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山方言

鎖定
蕭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
蕭山話是千百年來蕭山人積累的寶貴語言財富,具有蕭山特色。
蕭山話承載着蕭山文化——屬吳越文化。
中文名
蕭山方言
聲    母
29個
韻    母
45個
聲    調
8個
所屬語言
吳語

蕭山方言語音

據《蕭山縣誌》,蕭山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蕭山話,有臨紹小片鼻化韻豐富的特點,除蕭山話外,臨紹小片還包括臨安紹興諸暨餘姚等地的方言。蕭山話以原蕭山長河一帶(現杭州市濱江區)語音為標準。

蕭山方言聲母

塞音
p p’ b d t t’ g k k’
塞擦音
dz ts ts’ dʑ tɕ tɕ’ ʑ
擦音
v f z s ɕ ɦ h
鼻音
m n ɲ ŋ
邊音
l ʔ

蕭山方言聲調

聲調
-
調類
調值
陰平
445
陰上
44
陽平
23
陽上
13
陰去
53
陽去
31
陰入
5
陽入
2

蕭山方言詞彙

蕭山方言詞彙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普通話同形同義的詞,如 “太陽”“風”“山”等;第二類是與普通話同形異義的詞,如“順手”(右手)等;第三類是普通話裏不見或偶見,而在蕭山話裏常用的詞,如雪雹子”(冰雹),“年腳邊”(年底)等。
人稱代詞:蕭山話的人稱代詞是由韻母的曲折變化構成複數,單、複數的形態變化顯得較為規則。
形容詞:蕭山方言中AAB式重疊式形容詞在口語中使用很普遍。

蕭山方言發展歷史

吳語是漢語歷史最為悠久的方言,其祖語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上層人士習用的漢語方言。現代的吳語,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數現代漢語方言中已經消失的古漢語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保持了濁音和清音聲母的分別,所謂“濁音”,吳語中的“濁音”包括“清音濁流”(分佈在北部吳語區)和“真”濁音(分佈在浙南)。濁音的發音需要振動聲帶,比如英語中的b、d、g、z都是和吳語一樣的濁音,普通話的b、d、g、z則是清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蕭山人學普通話特別難的原因之一,但是方言有方言的優勢,有他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蕭山方言,他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特點,這對我們學習古漢語知識有相當大的幫助。
蕭山方言不僅與古漢語有聯繫,與現代漢語也有相同之處。蕭山話中的“何”(hò)無論是代人、物、事、空間,原因、目的、行為等,用法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除語音外,語義與語法結構可以説是能基本對應,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有語調有點有不同。
蕭山話流行的地域不小,蕭山話在浙北、蕭紹平原地區都能聽懂,北至上海,南到諸暨,東到紹興,有相當的歷史性與廣泛性。蕭山人用蕭山話溝通更直接更明瞭,蕭山話中還有許多值得傳承的諺語,有些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大家看杭州電視台把安峯的《阿六頭説新聞》與翁仁康的《我和你説》搞得多紅火,證明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是有它的親和力與實際應用價值的。

蕭山方言案例

早就聽説杭州電視台生活頻道有個講方言的節目——《我和你説》,很受老百姓的歡迎,今天晚上看翁仁康《我和你説》的新聞時候,腦子裏突發奇想,我們公司很多同事都不太懂蕭山話,我這個土生土長的蕭山人為何不趁機寫點蕭山話給大家看看呢?也算是與大家在公司裏的一次學習交流吧。正所謂欲做蕭山人,先學蕭山話。
—— 打鐵書生
“龐友們,噶半哪個或,好勿啦。日早天氣蠻好噠,可以出去倘一倘。” (翻譯:朋友們,最近怎麼樣,好不好啊。今天天氣很好啊,可以出去走走。)見面先問聲好,也許各位看官剛讀的時候會噎着,但是當你讀順以後,你就會覺得蕭山話很有趣、很隨和、很江南,這就是我們蕭山獨特的方言。

蕭山方言退化傾向

“何西”的淡出
綜上所述,蕭山話中疑問代詞系統,具有其顯明地方特點,但就其語義類型分工來看,“何X”和“哪X”的模式與現代漢語中“什麼”和“哪”的模式很接近,尤其是普通話中“什麼”用法的拓展,使得蕭山話中與“什麼”處於相當位置的“何西”也相應地有了類似的發展。但“何些“在蕭山話中雖然語意為“多少”、“哪些”、“怎麼樣”但語音語調因説話背景難有規律可循,在語義上也較特殊,這種口語用法已經開始少見,一般大都用“多少”“哪些”“怎麼樣”來替代,語義變得單純明確起來。
語境依賴增強
蕭山話中的疑問代詞與現代漢語的詞語一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義環境或背景。如現代漢語的“我去看病”,醫生説時是給病人醫病,病人説時是去讓醫生治病。蕭山話的“哪噶套”,問話人指的是“什麼樣”、“怎麼樣”,而答話人的“哪噶套”是指“這麼樣”、“這樣子”。不結合具體的語義環境就難懂或誤解其意。但在具體的語義環境下,方言障礙也就不明顯了。常見的是,説土語者指着某樣物品説“諾”或説“諾!來答閣裏”等。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在當前開放的語言環境中,蕭山方言與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溝通並沒有太大困難。蕭山話中一些土語色彩過重的疑問代詞,在與外來人員的交往中,將趨向逐步同化,因為具體的語言環境也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分化現象突出
語言分化為不同方言是社會分化的伴隨現象,方言形成以後,如果社會仍然處於不充分統一的狀態,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點,一方面又服從自己所從屬的語言的發展趨勢,繼續作為該語的方言。①如上海人永遠使用上海方言,杭州人始終説杭州話。由於方言是漢語的地方變體,又主要在一定區域內使用,因此也就習慣地以地區來指稱。蕭山的中西部以標準蕭山話著稱,本文的疑問代詞亦以此展開分析的。而到了蕭山南部,由於同諸暨一帶的人締結姻緣的較多,生活上交往較頻,因而產生了蕭山方言中的“親屬語言”,語言中交雜濃重的諸暨口音,這種語言現象在樓塔一帶盛為流行。在樓塔臨浦兩地,共同把“何”(hó)發成hè(喝)的音(後舌擦音),如“何個”(hè gé),“個”的發音短而輕,有弱化和脱落的現象。蕭山東部的瓜瀝、頭蓬一帶,也因交往與婚姻關係,融入了紹興話的成分,也產生了“親屬語言”。語音語調中帶有較重的紹興話的口音。比較明顯的“何個”發“海(háī)個”或“哈(hǒ)個”的音;
“怎麼樣”説成“吶(nè)噶套”或“什噶套”,把“是不是”説成“閡老”(hé lǎo)。有時還把某樣東西説成“格個佬舌頭”。無論蕭山話怎麼分化,其疑問代詞系統從詞彙和語法上看仍是穩定的,差別僅在語音而已。而方言分化本身,則是對語言地方濃度的稀釋。
共同語化加速
同一方言或土語在不同的地方表現出差異是方言分化,而方言的分化往往代表某一傳統的方言土語的消失過程。所以從蕭山話的分化現象看,其共同語化現象正在加速。經濟高速發展的蕭山,正在經受漢語普通話的強力衝擊。然而,不少蕭山人仍在使用蕭山話這一現象反造成了語言交流的障礙,年齡越大交流障礙越大,年齡大小對交流的影響程度是成正比的。周恩來同志在一九五八年指出:“解放以來,我國實現了歷史上空前的統一,全國人民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為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目標而奮鬥,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使用一種共同語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國漢族人民中努力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就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①
推廣普通話,即推廣民族共同語,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為的力量消滅的,它只能隨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逐步縮小自己的作用,最後趨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