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葉節

鎖定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近年來,為了宣傳各地茶葉特色,弘揚茶文化思想,在信陽漢中狗牯腦溧陽都曾舉辦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節、茶葉節等。
中文名
茶葉節
興起時間
巴蜀
目    的
宣傳茶葉特色,弘揚茶文化思想
舉辦地
信陽漢中狗牯腦溧陽

茶葉節各地茶葉節

鳳慶縣
雲南鳳慶縣第21屆茶文化藝術節開幕 雲南鳳慶縣第21屆茶文化藝術節開幕
雲南省鳳慶縣有茶鄉之稱 [1]  ,是產茶大縣,出產純種大葉茶,滇紅茶的原產地,是滇紅之鄉,有3200年的錦繡茶王。為了加強茶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交流,鳳慶縣於每年5月舉辦茶葉節,現已有20多年曆史,截止2011年共舉辦21屆。
每年的五一勞動節期間是茶鄉鳳慶一年一度的傳統茶葉節。茶葉節是一個借茶葉貿易交流為主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每年都會吸引周邊各縣市許多客商前來貿易交流,同時也吸引一些邊境上的外國客商,例如緬甸、越南等。茶葉節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宣傳鳳慶的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促進經濟交流互助。
交易會不僅吸引了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客商前來參展,還吸引了不少緬甸、泰國等國外客商。期間將組織茶葉、核桃等企業產品和文化產品展示,舉辦覲拜茶祖、茶藝茶道大賽、文化演出等各類涉茶文化活動。
英山茶葉節
自1992年以來,英山縣(英山地處大別山,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昇的故里,現代著名作家劉醒龍熊召政姜天民也生長在這裏。)每年穀雨節(4月20日)隆重舉辦茶葉節。早在唐代,英山生產的“團黃”、“蘄門”和安徽生產的“黃芽”並稱淮南三茗,被列為貢品運往京都長安。享有“鄂土茶稱聖,英茗味獨珍”之美譽。每年英山茶葉節,中外茶商蜂擁而來,茶葉拍賣價曾創全國茶葉斤價顛峯——每公斤“春筍”單價高達3.96萬元。2002年全縣茶葉總產量達到了900萬公斤以上,居全國第三、湖北省第一。
漢中茶葉節
2010年4月28日中國·陝西,漢中茶葉節在漢中市橋北廣場隆重開幕。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監事會副主任諸葛彩華、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朱靜芝、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張偉,國家相關部委和省委、陝西省人大、陝西省政府、陝西省政協及毗鄰省、市茶區領導,著名茶學專家、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茶葉節以“弘揚茶文化、打響茶品牌,發展茶產業、壯大茶經濟”為主題,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陝西省人民政府、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主辦,漢中市人民政府承辦。開幕式上,陝西十佳茶業突出貢獻人物、新中國成立60週年茶葉功勳人物和功勳組織受到表彰獎勵。
信陽茶文化節
信陽茶文化節是從1992年以來,信陽憑藉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茶的品牌優勢,以茶為媒,廣交朋友,在每年五月前後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其中包含招商引資,融資洽談等多項活動,旨在發展當地經濟,促進信陽茶葉優勢的長足發展,是信陽本地最大的文化經濟活動之一。
狗牯腦茶文化節
狗牯腦茶文化節江西省遂川縣狗牯腦茶原產地為狗牯腦茶舉行的“以茶為媒,以茶會友”為更多人瞭解遂川和狗牯腦茶而舉行的文化節,第一屆在狗牯腦茶正宗原產地江西省遂川縣湯湖鎮舉行《江西.湯湖首屆茶文化節》。第二屆在遂川縣泉江鎮舉行《中國.遂川首屆狗牯腦茶文化節》。
溧陽茶葉節
中國溧陽茶葉節
中國溧陽茶葉節(5張)
溧陽從1991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2屆茶葉節,期間形成了一系列檔案材料,主要內容包括:茶葉節活動方案、領導講話、來賓名單、新聞發佈會、名茶評比、對外經貿合作、科技成果簽字頒證、第十五屆亞洲滑水錦標賽等文字材料和照片等。館藏茶葉節檔案82卷。
沂蒙玉芽茶
2010年5月31日,“沂蒙玉芽茶文化節”暨海峽兩岸茶葉產業發展論壇活動在莒南縣舉行。這是山東省首次以茶為主旨開展的海峽兩岸發展論壇及經貿洽談活動。

茶葉節茶文化歷史

茶葉節三國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茶葉節茶文化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温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説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温、齊武帝那裏,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裏,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着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繫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脱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茶葉節唐代茶文化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茶葉節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裏,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誌着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茶葉節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説:“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説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茶葉節現代茶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