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雀

(雀科麻雀屬下的動物統稱)

鎖定
麻雀(英文名:Old World Sparrows)是雀科、麻雀屬的1屬小型鳴禽,共有28種,其中5種分佈在中國。體長10-20釐米。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峯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均異色。它們呈褐色或灰色,往往有黑色、黃色或白色斑紋,尾巴很短,喙短而硬。
麻雀喜歡棲息在有人類生活的各種生境。適應力強,性活潑,常集羣活動;一般在地上、草叢及灌叢中覓食,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較為嘈雜。麻雀在地面行進時為齊足跳動。食性較雜,主要是吃種子,有時也會吃細小的昆蟲。一些如家麻雀及灰頭麻雀也會吃腐肉,絕大部分是雜食性的,以穀粒、草籽、果實為食。通常築在灌木、喬木、樹洞和建築物下。它們一次可以生多枚卵,雙親都會負責孵化,孵化期為12-14日,雛鳥14-24日大就會換羽。
麻雀分佈相當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形容麻雀最典型的生物科學詞彙即“雀泛”。
中文名
麻雀
拉丁學名
Passer
外文名
Old World Sparrows
Sparrow
同義學名
Pyrgita Cuvier, 181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雀科
麻雀屬
28種 [3]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9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Brisson, 1760
保護級別
易危(VU)2種;無危(LC)26種 IUCN [3] 

麻雀動物學史

全球麻雀數量在持續減少,但這似乎很少引起當下人類的關注與重視。歷史上,特別是近代史上,似乎全球都出現了所謂的“麻雀問題”(The Sparrow Question),以至於世界各地都發生過大規模的集體滅殺麻雀行動。“麻雀問題”是指近代以來,麻雀給人類所帶來的“麻煩”及人類圍繞麻雀利弊而展開的討論和爭論,以及所採取的相關行動。麻雀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在歐洲屬於本土鳥類,歐洲也是近代較早對麻雀進行數量控制的地區,比如德國以立法控制麻雀數量;19世紀中葉,英國針對“麻雀問題”在國內展開了廣泛討論,滅殺麻雀持續至19世紀末;1850年代以後,隨着麻雀被引進到美國並在本土快速繁殖,1870年代開始,美國對麻雀的態度發生極大轉變,大量民眾視之為“瘟疫”。隨後,美國興起了大規模滅麻雀的討論及行動。此外,1930年代蘇聯、1950年代的中國也都有集體滅雀的歷史。 [6] 
對於19世紀英國的“麻雀問題”爭論,馬修·赫爾姆斯(Mathew Holmes)做過討論,其從博物學、鳥類經濟學等知識體系的發展角度進行分析,指出19世紀下半葉的博物學的主觀性(即無共識性)和流行導致了一場關於麻雀效用的持續辯論。到了19世紀末,博物學開始衰落,經濟鳥類學家建議對麻雀數量控制,以保護農作物。美國的麻雀問題卻表現得更激烈,以19世紀末的集體滅麻雀行為最為引人注目,諸多學者指出,美國此階段的滅麻雀行動是當時美國對外來移民態度的折射。 [6] 
亞洲,中國從1955年底到1960年全國發起了一場全民滅麻雀運動,成為“除四害”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於1955年底興起,1958年時變成全民運動,經科學家1956年冬至1957年春、1959年下半年兩輪批評,尤其是在其惡劣後果充分彰顯之後,終於在1960年結束。對於此次運動的詳細過程以及相關政治史研究成果已十分詳細,在1950年代也興起研究麻雀高潮,但其目的在於探知如何消滅麻雀,當然也有鳥類科學家通過實證研究去挽救麻雀命運。 [6] 
張樂平漫畫《天羅地網》記錄了1958年聲勢浩大的“剿雀”運動 張樂平漫畫《天羅地網》記錄了1958年聲勢浩大的“剿雀”運動
麻雀在歐洲是本土鳥類,據20世紀初的鳥類學家研究,歐洲除意大利較少以外,麻雀廣泛分佈在歐洲大陸的各個角落。在歐洲國家中,較早開始控制麻雀的是德國,而德國麻雀的數量其實是在18世紀才逐漸增多的;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初,麻雀集中分佈在德國的糧食產區,成為嚴重的經濟問題,當局試圖通過徵收“麻雀人頭税”(poll tax)來控制麻雀數量,即每個公民每年都必須交付一定數量的麻雀頭,清點後焚燒。1816年以前,德國確實存在嚴重而持續的“麻雀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前,穀物是最重要的物資,穀物短缺是對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19世紀中葉以後,德意志聯邦中的普魯士開始由上層主導,在國內推廣馬鈴薯主糧化,才幫助普魯士度過糧食危機,並在與法國的戰爭中取得優勢。19世紀末,麻雀造成的損失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但儘管如此,麻雀一直被滅殺。在19世紀末美國系統滅殺麻雀時,歐洲的滅殺麻雀已經開展了至少半個世紀。當1886年一位美國人訪問英格蘭地區的農民對麻雀的態度時,本地農民對美國引進這種鳥感到困惑,民眾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花了50年的時間和大量的金錢來滅殺這種鳥,到19世紀末仍然在持續花錢滅殺麻雀,而美國卻將其引到國內。 [6] 
隨着歐洲殖民進程的推進,麻雀被引進到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北美。美國本土最初沒有麻雀,1850年代後期才引入美國。剛開始只是作為標本從英國引進8對到紐約的布魯克林研究所,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麻雀已遍佈美國全境及加拿大南部地區。因引進的麻雀主要來自英國,所以在美國,早期習慣將其稱為“英國麻雀”(English Sparrow)。 [6] 
最初引進的人認為,麻雀是一種食蟲鳥。整個19世紀50、60年代,一直到1870年,美國東部都在大量引進了麻雀以遏制毛毛蟲(Caterpillars)氾濫。麻雀繁殖很快,也確實吃掉了一些害蟲。在1855年至1870年期間,大多數人的意見是,進口麻雀對本地是有利。由於麻雀引進對防治害蟲起到很好的效果,波斯頓還為麻雀修建了紀念碑。但此後人們發現這種鳥快速繁殖,擠佔本土鳥類生存空間,其中以本土的知更鳥最為典型,而本土鳥在控制害蟲上明顯效果更好。加之麻雀搶奪糧食、污染屋頂、管道及建築物牆面,以及破壞雨水供應等。很快這種鳥的名聲就變得極壞,一些文獻中將其描述為“瘟疫”。 [6] 
1889年美國農業部出版了關於麻雀的公報,研究了“麻雀”的食物結構,收集了大量抵制麻雀的證據,建議在美國各地消滅麻雀。應對麻雀的方法,大概有摧毀巢穴和幼鳥,射擊和毒殺等幾種,其中毒殺所用的藥劑為士的寧(strychnine);雖然滅殺麻雀行為一直存在爭議,但不影響滅雀行動。滅雀的具體方法,包括破壞巢穴、射殺、誘捕和毒殺。其中,誘捕無疑是最好的。麻雀很好吃,有營養價值,建議把它們用作食物,可以減少麻雀的數量。詳細介紹了制網捕麻雀技巧、射擊要點、制人工雀巢誘捕及用士的寧毒殺之詳細方法。為激勵民眾參與滅殺,美國許多州發佈賞金計劃,但這導致許多與麻雀相似的鳥類遭到滅殺。在如此縝密的捕殺計劃下,麻雀此後在數量上確實有減少。在俄亥俄州萊克伍德地區,麻雀數量就有較大的減少。雖然這也與各地區作物種植結構及牲畜飼養變化有關,但人類的大量捕殺無疑是其中重要原因。 [6] 
除北美以外,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也是麻雀引進後在當地大量繁殖,並帶來嚴重後果的地區。在新西蘭,因為麻雀的數量如此之多,民眾被要求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當地的每個縣都任命了一名特別官員,他們的唯一職責就是消滅麻雀,費用由每個縣徵收的特別税承擔;在澳大利亞,麻雀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本地人也在奮力滅殺麻雀。 [6] 
歐美國家對麻雀的宣戰行為是否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農業大國中國,未敢定論。可以肯定的是,20世紀初中國人對美國的滅雀行動是知曉的。民國《息烽縣誌》中記載了當時美國的麻雀繁殖情況:“今之談動物者,曰美利堅國,百年以前不見此種,有人攜一千五百頭放養之,未三十年間,已彌布全國,其孳息之強,尤可見矣。”可見方誌編纂者對美國滅雀行動定然也是知曉的,但卻不記載其滅殺行動,只是以“按語”口吻介紹了麻雀在美國的情況,附在麻雀入藥之後,表明當時的中國並不認可西方的滅殺行為。 [6] 
中國1950年代的滅雀行為是與“除四害”行動一併開展的。但“除四害”始於1952年初的愛國衞生運動,當時提出“消滅蒼蠅、老鼠、跳蚤、蝨子和蚊子等傳染病媒介物(俗稱‘五害’)”,還不涉及麻雀問題。1955年11月,國家領導人在杭州和天津分別同十四個省委書記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共同商定農業發展“十七條”,並計劃在1956年1月提交國務院討論。十七條內容中第十四條為“除四害”,“即在七年內基本消滅老鼠(及其他害獸),麻雀(及其他害鳥,但烏鴉是否宜於消滅,尚待研究),蒼蠅,蚊子。”此時麻雀進入“四害”行列而正式被滅殺。“四害”中,其它三種害蟲主要與疾病衞生有關的,麻雀主要影響糧食產量。 [6] 
1959年下半年中國各地出現嚴重的蟲害,促使高層領導人反思滅雀運動與蟲害問題可能存在關聯。一些生物學家提出要為麻雀平反,1959年11月27日中科院向高層領導人提交了麻雀問題的最新報告,報告指出:對於麻雀是益鳥還是害鳥,國內外科學家意見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由於地點、時間不同,益處和害處也不同。如城市、林區、果園和農作區不同,不同季節也不同,在穀物收穫季節危害最嚴重;有些科學家傾向於提消滅雀害,而不提消滅麻雀;許多生物學家都認為修改後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1957年修正草案)還是比較合適的,但有的城市沒有很好執行。 [6] 
對於1950年代中國的滅雀行為,領導人個人意志雖重要,但全球其他國家也出現這種滅雀行動,則表明此階段人類發展中面臨同樣問題。麻雀命運與近代以來全球農業由個體、低產向高產和集約化發展轉變有關。中國的滅雀則與國內急切希望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願望相關。雖然歐美各國,特別是美國滅殺麻雀運動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麻雀被指控對糧食作物的損害,諸如小麥、玉米、燕麥、水稻、蕎麥等主糧作物。 [6] 
近代以來,麻雀這種鳥類對於人類生態系統影響兼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作為本土物種,其種羣繁殖與近代以來農業集約化發展產生矛盾;其二,作為外來物種,麻雀的繁殖在短期內又威脅到本土鳥類的生存,成為生物入侵的典型代表,其中以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最為典型。近代以來人類對麻雀的態度與採取的行為方式,可以作為近代以來人類認知環境、自然及本我歷程之參照。 [6] 
在近代工業文明推動和人類中心觀驅動下,人類對危害或有潛在危害的生物採取滅殺,這是人類發展中過分強調自我而忽視生態系統自身複雜性之體現。人類對麻雀的這種全球性滅殺行為,不應該作為彼此孤立個案研究,而應該從全人類視角、以長時段來思考。麻雀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鳥類之一,其與人類的共生關係始於人類農業起源定居之時,人雀關係在很長時間內呈現的是人類與周邊自然環境協同進化。但在近幾百年的人類發展過程中,麻雀與人的協同演進關係被高速推進的人類文明進程打破,並且人類也在極力拋棄這種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共生關係 [6] 

麻雀形態特徵

麻雀是一類小型鳴禽,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峯稍曲。閉嘴時上下嘴間沒有縫隙。雌雄鳥羽毛的顏色常有區別。 [1] 
麻雀體型較小,除翅膀較小、腳不能步行外,外形與其他鳥類差別不大。由於翅膀較短,不能長距離飛行,只可跳躍而不可步行,這是其區別於其他小型鳥類的重要特徵。 [6] 
樹麻雀體長13-15釐米。雄鳥從額至後頸純肝褐色;上體砂棕褐色,具黑色條紋;翅上有兩道顯著的近白色橫斑紋;頦和喉黑;雌鳥似雄體,但色彩較淡或暗,額和頰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帶黃色。相似種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頰部均無黑斑。 [1] 
黑頂麻雀體長15釐米。繁殖期雄鳥頭頂有黑色的冠頂紋至頸背,眼紋及頦黑,眉紋及枕側棕褐,臉頰淺灰。上體褐色而密佈黑色縱紋。雌鳥色暗但上背的偏黑色縱紋以及中覆羽和大覆羽的淺色羽端明顯。 [1] 
家麻雀體長15釐米。雄鳥與樹麻雀的區別在頂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無黑色斑塊,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較多。雌鳥色淡,具淺色眉紋。較山麻雀雌鳥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頂麻雀的雌鳥明顯,且尾無叉,胸色較淡。上背兩側具皮黃色縱紋,胸側具近黑色縱紋。
山麻雀體長14釐米。雄雌異色。雄鳥頂冠及上體為鮮豔的黃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純黑色縱紋,喉黑,臉頰污白。雌鳥色較暗,具深色的寬眼紋及奶油色的長眉紋。 [1] 
麻雀 麻雀

麻雀棲息環境

棲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無論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澤和農田,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各類森林和灌叢中,多活動於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不喜歡茂密的大森林。多在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城鎮和鄉村,河谷、果園、岩石草坡、房前屋後和路邊樹上活動和覓食。麻雀的棲息環境很廣,但一般多棲息在居民點或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覓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動範圍大都在2-3千米內,晚上藏於屋櫞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巖穴內以及村旁的樹林中。 [1]  [6] 

麻雀生活習性

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多營巢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牆洞,有時會佔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築巢於樹洞中。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羣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羣,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
除繁殖、育雛階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歡羣居的鳥類。秋季時易形成數百隻乃至數千只的大羣,稱為雀泛,而在冬季它們則多結成十幾只或幾十只一起活動的小羣。這種小生靈非常聰明機警,有較強的記憶力,這和其它許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會對救助過它的人表現出一種親近,而且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當有入侵鳥類時它們會表現得非常團結,直至將入侵者趕走為止。麻雀在育雛時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勇敢。 [1] 
麻雀為雜食性鳥類,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食,育雛則主要以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蟲為主,其中多為鱗翅目害蟲。由於親鳥對幼鳥的保護較成功,加上繁殖力極強,因此麻雀在數量上較許多種鳥要多,這樣在莊稼收穫季節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雜草種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人類扔棄的各種食物。棲息於居民點和田野附近。白天四處覓食,活動範圍在2.5-3千米以內。在地面活動時雙腳跳躍前進。翅短圓,不耐遠飛,鳴聲喧噪。主要以穀物為食。當穀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羣飛向農田吃穀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並以昆蟲育雛。繁殖力強。 [1] 

麻雀分佈範圍

麻雀分佈相當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麻雀原產於歐洲、非洲和亞洲。在美洲,澳大利亞和世界其他地區,人類定居者引進了一些物種,特別是在城市和人類居住區,迅速歸化。例如,家麻雀,在北美和澳大利亞,非洲南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及國家,並在很多南美地區,數量分佈密集廣泛。 [3] 
麻雀分佈圖 麻雀分佈圖 [5]

麻雀繁殖方式

除冬季外,麻雀幾乎總處在繁殖期,每次產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約14天,幼鳥一個月左右離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窩。它們的巢比較簡陋,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穀倉的屋檐下。大都建在屋檐下和牆洞中,巢呈碗狀。每窩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雛鳥全身裸露,15天以後才能出飛自行尋食。 [1] 

麻雀下級分類

麻雀屬(28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英文名稱
1
Passer ammodendri
Saxaul Sparrow
2
Passer castanopterus
Somali Sparrow
3
Passer cordofanicus
Kordofan Rufous-sparrow
4
Passer diffusus
Southern Grey-headed Sparrow
5
Passer domesticus
House Sparrow
6
Passer eminibey
Chestnut Sparrow
7
Passer euchlorus
Arabian Golden Sparrow
8
Passer flaveolus
Plain-backed Sparrow
9
Passer gongonensis
Parrot-billed Sparrow
10
Passer griseus
Northern Grey-headed Sparrow
11
Passer hemileucus
Abd Al Kuri Sparrow
12
Passer hispaniolensis
Spanish Sparrow
13
Passer iagoensis
Iago Sparrow
14
索島麻雀
Passer insularis
Socotra Sparrow
15
Passer italiae
(Vieillot, 1817)
16
Passer luteus
Sudan Golden Sparrow
17
Passer melanurus
Cape Sparrow
18
Passer moabiticus
Dead Sea Sparrow
19
Passer montanus
Eurasian Tree Sparrow
20
Passer motitensis
Southern Rufous-sparrow
21
Passer pyrrhonotus
Sind Sparrow
22
Passer rufocinctus
Kenya Rufous-sparrow
23
Passer rutilans
Russet Sparrow
24
Passer shelleyi
Shelley's Rufous-sparrow
25
Passer simplex
African Desert Sparrow
26
Passer suahelicus
Swahili Sparrow
27
Passer swainsonii
Swainson's Sparrow
28
Passer zarudnyi
Asian Desert Sparrow
[2-4] 

麻雀保護現狀

麻雀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2020年ver3.1:
  • 易危(VU)——2種;
  • 無危(LC)——26種。 [3] 
麻雀Passer montanus;山麻雀Passer rutilans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麻雀種羣現狀

因農村等城市大部分泥草房的消失,使得麻雀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其數量也逐漸減少,使大型猛禽和貓科動物的食物資源出現危機,造成一定範圍的生態失衡。 [3] 

麻雀相關文化

由於麻雀廣泛分佈在全球各地,各地對於麻雀的態度與文化認知各有不同,有些文化中將其視為聖鳥,也有地區將其視為不祥之物。傳統時期,中國文化中並不將麻雀視為完全意義上的“害鳥”,而是偏向於將其視為與人類相伴而生的常見鳥類,這種鳥可以作為醫藥資源,同時還是食用對象,這是中國傳統自然觀的典型呈現。西方學者對於中國食用野生動物有諸多批評,包括醫藥中對野生動物的使用。傳統時期,與人同處一個生態系統中的許多動物確實被中國古人作為治病良藥,甚至是美食。麻雀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就以藥食的形象出現於歷史典籍之中。 [6] 
麻雀既象徵胸無大志、貪圖享樂,亦寓意勤勞、自由。從青銅時代開始,雀一直被視為的象徵。麻雀表示一種頑強的精神,有着不被打倒的意思,中國有句古話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意為:事物雖然很小,但是該有的東西都存在。自古以來,人們常以鄙夷的眼光看待麻雀,用嘲諷的語氣評論麻雀,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萬雀不及一鳳凰”等。 [6] 
隨着人與自然越來越遠離,城市化進程中適合人與麻雀共生的環境改變,城市中的麻雀也逐漸減少甚至是滅絕。而在農村廣大地區,由於高效除草劑使用的增加,也意味着許多地區沒有了雜草種子;使用更高效的農業機械,也減少了糧食外漏,這些都促使麻雀數量也在減少。近代歷史上人類極力想滅殺的麻雀,隨着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農業集約化、高農藥化,從人類生活中“自然地”脱離了出去,人類可能要警惕掉入新的“寂靜春天”陷阱中”。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