已滅絕的近親可以追溯到至少7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其中包括來自南非和意大利的“Mellivora benfieldi”、來自巴基斯坦的“Promellivora”和來自乍得的“Howellictis”。更遠的親戚包括“Eomellivora”,它在舊大陸和新大陸都進化成幾種不同的物種,以及來自肯尼亞的巨型長腿的“猛獾”(Ekorus)。 [12] 

蜜獾分類

蜜獾的學名“Viverra capensis”是約翰·克里斯蒂安·丹尼爾·馮·施雷貝爾(Johann Christian Daniel von Schreber) 在1777年使用的科學名稱,他描述了好望角的蜜獾的皮膚。1780年,戈特利布·康拉德·克里斯蒂安·斯托(Gottlieb Conrad Christian Storr)提出用"Mellivorae"作為該屬的名稱。Mellivorina於1865年由約翰·愛德華·格雷(John Edward Gray)提出作為"屬"的名稱。 [9-10] 
蜜獾是蜜獾屬的唯一物種。儘管在1860年代它被歸入獾亞科,但已經普遍認知它與獾亞科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它與貂亞科(Guloninae)的關係更為密切,最後被分配到屬於自己的亞科“蜜獾亞科”(Mellivorinae)。蜜獾亞科和貂亞科之間的差異包括它們的齒序公式的差異。蜜獾雖然與貂熊(俗稱“狼獾”)不在同一個亞科,但可以被視為另一種類似的超大黃鼠狼或雞貂的形式。 [11] 

蜜獾分化

蜜獾的種內分類尚未得到充分研究。2000年,巴雷什尼科夫(Baryshnikov)根據形態學研究和皮毛變異描述了來自中亞(土庫曼斯坦)的一個新亞種“Mellivora capensis buechneri”,並從該物種的整個範圍內識別出總共10個亞種。2005年,沃森克拉夫特(Wozencraft)報告了12個通過形態測量學和毛色變化而分化的亞種。尚未完成對該物種亞種的DNA調查,用形態測量學或毛皮顏色和圖案表示的亞種的有效性值得懷疑。種羣內的毛皮圖案(白色條紋的長度和大小)和同一地理區域內不同地方的毛皮大小差異很大(例如,在卡拉哈里地區,半乾旱環境和贊比西河谷之間)。此外,這些差異不一定與遺傳差異有關(C. Begg和K.Begg pers. obs.2006年)。儘管蜜獾在性別上存在顯著的二態性,雄性至少比雌性大三分之一,但數據通常也會因性別混為一談而產生偏差(Begg 2001)。 [2] 

蜜獾形態特徵

蜜獾體型

蜜獾是大型鼬科動物,特點是頭骨大,眼睛小,身體粗壯,頸部和肩部肌肉發達。體長60-70釐米,肩高約25釐米,體重8-12千克。它們的大小因地理範圍而異,對非洲蜜獾的測量顯示它們比亞洲種羣的個體略大。該物種表現出性別二態性,雄性比雌性大。來自卡拉哈里沙漠地區個體的數據顯示,成年雄性比成年雌性大約三分之一。年長的成年雄性背部也有明顯的傷疤區域(它們被稱為“疤痕”),這可能是多處咬傷的結果。 [4] 

蜜獾顱骨

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296107  顱骨 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296107 顱骨 [14]
顱骨與狗獾的顱骨幾乎沒有相似之處,並且非常類似於狐鼬的更大版本。顱骨結構非常堅固,成體的顱骨沒有任何獨立骨骼結構的痕跡。顱蓋骨比狗的顱蓋骨寬。 [14] 

蜜獾五官

  • 耳朵:耳朵遠離頭部,外耳沒有固定的耳廓。耳腔的上方和後方都被包圍着表皮增厚,形成硬脊。耳屏上由斜脊組成。脊的對面是一個小凸起結節,是耳屏和耳屏的殘餘物。囊不存在。耳垂的雛形出現於外耳道周圍;然而,它們是不可見的。當蜜獾挖洞時耳朵邊緣的傾斜會使其閉合耳道口。 [14] 
  • 眼睛:眼睛很小。眼角之間的最大距離為13毫米。這個開口幾乎沒有給眼睛留下空間。小而深陷的眼睛是遠視的,黑色,並且在夜晚反射光線。 [14] 
  • 鼻子:是棕色的。寬鼻孔有一個清晰的區域,圍繞着下方和側面的鼻孔。上唇較淺,缺乏中唇和中唇溝,鼻孔下部較深,導致鼻孔更靠近下唇而不是上唇邊緣。橫向狹縫較短。 [14] 
  • 嘴唇:表面完全裸露。面部觸鬚的間質簇可能不存在。舌頭有尖鋭的乳突指向嘴的後部。 [14] 

蜜獾齒序

來自南高查的蜜獾的下頜骨和牙齒 來自南高查的蜜獾的下頜骨和牙齒 [14]
齒序:i 3/3, c 1/1, p 3/3,m 1/1,共32顆。牙齒通常表現出不規則發育的跡象,有些牙齒非常小,以不尋常的角度排列或完全缺失。蜜獾物種的下頜左側有第二顆下臼齒,但右側沒有。雖然它們主要以軟食為食,但蜜獾的頰齒經常磨損嚴重。對於食肉動物來説,犬齒特別短。舌頭有尖鋭的、指向後方的乳頭,有助於它們處理堅硬的食物。 [14] 

蜜獾乳房和肛門袋

蜜獾擁有兩對乳房和一個肛門袋,這在鼬科動物中是不尋常的,是可逆的,這是鬣狗貓鼬的共同特徵。據報道,袋子的氣味“令人窒息”,可能有助於在襲擊蜂箱時讓蜜蜂平靜下來。 [13] 

蜜獾皮膚

蜜獾的皮膚堅韌、厚實和鬆弛,脖子周圍的皮膚有6毫米厚,可以防止天敵抓住自己。厚實的皮膚不怕蜜蜂的叮咬、也能抵禦蛇的毒牙和其他動物的傷害。 [14] 

蜜獾四肢

蜜獾的腿短而結實,每隻腳上有五個腳趾。腳上有非常強壯的爪子,前足強壯而寬闊,有大爪子,可用於抓捕獵物和奔跑。相比之下,後足小,爪短。它們是一種部分蹠行動物,腳底有厚厚的襯墊,裸露到手腕。尾巴很短,上面長滿了長毛,除了底部以下。 [14] 
5個腳趾長有巨大的爪子。指甲的平均長度是約32毫米。中間的最長,大約38毫米,最小的是外側那個25毫米。厚指甲的邊緣是圓形的,帶有凹下表面。指甲和腳趾的側面平坦以使它們彼此準確並列。所以,蜜獾挖洞時,前掌形狀緊緊地變成寬闊的強大的鏟子。後足比前足長且窄,且短爪子。沿中線延伸,足底墊中間和足跟,是一個大蹠骨墊。腳後部的外皮是赤裸的和皺巴巴的。 [14] 

蜜獾毛髮

雖然顏色因亞種而略有不同,但一般來説,身體的下半部分(腹側)是深黑色,上體是灰色或亮白色。較淺的顏色延伸到身體的整個長度,直到尾巴的底部。 [14]  [15] 
皮毛可隨季節和分佈地區的不同變化很大。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冬季,氣候過冷,蜜獾上體的毛髮豐富,長約40毫米。甚至後腳跟可能也長滿毛髮。而生活在非洲的蜜獾,缺乏絨毛。冬季皮毛很長,下背部長40-50毫米,由稀疏、粗糙、剛毛狀的毛髮組成,底毛很少。側面、腹部和腹股溝的毛髮甚至更稀疏。夏季皮毛較短,背部只有15毫米長,甚至更稀疏,腹部半裸。頭部和下半身的側面是純黑色的。一條大的白色帶覆蓋上半身,從頭頂到尾巴底部。蜜獾中非亞種的獨特之處在於完全是黑色的。 [14] 
耳朵是一個圓形的毛圈,約寬13毫米。大腿後部的毛很長,可能形成簇。前腿前部的毛直接穿過四肢。頸部兩側有一層垂直的黑毛,與縱向的白毛相交。 [14] 

蜜獾棲息環境

棲息在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包括熱帶和亞熱帶綠色森林、荊棘林、開闊林地、河岸森林或草原、乾旱草原、岩石山丘和沙漠。海拔高度從海平面到4,050米不等。它們通常不會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最乾燥的地區或地中海周圍的叢林生物羣落中。該物種需要有洞穴、岩石裂縫或其他可以躲避的地方作為棲息場所。 [4] 

蜜獾生活習性

蜜獾領地

在卡拉哈里盆地南部地區,成年雄性蜜獾的平均棲息地為541平方千米,而成年雌性蜜獾的平均棲息地較小,為126平方千米。年輕的雄性(獨立但尚未性成熟)的家庭範圍平均為151平方千米。這些家庭範圍不是唯一的,而是廣泛重疊的。成年雄性可能有重疊的家庭範圍,成年雌性也是如此。占主導地位的成年雄性的家庭範圍可能與多達13只雌性的範圍重疊。年輕雄性的家庭範圍可能與成年雄性的家庭範圍完全重疊。儘管年輕雄性、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的家庭範圍重疊,但它們並不表現出很強的領地意識。 [4] 

蜜獾活動

蜜獾通常在非洲和亞洲的南部和西部出現。吉尼斯世界紀錄把它命名為“最大膽的動物”。這種動物表面看起來很可愛,實際上幾乎會攻擊所有東西,它很聰明能夠知道敵人的弱點。例如,當面對的是一個男人時,它會攻擊他的睾丸。它也是為數不多的使用工具的一種動物,例如用原木作為梯子。 [4] 
蜜獾對本土範圍內毒蛇的蛇毒有很強的抵抗力,其他地域有待考證,是世界上少有的對蛇毒有抵抗力的動物之一。對待異類性格兇猛、好鬥。性格勇敢,堅毅,頑強。捕獵效率很高,與其它掠食動物不同的地方在於蜜獾總是不停的捕食以滿足自己不斷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其他的掠食動物往往在捕食一次之後進行休息。一隻雄性蜜獾每小時能輕輕鬆鬆地奔跑9.6公里,它的活動範圍超過200平方英里甚至更大。 [4] 
蜜獾經常在夜間捕食,白天躲在洞裏或者岩石縫裏睡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覓食,善於挖洞,蜜獾有力的武器是它的爪子和牙齒,十分兇猛,幾乎什麼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時才能將它制服,因為它的皮毛光滑韌性強,很難傷到體內,蜜獾有同類自殘現象,尤其對幼崽,只有一半幼崽能長到成年。

蜜獾共生

蜜獾最喜歡吃的是蜜蜂幼蟲。它與黑喉響蜜鴷(Indicator indicator)結成了十分有趣的“夥伴”關係。響蜜鴷一見到蜜獾就會不停地鳴叫以吸引蜜獾的注意力,蜜獾循着響蜜鴷的叫聲跟着它走,同時也發出一系列的迴應聲。響蜜鴷自己是破不開蜂窩的,蜜獾用其強壯有力的爪子扒開蜂窩吃蜜蜂幼蟲和蛹,而響蜜鴷亦可分享一餐佳餚。作為蜜獾的共生夥伴,聰明的響蜜鴷因蜜源嚮導而聞名。響蜜鴷呼喚蜜獾跟隨着自己,把蜜獾帶到蜜蜂的巢。響蜜鴷依靠這位哺乳動物強壯的爪子擊破它先前發現的蜂巢。這種奇怪的夥伴關係還有待於科學的論證。因為採蜜人親眼目睹了這種合作,他們也很規律地跟從響蜜鴷的引導,在鳥兒飛來飛去的召喚下,人們被引導到幾公里以外的蜂巢去。研究表明,響蜜鴷知道方圓250平方千米內的每一個蜂巢的位置。採蜜人依靠響蜜鴷維持生活,每次總是留下一些蜂巢作為回報。 [4]  [16] 
蜜獾與黑喉響蜜鴷

蜜獾食性

蜜獾是機會主義的覓食者;食物的組成隨着獵物丰度的季節性變化而變化。它們以肉食為主,經常以鳥卵、小型齧齒動物、蛇、鳥類和青蛙為食。雖然大部分食物都是肉食性的,但蜜獾也吃水果、根莖和鱗莖。蜂箱被捕食是因為蜜獾也喜歡吞噬裏面的蜜蜂幼蟲和蜂蜜。如果其他食物缺乏,它們會轉向腐肉作為食物來源。 [4] 
研究發現,儘管雄性和雌性蜜獾的體型存在差異,但它們的覓食模式和覓食成功率卻非常相似。它們捕獲大小從2-2000克不等的獵物。蜜獾吃的獵物類型隨季節變化,在小型哺乳動物丰度最高的季節(9-12月),小型哺乳動物佔了大部分食物(80%)。在濕熱季節(1-4月),大型蛇類佔飲食的很大一部分(58%)。總體而言,成年雄性蜜獾平均每天消耗1.3千克食物,而雌性平均每天消耗0.9千克食物。 [4] 
蜜獾的獵物約有60種,從小昆蟲到小兔子,它們都能吃。已觀察到卡拉哈迪大羚羊國家公園(Kgalagadi Transfrontier)的蜜獾捕食以下獵物:跳兔、高原沙鼠(Gerbilliscus brantsii)、毛足沙鼠(Gerbillurus paeba)、草原斑貓南非狐藪兔筆尾獴、四帶紋鼠(Rhabdomys pumilio)、非洲艾虎大耳狐狐獴、哨旱台鼠(Paratomys brantsii)、沙地象鼩(Elephantulus intufi)、短尾沙鼠(Desmodillus auricularis)、非洲侏儒鼠、袋南非囊鼠(Saccostomus campestris)、沙漠鼠(Zelotomys Mouleudassnios)、鼴鼠假盾蛇(Pseudaspis cana)、鼓腹噝蝰黃金眼鏡蛇砂膨蝰、 普通飛行壁虎(Ptenopus garrulous)、花條蛇屬、巨型地面壁虎(Chondrodactylus angulifer)、卡拉哈里樹石龍子(Trachylepis occidentalis)、畢氏穴蝰、雙色羽吻蛇(Xenocalamus bicolor bicolor)、角壁虎(Chondrodactylus bibronii)、非洲巖蟒(Python natalvelensis)、草原沙鬣蜥(Agama aculeate)、黑黃色沙蜥(Heliobolus lugubris)、淡色歌鷹黑鴇那馬瓜沙雞斑雕鴞南方蟻鵖倉鴞普通鵪鶉鱗額編織雀羣居織巢鳥黃蠍白蟻青玉粗尾蠍、黑後目蠍(Opistophthalmus carinatus)、黑粗尾蠍、卡拉哈里粗尾蠍(Parabuthus kalaharicus)、直翅目昆蟲和孤獨的蜂糸幼蟲(Parafidelia friesei)。還觀察到成年蜜獾吞噬蜜獾幼崽。 [4] 

蜜獾分佈範圍

蜜獾國家分佈

分佈於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布)、剛果(金)、科特迪瓦、吉布提、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黎巴嫩、利比里亞、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卡塔爾、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蘇丹、坦桑尼亞、多哥、土庫曼斯坦、烏干達、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2] 

蜜獾地理分佈

地理分佈範圍很廣,從南非的西開普省延伸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到摩洛哥南部和阿爾及利亞西南部,並在非洲以外通過阿拉伯、伊朗和西亞到中亞(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半島和尼泊爾。該物種很可能存在於阿富汗北部。特別是因為該物種出現在鄰近的約旦(Amr 2000)和以色列(Werner 2012)。從歷史上看,蜜獾不存在於撒哈拉沙漠最乾燥的中心、地中海沿岸直至尼羅河谷以及南非中部(自由州省)部分。儘管在印度大部分地區廣泛分佈,但其在南部各州的分佈高度不連續(Gubbi等人,2014年),並且幾乎沒有滲透到東北部(2013年)。它在哈薩克斯坦的範圍僅限於該國西部的南部Mangistau地區,特別是烏斯特烏特保護區(Ustyut Plakhov 2005年)。在非洲,它們的分佈範圍從海平面到高達2,600米的地區。在埃塞俄比亞的貝爾山脈可達4,000米的高度 (Sillero-Zubiri 1996)。 [2] 
蜜獾分佈圖 蜜獾分佈圖

蜜獾繁殖方式

雄性蜜獾有很大的活動範圍並相互重疊,較小的家族可達13只雌性。性行為涉及到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統,其中一隻雄性獾可以和多個雌性交配。雖然蜜獾通常過着孤獨的生活,一個雌蜜獾常常帶領一隻幼崽,完全依賴於母親撫育。雌蜜獾懷孕期50-70天,小蜜獾12-16個月後才能獨自生活,幼崽獨立前完全依賴於母親,生育間隔時間超過12個月。 [18] 
雌性蜜獾要比雄性蜜獾小一些,它們為了覓食和哺育後代,活動範圍也超過50平方英里。一隻母蜜獾每三五天就要叼着自己兩個月大的孩子,疾奔1英里多去尋找新的洞穴。一旦幼獸能夠自己行走,母蜜獾和孩子就會分開在不同洞穴居住,以此來降低被捕食者發現的幾率和尋找更多的食物。 [1] 
蜜獾繁殖期

蜜獾亞種分化

蜜獾(1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Mellivora capensis abyssinica
Hollister, 1910
2
Mellivora capensis buechneri
Baryshnikov, 2000
3
Mellivora capensis capensis
(Schreber, 1776)
4
Mellivora capensis concisa
Thomas and Wroughton, 1907
5
Mellivora capensis cottoni
Lydekker, 1906
6
Mellivora capensis inaurita
(Hodgson, 1836)
7
Mellivora capensis indica
(Kerr, 1792)
8
Mellivora capensis leuconota
Sclater, 1867
9
Mellivora capensis maxwelli
Thomas, 1923
10
Mellivora capensis pumilio
Pocock, 1946
11
Mellivora capensis signata
Pocock, 1909
12
Mellivora capensis wilsoni
Cheesman, 1920
[3]  [5] 

蜜獾保護現狀

蜜獾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無危(LC)。 [2] 

蜜獾種羣現狀

在紅色目錄中列為LC(無危物種),因為該物種分佈範圍較廣,沒有明顯的生態危機(具有廣泛的棲息地和海拔寬容度,食物來源豐富)因此被列為“最不關心(LC)”。然而,明顯可識別的威脅正在運行,並且已知會導致物種數量局部下降,在可獲得額外信息的情況下,物種可能需要列入更高類別的威脅等級。 [2] 

蜜獾主要威脅

蜜獾被用作叢林肉和傳統醫學藥材,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在整個分佈範圍內受到養蜂家和小型畜牧業者的直接迫害(例如,通過使用鋼爪陷阱和毒藥)。 它們還被針對其他物種的非選擇性控制計劃間接殺死,例如豺狼 (Canis spp.) 和獰貓。有證據表明它們在許多地區因中毒而在當地滅絕。儘管在該物種出現的北非地區幾乎沒有養蜂業(摩洛哥下德拉地區附近除外),但它們在那裏受到迫害(誘捕、中毒)。 [2] 

蜜獾相關文化

“平頭哥”是蜜獾最響亮的俗名,中國人喜歡這樣稱呼它。 [8] 
膽大:蜜獾是一種鼬科動物,雖然鼬科動物大都體型較小,但是在整個鼬科下就沒有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尤其是蜜獾更是被冠名“世界上最無畏動物”,並以此身份寫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蜜獾的無畏主要體現在它無懼一切生物,哪怕是面前是數十倍於自己體型的獅子、花豹,它都會無所畏懼地與之死鬥。這其實要得益於蜜獾特殊的眼部構造,蜜獾的眼睛結構類似於凹透鏡,這樣看面前的動物都比實際要小。 [8] 
免疫蛇毒:毒蛇可以説是大多數野生動物的噩夢,即使像獅子、老虎這樣兇猛的食肉動物都不敢招惹毒蛇。但是,在蜜獾面前,大多數的毒蛇都只不過是一根“辣條”而已。這就要得益於蜜獾免疫蛇毒的能力。當然,蜜獾免疫蛇毒的能力並不是“保命符”,因為它只能免疫一些毒性較差且毒液量較低的毒蛇的蛇毒,而且蜜獾捕食的蛇類體長大都在1.5米以下,而這種小型的毒蛇的毒性大都不強而且排毒量也較低,所以,蜜獾在捕食毒蛇時,大都可以全身而退。 [8] 
以上兩點就是蜜獾被稱為“哥”的原因,而“平頭”則是來自於蜜獾頭部的特徵了,蜜獾的頭頂比較的寬闊和平坦,再加上上面佈滿了白色的毛髮,這就是其“平頭哥”稱號的由來。當然,平頭哥這個稱號是網友們給蜜獾起的,它其實象徵了一種精神,那就是不服輸、愛自由的精神。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對蜜獾的瞭解,蜜獾的“粉絲羣”也越來越大,全網至少有上萬人是蜜獾的“忠實粉絲”。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