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鵐

鎖定
藍鵐(學名:Latoucheornis siemsseni)體長約13釐米,屬小型鳴禽,為中國特有種。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雄鳥體羽大致石藍灰色,僅腹部、臀及尾外緣色白,三級飛羽近黑。體型和羽色頗似灰鵐,但雄鳥通體為石板灰藍,而非煙石板灰色;雌鳥大都深棕以至橄欖褐色;雌雄鳥的尾羽僅最外側一對具白斑,和其他鵐類不同。
棲於次生林灌叢。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羣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主要分佈於中國中部及東南部。
中文名
藍鵐
拉丁學名
Latoucheornis siemssen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鵐科
藍鵐屬
藍鵐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Martens, 190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10] 
外文名
Slaty Bunting

藍鵐形態特徵

藍鵐
藍鵐(18張)
藍鵐雄性成鳥,通體石板灰藍;脅羽、下腹和尾下覆羽純白;飛羽黑色,有藍灰色羽緣,內側飛羽內翈基段有白斑;尾羽黑色,羽緣灰藍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從內翈先端向下延伸,越過羽軸直達外翈基部有一長形弧狀白斑;腋羽白色。 [3] 
雌性成鳥,頭、頸及上胸棕黃色;上背棕褐,具暗褐色羽幹紋;下背、腰、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羽緣棕褐;飛羽褐色,翼上覆羽和飛羽均有棕褐色羽緣;尾羽灰褐色,羽緣色淺,最外側尾羽有細長的白斑;胸和兩脅棕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白;翼下覆羽褐色。 [3]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3-17克,♀14-17克;體長♂116-140毫米,♀116-130毫米;嘴峯♂8-11毫米,♀18.5-10.5毫米;翅♂66-72毫米,♀65-70毫米;尾♂50-69毫米,♀50-58毫米;跗蹠♂17-20毫米,♀18-20毫米。(注:♂雄性;♀雌性) [3]  [4] 

藍鵐棲息環境

藍鵐為高山森林鳥類,棲於次生林及灌叢。在秦嶺見於海拔500-18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灌叢中,峨眉山500-1800米處均可見到,而大巴山見於1935-3000米,為高山針葉林的典型鳥類。非繁殖季節多見於山麓平壩、溝谷和林緣地帶,有時也進到村落附近的灌叢和竹叢中。 [3] 

藍鵐生活習性

此鳥一般多單獨活動,有時也結成3-5只的小羣,在地上、電線上或山邊岩石和幼樹上活動和覓食。性膽大,不甚怕人。冬季於農耕地。停棲時凹形尾輕彈。傾斜上升後飛行迅速。食物為鞘翅目昆蟲和雜草種子等。叫聲:鳴聲為高調的金屬音,多變化而似山雀。叫聲為重複的尖聲zick。 [3] 

藍鵐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品種,自甘肅在向南到陝西南部和四川西部,(東達青藏高原邊緣的山谷,四川盆地東北部),更遠到安徽(黃山)。在非繁殖季節,頻繁出現於湖北西部、四川、安徽、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和北部低海拔地區。分佈於中國中部及東南。繁殖於陝西南部秦嶺四川北部岷山、四川南部及甘肅南部。越冬往東至湖北、安徽、福建武夷山地區及廣東北部。春季在湖南南部的莽山及廣東北部的車八嶺。分佈在以下保護區:武夷山(福建)、太白山、卧龍、金佛山、清涼峯、瓦屋山。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天目山太白山 [6] 
藍鵐分佈圖 藍鵐分佈圖 [5]

藍鵐繁殖方式

未有研究。 [3] 

藍鵐保護現狀

藍鵐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704項)。 [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9] 二級。 [8] 

藍鵐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