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族搏克

鎖定
蒙古族搏克,“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之一,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蒙語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項。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展。當下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搏克運動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按蒙古族傳統要求,參賽選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製成的“卓德格”(緊身半袖坎肩),裸臂蓋背,“卓德格”邊沿鑲有銅釘或銀釘,後背中間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之類樣字,腰間繫用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策日布格”(圍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澤勒”(褲),“班澤勒”外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馬靴。優勝者脖頸上配套五色彩綢製成的“將嘎”(項圈)。它是搏克手獲勝次數多少的標誌,獲勝次數越多,“將嘎”上的五色彩綢條也越多。 [1] 
2006年5月23日,蒙古族搏克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16。 [2] 
中文名
蒙古族搏克
別    名
搏克偶巴依勒德呼
蒙古摔跤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3日
申報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遺產編號
Ⅵ—16
遺產級別
國家級
定    義
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
蒙語意思
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
意義地位
摔跤、賽馬、射箭之首

蒙古族搏克含義

搏克手 搏克手
"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的體育項目。搏克--蒙古語,是結實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恆"。

蒙古族搏克歷史淵源

烏珠穆沁草原是現代蒙古族搏克的搖籃。為了把搏克運動發揚光大,東烏珠穆沁旗於1984年成立了摔跤協會,將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為"搏克節"。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把搏克運動與中國式摔跤融為一體,正式納入全國摔跤錦標賽中。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騎善射和身強力壯著稱。《元史》説:"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元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明確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賽馬、摔跤、射箭三項技能,這三項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兒三藝"。 摔跤--摔跤,蒙語為"搏克"。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軍事體育性質,主要用以鍛鍊體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運動,每逢舉行重要宴會,都要有摔跤交手競技助興,並像中原歷代王朝用武舉選士一樣,把摔跤定為武舉取士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時摔跤的佼佼者可以獲得很大的榮譽。
蒙古族搏克,據史料記載,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時期,搏克曾作為他樹立威望、排除政治異己的一種手段:當征服主兒勤部落後“,成吉思合罕,一日,命不裏孛闊,別勒古台(鐵木真之弟)二人相搏。不裏孛闊之在主兒勤也,不裏孛闊能以隻手執別勒古台,以只足撥倒,壓而不令其動之者也。不裏孛闊本不可勝者,姑為之倒,別勒古台力不能制,抗以肩,上其臀,返顧成吉思合罕,見合罕齧其下唇,別勒古台會意,遂跨其身上,交其二領扼其喉,以膝按其腰,力扯而折之”。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利用這一手段剷除了奸臣通天巫:“成吉思合罕聞孛兒帖夫人此言,乃謂斡惕赤斤曰:通天巫今其來呼。任汝所能為,汝其知之。斡惕赤斤即揪通天巫之衣領,曰:昨汝令我悔焉,(今)相試之。遂揪其領,拖向門,通天巫還揪斡惕赤斤領而相搏矣。斡惕赤斤拖通天巫而出,先備於門閥間三力士迎來,執通天巫拖出,折其腰,棄於東廂車羣之端矣。” [3] 
13世紀蒙古軍西征時期,搏克運動在蒙古軍中得到廣泛開展。“巴都西征,在烏爾卡山麓的草原上,舉行了‘那達慕大會’。最後兩名跤手決賽,叫套哥儒勒的跤手將對方摔倒在地,‘敗者卻卧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哭泣説:我就此而死,那就痛快了。這時有一小隊騎士前來説:恩惠的巴都罕命我等前來傳旨,罕誇耀你們的勇敢無畏,將你二人編入蒙古護衞軍中。’”當時,凡在軍中取得搏克冠軍稱號的人,便能得到“國家勇士”稱號,具有這種高強本領的人,不僅受到人們的尊敬,還被提拔為蒙古大汗貼身護衞。發展到窩闊台稱汗時期,隨着蒙古汗國地位的鞏固,搏克運動除作為軍事訓練的手段外,還是汗國王公貴族的一項觀賞性競技運動。“窩闊台喜歡觀角力,延致蒙古、欽察、漢地之力士甚多。聞波斯之力士善鬥,乃命綽爾馬罕遣送之來。綽爾馬罕遣波斯力士二十人赴蒙古。中有著名者兩人,一名比烈,一名磨柯末沙。窩闊台見之,頗賞比烈之魁梧有力。翌日,伊勒赤歹以其隊中一人至,與比烈角力。兩人相撲時,蒙古力士投比烈於地。比烈戲曰:‘緊持我,否則我將脱身而起。’語甫畢,亟反執蒙古力士而投之地。因厚賞比烈,別賜銀五百巴里失。”即在蒙古汗國時期,因為休閒娛樂需要,客觀地加強了搏克同波斯、西域、中原等地區摔跤活動的進一步交流,對於搏克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元代,1260年以後,隨着蒙古民族馬踏中原,蒙古族宮廷體育漸成體系:有檢驗蒙古軍人長跑能力的“貴由赤”競技,也有提供欣賞的馬球活動,更有宮廷脱災祈福的“射圃”儀式,同時也有休閒項目蒙古象棋雙陸棋等。但這並沒有沖淡蒙古民族對搏克的鐘愛,始終把摔跤能力作為提拔和選擇武將的條件之一,《元史·二紀》載:“班朝諸司,聽皇太子各置一人。以拱衞直都指揮使馬謀沙角抵屬勝,遙授平章正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為把摔跤這項運動有效地管理好,元代初期還設立了專門管理搏克運動的官方管理機構——勇校署,延祐六年六月“戊申,置勇校署,以角抵者隸之”。使博克運動發展走向日益規範化的軌道,並且成為國家運動得以在社會各階層推廣和普及,開創了搏克運動發展的新紀元。 [3] 
明、清時期。1368年繼明朝政權建立以後,搏克運動的發展進入了低谷期,雖然摔跤活動在官方和民間都有開展,但隨着蒙古統治政權的衰落而呈現出日漸弱化之勢。 [3] 
隨着滿族入主中原後,蒙古族搏克伴隨着滿族“布庫”的發展也迎來了又一歷史發展高峯。摔跤成為兩個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得到又一次振興。史上有名的“塞宴四事”就是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現,《清朝野史大觀·卷二》記載:“有所謂塞宴四事者。一曰詐馬,選六七歲以上幼孩。文衣錦襮。銜尾勝驤。散鬣頸上結鬃。不施鞍轡。而追風逐電。馳騁自如。一曰什榜。番樂也。蕢桴葦籤,有上古遺音。一曰布庫。相撲為戲也。徒手搏擊。分曹角力。一曰教駣。馴名馬也。”不僅如此,清王朝建立後每當外族使臣來朝覲見時,都有舉行摔跤比賽的慣例:“順治年間,蒙古族的喀爾喀使臣來朝,按照慣例,在宴會時舉行布庫比賽。御前布庫能手都敗在了使臣手下。皇太極二兄代善之子惠順王知道了,要求父親准許他偽裝成侍衞與使臣比賽:‘使臣與鬥,應手而僕,世祖大悦,賞賚無算。”清政府在各盟、各旗邊界廣建敖包作為盟界和旗界,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蒙古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態——敖包祭祀活動的廣泛開展。在盟、旗等各種敖包祭祀活動中,都要舉行搏克、賽馬活動。如《綏遠通志稿》所載:“今世蒙俗,於會盟、修界、公祭鄂博諸事之後,輒有摔跤、賽馬之戲,皆遺俗耳。”敖包祭祀活動的廣泛開展以及滿、蒙等多民族體育文化的廣泛交流,蒙古族搏克運動逐漸出現了多樣化,發展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搏克,比賽時跤手上身穿短衣——跤衣,主要以推倒對手為勝;另一種是沙力搏爾式摔跤比賽,赤體相搏,一方雙肩着地不能掙持而起時才分出勝負。 [3] 
蒙古族搏克發展到近代,有了質的飛躍。無論是廣大各族人民的鐘愛,還是民間祭祀的普遍運用,增強了蒙古族搏克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正如《內蒙古紀要》載:“角力。肇自古昔。......若逢鄂博祭日則必行此技。......平時則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搏克運動發展到近代,其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並且受各蒙古族聚集區地緣文化的影響,搏克運動逐漸融入了各地區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現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發展特徵。 [3] 
蒙古族搏克

蒙古族搏克運動特色

蒙古族搏克比賽流程

開始儀式 開始儀式
搏克是自然界和社會競爭的必然產物,在吸收借鑑自然界和前人的基礎上而成,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期。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慣,賽前要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編排,根據報名參賽選手的情況,少則編為32人或64人,多則編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現奇數。比賽採用單淘汰式一種,一跤分勝負,膝蓋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為敗。比賽不限時間,不分體重。摔跤手有專門的服裝,蒙語叫"卓德格"。上身為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釘有銀釘或鋼釘;腰繫紅、藍、黃三色綢子做成的圍裙(蒙語稱"希力布格")。下身穿用5米或10米的白布特製的肥大的摔跤褲,外面還要套上印有花色圖案的套褥,這樣出汗不沾衣服,且可以防止傷害事故。腳穿蒙古靴或馬靴。此外,脖子上還要套上五色綢條做成的項圈似的"章嘎","章嘎"標誌取得的名次,得勝次數越多,彩條越多。賽手出場前要唱摔跤歌、跳鷹步舞。摔跤歌也叫出徵歌,雄渾高亢,以壯行色。歌詞大意是:"來吧,無畏的健將們,為了健康入場來摔跤吧。考驗我們的意志,較量我們的力量的時候到了!"鷹步舞跳躍又高又愉,既是賽前的準備動作,也是壯聲威之舉。待裁判員發令後,雙方先握手致敬,然後便開始交鋒。雙方交手時唱戰歌、跳戰舞出場,讓自己顯得有氣勢。之後各施展絆、甩、拉、撲等技巧以制其勝。比賽時不得抱腿、故意做危險動作。只能腳掌着地,其他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為失敗。搏克運動比賽規則簡易,不受體重、年齡、時間的限制。所以,搏克比賽更加具有觀賞性,能讓觀眾輕而易舉的觀看和分析比賽狀況,將觀眾都帶入比賽的氛圍中,具有普及性、娛樂性和觀賞性。在那"那達幕"大會上,數百上千的選手龍爭虎鬥,扭法盤旋,蔚為壯觀。凡參加"那達幕"的摔跤手都有獎。歷史上,大型"那達幕"的摔跤冠軍曾獲得過9種共81件獎品,因而聲名遠揚,榮耀異常。 [4] 

蒙古族搏克比賽形式

搏克運動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按蒙古族傳統要求,參賽選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製成的"卓德格"(緊身半袖坎肩),裸臂蓋背,"卓德格"邊沿鑲有銅釘或銀釘,後背中間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之類樣字,腰間繫用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策日布格"(圍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澤勒"(褲),"班澤勒"外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馬靴。優勝者脖頸上配套五色彩綢製成的"將嘎"(項圈)。它是搏克手獲勝次數多少的標誌,獲勝次數越多,"將嘎"上的五色彩綢條也越多。
搏克比賽在悠揚激情的"烏日雅"讚歌聲中開始,比賽場地無特殊要求,有一塊平坦草地或土質地面即可舉行。選手們揮舞着壯實的雙臂,跳着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的舞步入場。比賽規則簡單明瞭,不限時間,參賽者也不分體重,膝蓋以上任何部位着地為負。搏克運動要求選手腰、腿部動作協調配合,在對抗中充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蒙古族搏克比賽評判

比賽時運動員下肢可採用踢絆等動作,但只限用膝關節以下,上肢可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動作,但只限於臀部以上,踝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被判輸。
搏克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和競爭性。摔跤場上,四目炯炯分毫不讓,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輸掉,反會被對方視為心不坦誠,不堪交往。一挨某方倒地,都搶先扶起對方,然後共同切磋技藝,友好地互相勉勵,洋溢着人與人之間友愛合作的美好情誼。絕少出現因交場上的勝負而彼此不愉快的場面。如果某個摔跤手以強凌弱,在已經取勝的情況下,還使用過激的摔法,就會成為被大家所不齒的人物。

蒙古族搏克比賽獎品

凡上場參加比賽的人,每人都可得到一份獎品。沒有固定,第一名選手將得到一峯白毛駱駝,依次是一匹駿馬一頭牛、一隻羊、一雙馬靴等。摔跤比賽第一名經常獎馬一匹,第二名獎牛一頭。

蒙古族搏克參賽人員

搏克慶在比賽 搏克慶在比賽
搏克的大眾性體現在對待參加者的資格要求上,不分年齡,地位、民族、地域和運動經歷,只要在額滿之前報名都可下場參加比賽,而且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據説,從前偶有外鄉過路的乞丐要參加摔跤,也絕對沒有被冷落的時候。倘若正好與王爺摔跤手相遇,而王爺的摔跤手嫌棄他,不屑於和他較量,照例會宣佈乞丐為勝利者。
正式比賽時,下場的運動員一般最少為64人,最多可達1024人。在直接對抗性運動項目中,如此蔚為壯觀的宏大場面,真是絕無僅有。上場運動員足蹬馬靴、身穿牛皮飾釘交衣,在歌聲中跳躍入場,個個宛如巴斯達克的勇士,給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難忘形象。

蒙古族搏克服飾文化

蒙古族搏克服飾 蒙古族搏克服飾
據古書記載搏克最初無具體、嚴格的着裝要求。多為裸體,都是赤手空拳,選手腰間繫一腰帶,無多餘設計和裝飾。當下的搏克有自己獨特服飾,不同的款式供選手挑選,比賽時,摔跤手要穿專門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族親切的稱其為"召格德"。上面釘滿了銀質的"大號圖釘",後背中央還有代表着"吉祥"類的字樣,背罩紅、黃、藍三色做成的"布條披肩"。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外面在套一條繡有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勝者脖頸上套五色彩綢製成的“將嘎”。“將嘎”上的五色彩綢條是搏克手獲勝次數的象徵,水平越高綢條越多。搏克在服的圖文設計和款式挑選是能按照選手想法設計,也讓每一位搏克選手身上的圖案風格各樣,不再是以前的單一設計。這身"行頭"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場的所有觀眾。雙方交手時要高唱挑戰歌,然後會跳着獅舞出場,顯得相當有氣勢。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撲、拉、甩、絆等技巧以制勝。比賽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險動作,除腳掌外,其他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為失敗。與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賽不受年齡和體重的限制,也無時間限制。 [4] 

蒙古族搏克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多才多藝,富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民族,在搏克賽場上雙方交手時要高唱戰歌來提高自身氣勢,周圍的人以鼓奏樂助威、頌激勵的詞給他們加油助威,讓他們保持這樣激情悠揚的“烏日雅”讚歌聲中進行,激動的現場無不體現出濃厚的蒙族文化藝術氣息。 [4] 

蒙古族搏克傳承保護

蒙古族搏克傳承價值

(一)搏克運動的體育精神
搏克因成吉思汗、馬背民族、那達慕盛會和遼闊草原而聞名,搏克是在戰勝大自然和自我的鬥爭中傳承下來的一項富有挑戰的運動。每一個搏克手都是在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沒有永遠的勝利者。培養了不懼對手、敢於拼搏的意志品質,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態,都體現着公平競爭、不驕不餒、勇往直前的體育精神。搏克運動是富有最原始的力量的競技活動,在傳承、粗獷、高雅和角逐中體現出了帶有民族色彩的豪情和奮進;是受人們尊敬和傳誦的一羣人,人們以此為拼搏進取,奮發向上的光輝榜樣。 [4] 
(二)搏克運動的人文精神
搏克是蒙古族勇敢和力量的象徵,它涵蓋着蒙古族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思想等各方面。它不僅保持着一貫的人人平等,重在參與的思想,也體現了人們團結友愛拼搏進取的精神。搏克比賽不區分體重、時間和年齡,就緊密貼近百姓的生活圈,充分體現出每一個人在比賽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激烈的比賽始終貫穿於友誼、和諧和歡快的主線上,充分展示了人們追求共同平等、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這也成為草原文化的核心內涵。 [4] 

蒙古族搏克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內蒙古自治區體育總會獲得“蒙古族搏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內蒙古自治區體育總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蒙古族搏克社會影響

2004年8月1日,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舉行的2048名草原搏克手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活動結束,同時,那達慕大會經過5天的激烈角逐, 西烏珠穆沁旗巴棋蘇木搏克手米·蘇雅拉獲得男子冠軍。 [9] 
重要活動
2017年8月20日,在大連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黃金海岸西部沙灘,舉辦2017大連國際沙灘文化節分項活動——“草原文化風情周暨第四屆大連蒙古族沙灘搏克節”。 [6] 
2018年9月29日晚,“2018內蒙古國際搏克爭霸賽”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辦。 [7] 
2020年11月1日上午,第二屆那達慕草原美食節在北京開幕。活動上展現了蒙古族博克運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