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蚩,漢語二級字 [1]  ,讀作chī,最早見於甲骨文 [2]  。本義是蟲名;引申為醜陋、無知;作“蚩蚩”時,表示受到欺負或表示人的敦厚相。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chī
注    音
部    首
結    構
上下結構
字    級
二級字
平水韻
四支 平聲 [4] 
總筆畫
10
異體字
𧈨、𧉌
統一碼
基本區 U+86A9
倉頡碼
umli
鄭    碼
ziai
筆順號碼
5221251214

基本信息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蚩”字甲骨文(圖1-6)雖字形略異,但都是“蟲”咬人“止”(趾)的形狀。“蟲”在古文字中是“蛇”的形狀。“蟲咬”即“蛇咬”。甲骨文(圖7)加一“彳”字。“彳”是“行”的省文,表示在行走中被蟲(蛇)咬。金文將甲骨文的一條“蟲”變為兩條,與小篆同將“趾”(止)形寫作“㞢”,即“之”字。因此成為《説文》所説的:“蚩,從蟲,之聲。”的形聲字。 [2]  [5] 
“蚩”的本義是蟲名。《説文》:“蚩,蟲也。”引申為醜陋、無知。漢趙壹《刺世疾邪賦》:“榮納由於閃揄,孰知辨其蚩妍。”蚩蚩,引申受到欺負或表示人的敦厚相。《詩·衞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通“嗤”,笑。《後漢書·卓茂傳》:“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 [2]  [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ī
名詞
蚩蟲。
a kind of insect
《説文》:“蚩,蚩蟲也。”

傳説中的一種海獸。
marine beast
明張萱《疑耀·蚩尾誤作鴟》:“蚩蓋海獸之名,水之精也,可以厭火,今作鴟,殊誤。”
蚩尾、蚩吻
姓,相傳為蚩尤之後。

《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馬注:“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按,鄭注:“蚩尤霸天下,黃帝所伐者,學蚩尤為此者,九黎之君在少昊之代也,是黃帝擒於涿鹿者。”
蚩尤
形容詞
老實,痴愚。
ignorant
三國魏曹操《秋胡行》:“存亡有命,慮之為蚩。”
後漢書·劉盆子傳》:“兒大黠,宗室無蚩者。”李賢注引《釋名》:“蚩,痴也。”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九:“任葵尊通政督學奉天,革生童納金之陋習。上知之,戲示百官曰:‘是蚩者,乃不識錢。’”
蚩駿、蚩佇、蚩人
通“媸”,醜陋,醜惡。
ugly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近代辭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語求蚩,反音取瑕,雖不屑於古,而有擇於今焉。”
唐劉禹錫《何卜賦》:“有天下之是非,有仁人之是非,在此為美兮,在彼為蚩。”
蚩妍、蚩鄙
動詞
欺侮。
bully
張衡《西京賦》:“蚩眩邊鄙。”注:“侮也。”

通“嗤”,嘲笑、譏笑。
sneer
《後漢書·明帝紀》:“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諂子蚩也。”
晉葛洪《抱朴子·刺驕》:“而茅蓬不能動萬鈞之鏗鏘,侏儒不能看重仞之弘麗,因而蚩之,謂為凡憒。”
《新唐書·宋慶禮傳》:“性甘勞苦,然好興作,濱塞掘阱植兵,以邀虜徑,議者蚩其不切事。”
《資治通鑑·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初,茂(卓茂)到縣,有所廢置,吏民笑之,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
蚩笑、蚩薄
象聲詞
摹仿自然聲音構成的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汪士秀》:“汪技癢,極力踏去,覺異常輕軟。踏猛似破,騰尋丈;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
茅盾《速寫一》:“這是一個擦得耀眼的紫銅質的大傢伙,雖然關着嘴,可是那轉柄的節縫中卻蚩蚩地飛迸出兩道銀線一樣的細水,斜射上去約有半尺高。”
蚩然、蚩蚩
參考資料: [3]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蚩,蟲也。從蟲之聲。 [3] 

説文解字注

蚩,蚩蟲也。
蚩字今補。此三字句。謂有蟲名蚩也。叚借為氓之蚩蚩。毛傳曰。蚩蚩、郭厚之兒。玉篇曰。痴也。此謂毛詩。又曰𥬇也。此謂叚蚩為𣢑也。
從蟲。㞢聲。
赤之切。一部。 [3] 

康熙字典

《唐韻》赤之切。《韻會》充之切。𠀤音妛。蟲名。《六書正譌》:凡無知者,皆以蚩名之。
又蚩尤,人名。《書·呂𠛬》:蚩尤惟始作亂。注: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蚩尤旗,類彗而後曲,象旗主所見之方下有兵。
又侮也。張衡西京賦》:蚩眩邊鄙。
又騃也。陸機《文賦》:姸蚩好惡,可得而言。
又蚩蚩,敦厚貌。《詩·衞風》:氓之蚩蚩。
又姓。《通志·氏族略》:蚩氏,蚩尤之後也。
又《集韻》敕豸切。音弛。蟲伸行。《廣韻》:從㞢。《六書正譌》:別作媸、嗤,非。
《集韻》同蚩。詳蚩字注。蚩字右下從冫不從丶。 [7]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隸書 隸書
草書 草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tʰjɯ

廣韻

赤之



平聲
蒙古字韻







tʂ'i
平聲
中原音韻


穿
齊微齊

齊微

陰平
洪武正韻牋

抽知


二支

平聲
分韻撮要


穿

第三幾紀記

陰平
參考資料: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ʰ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ȶʰ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ȶʰ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j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h
jəg


jəї


jəї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ɕʰ
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ɕʰ
ǐə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ɕʰ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ɕʰ
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śh
ï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ɕʰ
ǐə
參考資料: [8-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5]
  • 2.    駢宇騫著.漢字字源.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10:23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5]
  • 4.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5]
  • 5.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161-1162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2027
  • 7.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052
  • 8.    「蚩」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5]
  • 9.    「蚩」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