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鎖定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李可染於1962年首次創作的紙本水墨設色繪畫作品,第二版畫作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1]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據“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句意再造藝術世界,在黑紅對比中寫南國深秋景色,帶有理想化的詩意色彩 [1] 
中文名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作    者
李可染
創作時間
1962年
規    格
縱69.5釐米×橫45.5釐米
材    質
紙本
畫作類型
水墨設色畫
作品別名
萬山紅遍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畫作內容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1962年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1962年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巍峨的山峯佔據了畫面的中心 [5]  ;使用了大量的硃砂點,以濃厚的墨色為底,畫面前景中描繪的紅色的樹木如剪影一般;畫作中央畫有白色的飛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為題跋書寫在畫的右上角 [5]  ;畫面右下方蓋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與白文印相對 [6]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創作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李可染被中央美術學院聘為副教授,他勤於教學,鑽研畫藝,雲遊寫生,後來李可染和少數幾位畫家得到赴德國寫生的機會。李可染的繪畫還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斯洛伐克)的認可,並在那裏舉辦了展覽、出版了畫冊。在遊歷寫生之後,李可染也面對着各種各樣的輿論,其中之一就對他的積墨法的非議;李可染在1962年創作《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一種對這種非議的迴應。
同時,李可染喜讀毛澤東詩詞,並從那激越豪邁的詩裏領略山水畫的境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便是根據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中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所作 [7]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藝術鑑賞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繪畫主題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達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對山川的內心感受,通過對山川的系統刻畫,營造出氣勢恢宏、壯烈山河的紅色山水意境之美。畫面通紅一片,在靜謐中包含着無限的精神信仰與含蓄的張力。李可染在寫生山水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創新,大膽地將中國紅與中國水墨放在一起,營造出熱情洋溢的愛國情懷。遠處色彩感強烈的山峯與中景處中國紅主峯交相輝映,散發出作者博大胸懷和強烈的民族感;近處婀娜多姿的樹木和上面淡黃色的嫩芽,讓整個畫面體現出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活的讚美;畫中的意象無不透露出一股向上的生命力。畫面中表現的意境,不僅僅是山川面貌的體會再現,更還有紅色革命精神的具體化再現 [9-10]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品構圖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以剪影式大山為主體的圖式,其主要特點是“雄”“闊”“滿”。它同時融合了寫生過程中的構圖樣式,與古代表現山水畫的典型要素山、亭、樹、瀑等相結合,構成獨特的構圖風格,《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運用“高遠法”的佈局方法,空間表達方法通過西方“縱深推進”及傳統的“以大觀小”結合運用,用色彩濃郁的剪影式大山充滿了整個作品的畫面,將中間景物提高,整體面積增大,並用遠近景高度的適當放低及減小面積來襯托中景的“雄”偉高大及貼近的感覺,以便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劫。山前的瀑布、屋舍、樹木、溪流置於不同層次上,且意象錯位重疊,在畫面的上方留出一角的空白,這樣就顯示出了層層的遠山,因遠而“闊”,便有“萬山”之感。“滿” 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特點,畫面東西多,物體大,用很小的紙,畫出最大的一幅畫,畫面佈局有主有次,實中求需,畫面雖滿卻不悶堵 [10]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表現技法

  • 中西結合
在《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用墨色來塑造形體,墨色分層和表現則是傾向於通過運用西畫中的明暗不同來體現山川樹木的空間感,根據西方繪畫中的造型和表現技法,加強了畫面表達出的真實感,傳統線條、皴法與西方繪畫的準確造型相融合,突出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自然景觀的表現力 [10] 
  • 寫生理念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以蜀中山水和廣東棲霞地貌為描繪對象,打破原有詩句的限制,展開豐富的想象,雖有一定的取捨、誇張,但並不是憑空捏造。畫面中的飛瀑造型具有逼真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前後層次的樹木林立山間,屋舍排列,小溪緩緩流淌,極富動感的曲折造型讓人以為小溪是活的 [10] 
  • 積墨筆法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首先用充分濃重的黑墨色為底,然後用硃砂表現,與朱磦、赭石色相呼應,形成冷暖色的對比。同時,光線與深色背景形成對比,光線在畫面的主要部分進行了突出,用積墨法表現紅色部分的層次,層層積染,墨色濃重、渾厚,筆墨蒼潤,加強了山巒的遠近距離感和體積感。作品中大面積的積墨,大多采用濕筆進行渲染,墨色層次分明,空間感強。同時,畫面注重意境的表達,追求大效果和畫面的整體感,局部有之前説的西方技法中的筆觸和肌理,用筆強調“平、圓、留、重、變”的筆法,作為畫面中的亮色存在,在流水的轉折處,有點線的組合,使得畫面中沒有出現髒亂的現象,反而呈現了鮮活、光亮的效果,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給畫面增添了曲線的動感 [10]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賦彩表現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以濃重強烈的硃砂紅色為主色調,給人以震撼的視覺衝擊效果,濃郁的色彩表現出了雄渾的意境和大山勁拔的氣勢,營造張揚、奔放、熱烈的氣氛,引起共鳴。畫家在寫生山水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中國紅和水墨渲染融合在一起。
畫面中為表現“層林盡染”的“紅遍”意境,畫面將大量用墨改為大量用紅色,將大量的硃砂、朱磲用於畫面之上,突出“萬山”上“層林”的紅色,使大山得到較好體現,遍山樹葉的“紅”,樹幹、屋舍的“黑”與由遠而近溪流、天空、雲朵的“白”交相輝映。色調豐富,紅林白牆,以濃厚墨色為底,形成濃淡對比,使畫面具有層次感,表現出熱情的生命力和壯美的氣韻,畫面效果強烈,大面積的紅不跳不燥,視覺效果較好,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於畫面顏色的運用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10]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1963)局部圖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品評價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充分詮釋了毛澤東詩詞“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剛勁雄強的壯美之筆和奪目而出的紅色主調,強化了藝術表現形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經典 [8]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廖少華 評)
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林盡染》,他前後畫了七幅,雖然這七幅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技法都大同小異,但也算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算是對此類風格的一個鞏固與強化,如果這個主題的作品他只畫了一幅或者兩幅,肯定激不起後來那麼大的波瀾和反響,也不會形成“紅色山水畫”這樣一個在中國繪畫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與影響的特定主題、特定畫種,更不會出現作品拍賣動輒就上億元的神話 [12] (藝術評論家王進玉 評)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後世影響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紅色山水的代表作品之一,實現了審美與革命意識形態的統一,不但描繪出了與時代需要相符合的畫面語言,更進行了筆墨語言的探索,詮釋了20世紀60年代社會背景下的藝術發展狀況;充分體現了李可染20世紀60年代開始追求的藝術理念:“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10]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歷史傳承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 李可染 萬山紅遍 1964
從1962年到1964年這三年時間,李可染繪製了7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品;但理論界關於一共有多少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品還沒有確切的説法。
萬山紅遍(1964)北京畫院藏 萬山紅遍(1964)北京畫院藏
第一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在廣東從化休養期間創作。款識題於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於從化翠溪賓舍”。此作原藏於李可染家中,1999年由李可染基金會籌資拍出,現藏於中國之外。
第二幅亦在廣東從化創作。款識題於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三年可染於從化”。該作品1963年出版於第6期《美術》雜誌,李可染把它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11] 
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處的創作室中一連創作了5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先用半斤內庫硃砂創作了4幅,兩幅小幅面,兩幅大幅面。
一幅小的作品右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可染寫毛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八大處”,現藏於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另一幅小的左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尺染,毛主席詞意,一九六四年可染”。此畫給了榮寶齋。榮寶拍賣公司於2000年以501.6萬元拍出,被國外華人買走。
兩張大尺幅的作品,“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協。“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後,發現一件藏於北京畫院,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曾被出版。
另一件流於中國之外,曾發表在香港《名家翰墨》第26期第47頁,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可染。”
李可染先生畫完這4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後,應榮寶齋之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週年慶典畫了一幅給榮寶齋,此幅右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週年慶典,可染寫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榮寶齋 [11]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重要展覽

2000年11月,《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在台灣舉辦的李可染畫展中展出,並被出版為展會的招貼畫 [11] 
2019年1月22日至2019年2月24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在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河山——中國美術館藏風景題材作品展(1949—2018)”中展出 [2] 
2022年2月20日至2022年4月10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在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典藏活化”系列展:“江山壯麗——中國美術館藏山水與風景題材作品展”中展出 [4] 
2019年9月26日至2019年11月2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偉大曆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3]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簡介

李可染在創作 李可染在創作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蘇徐州人。早歲從錢食芝學畫。1929年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西畫系,此間得林風眠院長教益,並受法國教師克羅多教授素描、油畫,具堅實西畫基礎。因參加一八藝社被勒令退學後輾轉南北。抗戰期間流寓重慶,任教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從事山水、人物創作,畫風瀟灑超逸。1946年任教於北平藝專,又先後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尤注重理解齊師的藝術觀與獨創精神,和黃師深厚的筆墨學養。40年代他提出了“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的藝術觀點。1954年,與張仃羅銘遍歷江南,以傳統筆墨技法旅行寫生,並自然地化入西畫寫實技巧,於現實中尋味詩情,以寫生山水開畫壇新風。晚年以“計黑當白”的反向思維進行創造性地發揮,進入益趨渾厚蒼黑的老境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