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蛤仔

(簾蛤科蛤仔屬動物)

鎖定
蛤仔,動物界,屬簾蛤科,具有藥物價值。生活於近河口沿岸和潮間帶淺泥沙灘。蛤仔雙殼綱(Bivalvia)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簾蛤科(Veneridae)蛤仔屬(Ruditapes)的統稱。中國近海發現有菲律賓蛤仔(R.philippinarum)和雜色蛤仔(R.varieegata)2種。其生態習性相似,僅外部形態特徵和分佈區稍有差異。
別    名
玄蛤
花蛤
中文學名
蛤仔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雙殼綱Bivalvia
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
簾蛤科(Veneridae)
蛤仔屬(Ruditapes)
分佈區域
我國分佈於福建平譚以南沿海,至北部灣和海南島的南岸。

蛤仔形態特徵

貝殼亞圓形,堅厚,較寬。殼表有花紋或斑點色彩。殼形、斑點色彩因棲息的地區、水深、底質不同而變異較大。放射肋90~100條,與生長紋交叉形成布目狀格。進出水管基部癒合,頂端小部分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精子頭部呈彎錐形。
蛤仔 蛤仔
雜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與菲律賓蛤仔相似。寬度稍小,放射肋50~70條,閉殼肌痕清楚。進出水管從基部起完全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其分佈地區大體與菲律賓蛤仔的分佈一致。在中國沿海分佈於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島、北部灣沿岸 [1] 

蛤仔生活習性

蛤仔棲息環境

蛤仔 蛤仔
蛤仔大多棲息在風浪較小的內灣、且有適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區,但鹽度較高的沿海島嶼和數米深的潮下帶,也偶有發現;棲息底質,以含砂量為70%~80%的砂泥灘數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灘和含泥量極少的砂地或礫石地帶,雖也有發現,但數量甚少。

蛤仔生活方式

蛤仔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幹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温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説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釐米左右。

蛤仔對水質的要求

1.水温:蛤仔屬於廣温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温在0~36℃範圍內,均能適應。當水温為5~35℃時,生長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長最快。蛤仔的適温上限為43℃,當水温升至44℃時,死亡率達50%;當水温升至45℃時,則全部死亡;而當水温下降到0℃時,鰓纖毛停止運動,攝食停止;當水温下降到零下2~3℃時,經3周,死亡率達10%。
2.鹽度:蛤仔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重為1.004~1.027時,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為1.015~1.020時生長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沒有防洪堤的內灣養殖區,常伴隨着山洪暴發而發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現象,這不僅是因為海水比重的急劇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長時間處於混濁狀態,影響了蛤仔的呼吸和攝食的緣故。
3.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裏,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滿足蛤仔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嚴重污染,溶解氧含量連續處於0.5毫克/升以下達10天左右,就會導致蛤仔死亡。
蛤仔
蛤仔(5張)
4.耐乾旱能力:生活於潮間帶的蛤仔,耐乾旱能力較強,耐幹出時間與蛤仔個體的大小、氣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風等有關。

蛤仔分佈範圍

中國沿海北自遼東半島鴨綠江口,南至雷州半島都有分佈,遼寧、山東較多。天然產量很大,是水產捕撈和增養殖的重要種類。此外也分佈於蘇聯、日本、朝鮮、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沿海。引種後又分佈於美國夏威夷及北美沿岸。

蛤仔藥理作用

蛤仔延緩衰老作用

蛤仔
蛤仔(5張)
雜色蛤水提取物明顯降低小鼠肝組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皮膚和尾腱中羥脯氨含量,具有顯著的延緩衰老作用。

蛤仔抗腫瘤作用

該提取物對肉瘤180、艾瘤腹水型和肝癌實體型具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

蛤仔降壓作用

菲律賓蛤仔肉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蛤仔生物學特性

蛤仔多棲於有適量淡水注入的內灣。分佈範圍從潮間帶到水深10餘米的泥沙海底。潛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棲息深度因個體大小和水温高低而異。個體小、水温高時棲息較淺;個體大、水温低時則較深,一般不超過其體長的2倍,可密集成數層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灘面濾食。棲息區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間。短時間內低鹽度對其生長無影響。 適應水温為0~36℃,致死温度為37℃以上和-2℃以下。最適水温為18~30℃。棲息底質含沙率一般為70~80%。在含泥率為2~50%的海灘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時也有發現,但死亡率較高。食物主要為浮游及底棲硅藻類。被動濾食。
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海區較其他海區生長迅速。一般1齡貝體長在2釐米左右,2齡貝長3釐米多,3齡貝長4釐米以上。雌雄異體,1齡性成熟。雌貝每次可產卵數百萬粒。成熟卵呈圓形,沉性,直徑約65微米。產卵水温23~26℃。產卵次數1~2次。精卵成熟後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較大。受精卵孵化後經2~3周浮游期生長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絲附着於固體物上,隨着殼長增長,潛入泥沙中生活 [1] 

蛤仔養殖方法

蛤仔 蛤仔
蛤仔的養殖方法簡單。在底質適宜的中、低潮區,直接將種苗均勻撒播於灘面即可;在底質較硬或亂石較多的灘面,可先行清理,耙松灘面,以利苗種潛入,也可圍泥作堰或四周圍網。播放密度與養殖海區的條件、苗種規格有關。500個/千克的苗種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養殖1年產量可增加3~4倍。養殖期間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預防自然災害、清除敵害生物(如海星、螺類、蟹類、蛇鰻、鳥類)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劃定適於蛤仔生長並能自然附苗的灘區,封灘育貝。初期在種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種,在自然貝苗分佈不勻的灘面可移密補稀,促進生長,達到商品規格(體長3釐米以上)後進行輪捕、銷售,以有利於貝苗的再附着。增養殖用苗種多采捕自然苗,但其產量不穩定。中國已採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間帶高、中潮區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沒及,設有進、出水大閘和排納上層池水的濾水閘。成貝經流水刺激後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經各期發育直至變態都在池中附着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餌料生物,並投以可作為蛤仔餌料的單細胞藻類輔之。變態後棲於池底灘塗層間生活; 待長至1毫米左右時即可用竹篩將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區暫養。生長至數毫米時,可開始作為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種。
蛤仔 蛤仔
蛤仔肉嫩味鮮。鮮蛤亦可作為養殖對蝦的餌料。在內灣潮間帶灘塗污染嚴重的海區,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後可引起腸胃疾病 [1] 

蛤仔性狀鑑別

(1)莫律賓蛤仔貝殼呈卵圓形,長2.5-4.5cm。外表麪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帶狀花紋或褐色斑點,並有細密的放射肋與同心排列的生長紋交錯形成的布狀紋;內表面灰黃色,略帶紫色。質堅厚。氣微,味微鹹。
蛤仔 蛤仔
(2)雜色蛤仔貝殼較小,長卵圓形,長2.5-3.9cm。外表面棕色、淡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並常有淡色色帶2-3條,放射肋與同心生長紋交織成布紋;內表面淡灰色或肉紅色,質較薄。氣微,味微鹹。
參考資料
  • 1.    管華詩,王曙光主編,中華海洋本草圖鑑 第2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