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

鎖定
尼西黑陶”燒製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已有上千年曆史,由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縣尼西鄉湯堆都吉古村土陶山特有的紅土與白土混合製作而成,經過備料、塑形、雕花、陰乾、燒製等工序,形成陶器通體漆黑,光潔細膩的獨特陶藝製品。“尼西黑陶”製品是藏族羣眾喜歡的生活用品。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稻城縣文化館囊謙藏黑陶文化研究開發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市文化遺產管理所獲得藏族黑陶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中文名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遺產編號
Ⅷ-98
申報日期
2008年
文化遺產名稱
陶器燒製技藝(藏族黑陶燒製技藝)
所屬地區
四川·稻城雲南·迪慶青海·囊謙
申報人/申報單位
四川省稻城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省囊謙縣
級    別
國家級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技藝概述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尼西黑陶

距離雲南香格里拉縣城30公里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湯堆村,隸屬於迪慶州尼西鄉,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這裏不僅保留有古樸的藏族民風,還傳承着有2000多年曆史的民間黑陶製作工藝。
作為藏族文化的象徵,黑陶製品在藏族聚居區被廣泛地使用。在金沙江、瀾滄江流域,考古學家曾發現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2000多年來,藏族的民間藝人孜孜不倦地用雙手傳承着悠遠的黑陶文化。 [2]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囊謙黑陶

囊謙縣位於青海最南部,屬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曾是玉樹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
囊謙黑陶 囊謙黑陶
在囊謙,歷史同樣久遠的還有囊謙藏黑陶,其製造工藝已有4000多年曆史。
走進囊謙娘拉鄉娘多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瑪羣加的家,隨處可以看到形狀各異的黑陶作品,宛如置身黑陶世界。
囊謙藏黑陶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製作工藝,過程非常複雜。原材料選用當地純淨細膩的紅黏土和黏土石,經手工搗碎成末,然後經過篩選、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紋等環節,再採用獨特的“封罐燻煙滲碳”方法,經十餘天燒製才能完成,成品具有“黑如碳、硬如瓷”的特點。每一件陶器器型差異與變化的掌控,全憑製陶藝人的感覺與經驗。整個玉樹康巴地區,只有白瑪羣加和他的師傅——80多歲的扎旺老人完全掌握黑陶的燒製技藝。
相傳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遠嫁松贊干布時途經玉樹,將獨特的製陶技藝傳授給當地的藏族羣眾,使當地原始的製陶工藝更加完善,成為藏漢文化融合的結晶。在歷史長河中,囊謙黑陶滲透在藏族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並在明清時演化出了康區藏式黑陶———藏黑陶。
白瑪羣加在2001年拜黑陶藝人扎旺老人為師,潛心學習古老的黑陶手工技藝,並一直在家鄉製作黑陶手工藝品。囊謙藏傳黑陶以玉樹州康巴藏族人文習俗、文化符號、宗教圖騰等為素材,融合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經古法燒製後呈現“黑如漆”的天然成色。在白瑪羣加眾多作品中,將軍壺無疑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3] 

藏族黑陶燒製技藝技藝傳承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白瑪羣加
為什麼叫將軍壺?我以前在做黑陶造型圖案設計的時候,有一天睡着了,夢見了這種造型的壺,有一個人拿出了和這個造型一模一樣的壺給我倒酒。夢醒來後我趕緊設計,然後我做出來,做出來的東西15天以後風乾了後,我燒製,燒製後我擺在那個地方,就是(跟夢裏的)一模一樣。
【解説】因夢而得的將軍壺一經問世就得到了認同,白瑪羣加也申請了設計專利,並因此壺名聲鵲起。2008年,囊謙黑陶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瑪羣加也在2010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如今,他已打破藏黑陶製造工藝歷史上只將技藝傳授給一個徒弟的老傳統,向眾多徒弟傳授着這一古老的技藝。
【同期】黑陶學徒 阿華
我學這個手藝10年了,我很喜歡這個手藝。
【同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白瑪羣加
做黑陶我是第一代傳承人,(黑陶)祖祖輩輩(定下來)只傳給一個人,這個裏面有很多秘方,最關鍵的那個秘方只傳給一個人,藏文化傳統的用古老古法做出來的,全手工的,一個花紋都沒變,這可以説全中國只有我們囊謙,可以説是隻有我一家。我的想法就是從我開始,往下、往外給他們幾個徒弟傳,讓我們的藏文化發揚光大。
【解説】2010年玉樹地震後,白瑪羣加的黑陶作品以及多年來的收藏都被震毀。他在家鄉簡陋的工作室裏繼續教徒弟。由於黑陶對於研究藏族文化藝術具有很高的價值,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白瑪的黑陶工藝品供不應求,他已經着手建立一個佔地700平方米的黑陶工藝公司,吸引更多人來學習傳統技藝,傳承藏族民間文化。
【同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白瑪羣加
這就是我將來的黑陶的加工基地,佔地2畝,裏面有21間房子。我希望廠房建起來後喜歡做黑陶的人都來這裏學習,我的目的是將黑陶手藝繼續傳(承)下去,將藏文化的藝術我繼續傳統發揚光大。 [3] 
在黑陶大師孫諾七林的家兼製陶作坊,屋檐下有道紅白色瓷磚鑲嵌的花邊,這是因為孫諾七林家超過四代人均從事黑陶製作,村裏的黑陶工匠幾乎都是他家的“徒子徒孫”,所以村裏人給他家做了個特殊的標識。
爬上孫諾七林家窄窄的木樓梯,只見陽光從狹小的窗口打進來,一位小夥子正盤腿坐在窗下捏泥巴。沒有水盤、沒有電動馬達,就在三塊疊起的錐形木盤子上轉着捏泥巴,轉着轉着就捏出一個圓圓的瓶口,然後再用木片把壺口處的泥巴拍平。小夥子是孫諾七林的孫子拉茸初稱。與拉茸初稱一牆之隔,爺爺和叔叔洛桑恩主正在裏間做藏八寶的黑陶壁飾,一樣的坐姿、一樣的工具。
孫諾七林介紹説,尼西黑陶至今仍然使用世代相傳的古老工藝製作和燒製而成,從採集陶土到陶品的問世大約需要一個月。黑陶的原料位於兩公里外,一種是分佈於地表之下的紅色黏土,另一種為灰白色的粉狀土。調合好的陶土需要不斷地捏、錘、敲、打使之成型,最後架起松柴點火燒30分鐘左右,再於木渣堆裏悶上30分鐘,黃褐色的泥土就會魔術般地變成黑色。
孫諾七林説,與宜興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香格里拉黑陶顯得有點“土”,但它的價值就在於質樸與純手工製作。隨着時代的發展,拉土、舂泥等輔助工序可以藉助拖拉機等機械完成,但塑形等主要製作過程一定要靠手工,這樣才能保證黑陶製品的品質。
談及做黑陶的“訣竅”,一旁的洛桑恩主説:“做黑陶最難的是雕花,但心靜就是訣竅。拍、打、切、削陶泥的時候,心中不能有絲毫雜念,只要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看的黑陶就行。”
洛桑恩主從父親那裏繼承了黑陶製作的手藝,已經在作坊裏渡過了14個春秋,並希望黑陶技藝可以一代代傳下去。
據介紹,湯堆村180餘户中約有80户從事黑陶製作。該村手工製作的黑陶製品有100多個品種,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如燉煮肉類的土鍋、酥油茶壺、土奶瓶等。每年從這裏銷售出的黑陶製品有2萬多件。除了在雲南的香格里拉、德欽、麗江,西藏的芒康、左貢和四川的稻城、德榮等藏族聚居區暢銷以外,這些黑陶製品在中國其他省市也頗受歡迎,甚至遠銷國外。
黑陶是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結晶,興起於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這種純手工製作黑陶製品的特點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線下能呈現紫、靛、銀等色澤,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譽。 [2] 
白瑪羣加是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近些年,國家採取多種方式和措施,加大對少數民族非遺的保護力度。在國家相關政策支持下,白瑪羣加的藏黑陶工作室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白瑪羣加已累計為1700多名徒弟傳授藏族黑陶燒製技藝。如今,白瑪羣加等非遺傳承人將藏黑陶不斷融入現代生活,創新制作的藏黑陶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也逐漸走向海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