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花台

鎖定
蓮花台在甘肅省華亭市 [1]  馬峽鄉境內,距縣城西40公里,景區範圍118.8平方公里。這裏羣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種繁多,文化遺蹟豐富,山既有北方雄,又有南方之秀;水既有江南之柔,又有北方之美,山與水構成了奇、險、峻、秀、妙等獨特的自然景觀。蓮花台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中文名
蓮花台
所屬地區
中國甘肅
地理位置
甘肅華亭市馬峽鄉 [1] 
面    積
118.8 km²
山峯特色
既有北方雄又有南方秀
水流特色
既有江南柔又有北方美
名    譽
1995年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
著名景點
拴馬樁和飲馬池 古銅礦遺址

蓮花台基本介紹

蓮花台位於關山頂峯五台山之陽,距市區35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古稱“龍首山”,唐憲宗李純改名“青龍山”,民間稱“蓮花台”,因山頂有一巨石形似盛開的蓮花而得名。台高30米,有天然石塔一座,左懸右垂,十分險峻。秦在此建“峙”以祭“天神”,宋、元、明、清代,均在此建廟宇、寺院,台上原有古建築200餘間,唐曾敕封常住僧三千五百名。現存唐、明、清石碑20多座。山上奇峯怪石甚多,翠綠的松柏生長在高聳的石峯萬仞石崖縫間,萬丈懸崖令人無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裏有北方名山之神奇,又有江南水鄉之柔美,為隴原少有。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是華亭市 [1]  待開發的重要旅遊資源。

蓮花台歷史資料

據有關碑文和史料記載,蓮花台始建於秦漢,興盛於唐代,佛道儒三教並存。唐朝皇帝李純就敇封其山為“西隴之名山”,敇封食糧僧道3500人,建有不同風格的廟宇宮殿36處,現在大部分被毀,但遺蹟尚存。現有銅佛1座,泥雕造像24座,馨3只和殘存石碑32塊。
經專家反覆勘察論證,確認:華亭市西南隴山的“五台山”就是古“西鎮吳山”,今“五台山”南麓蓮花台是古上、下,正是秦靈公在吳陽武 廢址上建起的“上、下”,“上”祭祀黃帝,“下”祭祀炎帝,從此中國有了第一座祭祀黃帝的軒轅廟。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因隴山被吐蕃佔領,唐憲宗李純將這個皇家祭祀炎黃二帝的專用神壇敇封為“青龍山”,交由平民百姓供奉香火。
古上、下 的發現,揭開了兩千多年來的千古之謎。填補了秦漢史學和西北歷史地理學的空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得到了陝、甘兩省史學專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評。蓮花台風景名勝區融文化遺產、自然風貌、天然景觀於一體,大小景點100多處,堪稱隴上旅遊之勝地。

蓮花台劃分

蓮花台分上、下 兩大部分,由千佛洞、靈官台、八仙台、三清枱、老君台、玉皇頂、聚仙橋、老佛頭等六台二橋三十多個重要景點組成了蓮花台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在青龍山兩邊環抱如箕的山彎裏。山彎石側有一座孤峯兀立於深壑之中,高聳如榙,在小石山頂的右柱上,矗立着一個兩米多高的小石柱,上面偏放着一個巨大的石塊,石柱邊長着兩棵蒼勁的松樹,這就是蓮化台。整個石台在陽光下形似蓮花盛開,蓮花石則被當地羣眾傳為“高聳頂天堂,夜間發毫光”,賦予了她神奇的色彩。如果從平台沿木梯攀緣上去,只見遠山如黛,雲纏霧繞,陣陣松濤不絕於耳,蕩蕩水聲出自谷底,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千佛洞為上 的又一主建築,洞內雕塑歷經滄桑,殘缺不全,但依稀可見雕像之生動,雕塑之精美。最令人驚奇的是:千佛洞鄰近一高大的石崖,崖下又有一石洞,洞內石縫中流出一股清澈甘美的泉水。據説此泉“十二三人注水水不漲,千萬人用水水不減”,飲用泉水有袪病延年之效,故而被人們稱為“神泉”。這裏還有大殿、菩薩殿、靈官廟、山神廟等遺址十幾處。
在上的東邊。這裏有靈官台、八仙台、玉皇頂、三清枱和老君台,分佈各台的原寺廟遺址有二十幾座。
多臂佛在下 的北崖石窟。據説多臂佛是佛教一護法菩薩的別稱。印度的原菩薩並沒有多臂,傳至中國後結合中國實際所需逐步演化為多臂,其意為手臂多所持法器武器多,法力威力就更大。
現存蓮花台下 北崖石窟中的多臂佛,原塑為北魏孝文帝時造,歷宋、明、清仿造,現存殘身。
佛爺頭在玉皇殿前。渡仙橋南有一平台,上有十幾米高的圓錐形石榙拔地而起,頂端的兩棵松樹蒼勁挺拔,似在探問蒼天,如果從側面觀看,整個石榙宛若人頭,五官俱全,這就是著名的景點-佛爺頭。
八仙台在佛爺頭西南石崖深澗之中,為一巨大的八角石柱從谷底凸起,高二三十米,這就是著名的八仙台。
鬼門關在離下 不遠的老廟溝中,這裏上是望不到頂的石崖峭壁,下是看不見底的深谷迷澗,懸崖上有眾多的小石窟。有保存較完好的佛像和石灶等文物,怪石嶙峋、險要無比,好似山鬼把關,令人毛骨悚然。此處還有仙人橋、大象吸水、飛來石、仙人洞、蘑菇巖、菩薩頭、鎮龜峯、藏虎崖等景點。

蓮花台著名景點

拴馬樁和飲馬池
拴馬樁和飲馬池在老廟溝內有天王榙與青龍潭,當地羣眾叫拴馬樁和飲馬池。懸崖上聳立一高大的石筍,頂端長着蒼松,由於風雨剝蝕,遠遠望去猶如三層寶榙;石筍西側崖下有一潭水,清澈見底,懸崖上“澤潤秦隴”的摩崖石刻碑文清晰可見。《太平褰宇記·吳山》載:“吳山五峯望輦峯之東有擎天柱,高不可攀”。其柱在靈煍潭所處的老廟溝口,高約70餘公尺,底部直徑約30公尺,頂端直徑不足20公尺,頂部長有一棵數百年的柏樹。唐朝中期,御林軍中的“神策軍”在老廟溝之南五華裏之處的銅場溝,冶煉過銅,敬德曾任過大唐的監造使,民間使把這個擎天柱和青龍潭傳説為敬德到此時的拴馬樁和飲馬池。
古銅礦遺址
古銅礦遺址在老廟溝南五華里處,遺址較好的有大、小銅廠溝礦遺址和舊城古冶煉廠遺址。這些遺址分佈在風景如畫的關山深處,遊人在領略關山秀美風光的同時,也可以瞭解我國古代採礦冶煉技術,不能不説是一處非常難得的觀賞點。
古道遺址
古道遺址在普陀庵、三角城附近。公元前約128年漢武帝劉徹修通了陝西鳳翔至隴山的“回中道”,除用以在“五 ”中最西的“上、下 ”祭天外,主要想開闢西域。後來派使張騫出西域及派橙霍去病西征,直到開通在西域的商賈通道,今稱“絲綢之路”,都是在隴山東麓的御馬場“呼池苑”(今西華呼沱)策劃實施的。出使、西征都以隴山為起點,因為從隴山到咸陽的路早就在秦始皇時就修通了,稱之為“秦御道”,這三處 道也是“回中道”上的重要 道。 道遺址周圍更有奇花異草,溪流飛瀑,百鳥鳴囀,山泉叮咚,為蓮花台增添了詩情畫意般的內容和情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