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藴華

鎖定
葉藴華,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留校從事有機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40餘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 
中文名
葉藴華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師
職    稱
教授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葉藴華人物業績

主要從事生物活性肽的合成及構效關係的研究;形成肽鍵的含磷縮合試劑的研究;環肽合成方法及環化規律的研究;氨基酸,肽-甾體綴合物的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開展了在非水介質中,蛋白水解酶催化酰胺鍵形成的研究以及人蔘屬植物水溶性化學成分的研究等。取得了多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承擔了十幾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與面上課題的研究及若干項863、博士點基金以及國際合作項目,曾多次在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韓國等國外大學或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葉藴華研究方向

多肽化學, 酶促反應, 天然產物化學

葉藴華個人履歷

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1964~1965於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參加”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研合作項目,合成出A鏈
1985~1986年作為訪問學者在法國科研中心, 天然產物化學研究所進行研究

葉藴華研究領域

1. 多肽化學領域的研究. 生物活性肽的合成如Delta促睡眠肽及其類似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的研究, 亮-腦啡肽的合成, N-保護氨基酸-甾體, N-保護氨基酸肽-卟啉綴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多肽合成方法的研究, 研究與發展新型含磷縮合試劑在多肽合成中的應用, 環肽合成方法及影響環化產率因素的研究等.
2. 酶促反應的研究. 研究在有機溶劑中利用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催化肽鍵形成的反應. 研究底物結構, 最佳pH值, 最佳含水量及溶劑等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固載化酶的研究.. 並研究以甾體衍生物、氨基醇等代替蛋白氨基酸與氨基組分底物, 酶促合成氨基酸-甾體衍生物及肽醇衍生物.
3. 人蔘屬植物中水溶性非蛋白氨基酸與寡肽的研究, 包括吉林參、高麗紅參、三七等所含該類化合物的分離, 純化, 結構鑑定, 生物活性及合成的研究.

葉藴華主要論著

1. 葉藴華, 範崇旭,張德儀,謝海波,郝小林,田桂玲,4個新型有機磷縮合試劑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活性肽合成中的應用,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97,18,1086-1092.
2. Zhi-kuan Chen, Chong-xu Fan, Yun-hua Ye, Liu Yang, Qin Jiang and Qi-Yi Xi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roup of oligopeptide related to oxidized glutathione from the root of Panax ginsing. J. Peptide Res., 1998, 52, 137.
3. Yun-hua Ye, Gui-ling Tian, Guo-wen Xing, Dong-cheng Dai and Gang Chen, Enzymatic synthesis of N-protected Leu-enkephalin and some oligopeptides in organic solvents. Tetrahedron. 1998, 54, 12585-12596.
4. Guo-wen Xing, Xuan-wen Li, Gui-ling Tian and Yun-hua Ye, Enzymatic Peptide Synthesis in Organic Solvent with Different Zeolites as Immobilization Matrixes, Tetrahedron, 2000, 56, 3517-3522.
5. Ai-xin Yan, Guo-wen Xing, Yun-hua Ye, Gui-ling Tian, Man-sau Wong and Kin-sing Lee, Studies of the enzymatic synthesis of N-protected amino acid-estradiol derivatives in an organic solvent, Tetrahedron Letters, 2000, 41, 5379-5381.
6. Yan-chun Tang, Xing-ming Gao, Gui-ling Tian and Yun-Hua Ye, Synthesis of Cyclopentapeptides Using an Organophosphorus Reagent DEPBT, Chemistry Letters, 2000, 826-82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