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鵐科

鎖定
鵐科(學名:Emberizidae)(鵐讀音wú)有73屬316種。小型鳴禽。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喙大多為圓錐形,與雀科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種類眾多,在棲息地、食性、行為和羽飾上有各種各樣的變異,有些種類為雌雄異色。分佈在古北界的典型種類,體羽大多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羣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產卵4-6枚,一般由雌鳥孵化12-13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遍佈全球。
中文學名
鵐科
拉丁學名
Emberiz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鵐科
73屬
316種
亞    種
887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
Vigors, 1831

鵐科簡介

該科以前劃在雀科之內,被提升為一個獨立的科。該科鳥類是小型鳴禽,喙大多為圓錐形,與雀科相比嘴較為細弱,下嘴的底緣甚向上曲,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鼻孔位於上嘴基部,通常為皮膜或羽須所隱蔽;初級飛羽9-10枚;次級飛羽的長度約等於翅長的3/4;尾羽12枚;凹形或者叉形;跗躐前緣被盾狀片;兩性羽色常有區別,幼鳥羽毛似雌鳥。第1年秋末已經完全換羽。在棲息地、食性、行為和羽飾上有各種各樣的變異;分佈於古北界的典型種類 [1] 

鵐科習性

鵐科
鵐科(3張)
棲息於森林、田園、草地、灌叢和居民區附近。食物多為穀類、草籽、果實、花、葉芽等,繁殖期則以昆蟲餵養幼鳥。非繁殖期常集羣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產卵4-6枚,一般由雌鳥孵化12-13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 [1] 

鵐科外形特徵

鵐科的鳥類是一些中小型的雀,具有圓錐形的鳥喙,許多體羽的顏色和圖案都很單一,主要是棕色,黑色,灰色,黃色和白色,經常挑染棕色或灰色,也有一些鳥類羽毛豐富多彩或醒目標示。它們生活在開放和半開放式的棲息地,尤其是草地、林地和森林邊緣。共有73屬,316種,887亞種。 鵐科分佈中的鵐類在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大多數地方都能見到,最北可達到北極地區,唐納雀和食種子的成員外,還有主紅雀則分佈限於美洲。鵐科種類繁多,其中以美洲的唐納雀類種類最豐富而且極具多樣化,適應多種不同的生活環境,相應的嘴型也多種多樣,除了典型的圓錐狀喙以外,還有的似鴉雀,有的似吸蜜鳥
某些學者從雀形目(Passeriformes)新大陸燕雀科(Fringillidae)中抽出幾個類羣而成立的一個鳴禽科。包括某幾種鵐、雀類、大嘴雀、麻雀類以及全部燈草鵐,鵐科大部分體小,嘴呈圓錐形,食種子。除少數舊大陸種類外,鵐科的種類主要分佈在新大陸。
該科的物種是小型鳥類,通常大約15釐米長,鳥喙和雀類相似。該科中體形最小的是食籽雀屬的物種,體長約10釐米,體重9-10克,而地雀鵐屬的唧鵐屬,體長在24釐米,體重達54克,尾較短。該科鳥類生活在各種棲息地,包括林地,紅樹林,沼澤,草原。舊大陸的物種往往有棕色羽毛,新大陸的物種一般羽毛更鮮豔。許多物種具有獨特的頭部圖案。飲食主要包括種子,但偶爾也以昆蟲,尤其是餵養雛鳥。

鵐科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極危(CR)——6種;瀕危(EN)——11種;易危(VU)——19種;近危(NT)——24種;不詳(DO)——種;低危(LC)——239種。

鵐科分佈

鵐科鳥類主要活動於草原、沙漠、苔原及耕地等開闊環境,在森林及林緣地也有分佈。主要以雜草籽和穀物為食,在育雛期間以昆蟲喂雛鳥。
該科鳥類全世界計有76屬326種。中國境內有6屬31種。內蒙古計有3屬19種 [2] 

鵐科該科屬類

鵐科(73屬,316種,887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Acanthidops
2.
Aimophila
3.
Amaurospiza
4.
Ammodramus
5.
Amphispiza
6.
Arremon
7.
Arremonops
8.
Atlapetes
9.
Calamospiza
10.
Calcarius
11.
Camarhynchus
12.
Catamenia
13.
Certhidea
14.
Charitospiza
15.
Chondestes
16.
Compsospiza
17.
Coryphaspiza
18.
Coryphospingus
19.
Diglossa
20.
Diuca
21.
Dolospingus
22.
Donacospiza
23.
Emberiza
24.
Emberizoides
25.
Embernagra
26.
Euneornis
27.
Geospiza
28.
Gubernatrix
29.
Idiopsar
30.
Incaspiza
31.
Junco
32.
Latoucheornis
33.
Loxigilla
34.
Loxipasser
35.
Lysurus
36.
Melanodera
37.
Melanospiza
38.
Melophus
39.
Melopyrrha
40.
Melospiza
41.
Melozone
42.
Nesospiza
43.
Oriturus
44.
Oryzoborus
45.
Paroaria
46.
Passerculus
47.
Passerella
48.
Peucaea
49.
Pezopetes
50.
Phrygilus
51.
Piezorhina
52.
Pinaroloxias
53.
Pipilo
54.
Platyspiza
55.
Plectrophenax
56.
Pooecetes
57.
Poospiza
58.
Pselliophorus
59.
Rhodospingus
60.
Rhynchophanes
61.
Rhynchospiza
62.
Rowettia
63.
Saltatricula
64.
Sicalis
65.
Spizella
66.
Sporophila
67.
Tiaris
68.
Torreornis
69.
Urothraupis
70.
Volatinia
71.
Xenospingus
72.
Xenospiza
73.
Zonotrichia
參考資料
  • 1.    鄧學建,王斌,鍾福生編著,湖南動物志 鳥綱 雀形目,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8,第378頁
  • 2.    旭日干主編,內蒙古動物志 第四卷 鳥綱 雀形目,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5.03,第5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