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團黃

鎖定
團黃貢茶是黃茶中的佼佼者,大別山是名貴茶葉主產區,這裏是中國名茶的寶地和未來。這裏孕育了淮南三茗(團黃、蘄門、黃芽),中國十大名茶的中六安瓜片信陽毛尖主產地。這裏還有英山雲霧、霍山黃芽、嶽西翠蘭、麻城龜山岩綠、舒城蘭花、浠水茉莉花、蘄春旗槍……唐李肇《國史補》把荊州(一作蘄州)團黃茶排行第三大貢茶。唐代荊州團黃產地大抵在今天的湖北省英山縣
中文名
團黃
別    名
團黃貢茶
植物界
山茶科
山茶屬
分佈區域
湖北省

團黃基本信息

團黃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茶
湖北十大名茶
英山雲霧茶王
中國三大雲霧茶
團黃貢茶(產地湖北英山翻身灣)
【名稱】:
團黃貢茶
別名:團黃
衍生名:團黃牌英山雲霧茶
團黃 團黃
【類別】:
黃茶現已衍生出綠茶、紅茶、青茶、黑茶、花茶等多種茶類。
【產地】:
湖北省英山縣土門河流域(團黃貢茶)主茶園位於距武合(武漢至合肥)高速10公里、英山縣城35公里的楊柳鎮翻身灣村,現有茶葉面積580畝,整個區域輻射10個村,基地面積5000多畝。茶園均分佈在海撥800餘米的羣山之中,境內溝壑縱橫、林木葱鬱、風景秀麗,茶區生長環境條件優越,常年雲霧繚繞,土壤富含有機物質,這些釀造了團黃貢茶“然滋然味”的內質。
團黃貢茶香溢天下
團黃貢茶現僅產於英山縣東部土門河流域,其中以,即“英山十佳茶場”--楊柳翻身灣生態茶場”所產的團黃品質最佳。團黃產區位於大別山南簏,地處縣境東南的深山區,可謂“山中山”。這一帶峯巒綿延,重巖疊蟑,山高林密,泉多溪長,東河(大別山腹地注入長江支流白蓮河)蜿蜒,一水(詹河水庫)浩淼。年平均温度15oC,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升,生態環境優越。

團黃歷史淵源

英山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先屬蘄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劃屬廬州路六安州,明屬廬州府六安州,崇禎十二年(1639年)遷治西北之章山,崇禎十六年(1643年)又遷於北境之添樓鄉,後還舊治,清屬六安直隸州,民國初屬安慶道和安徽省政府,1932年11月劃歸湖北省,屬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l936年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鄂東行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黃岡專區(地區)、黃岡市。
(1)據唐朝李肇寫的《國史補》中,關於開元至長 慶(713-821年)年間史實的記載,有一段這樣説:“壽州有霍山黃芽,蘄州有蘄門團黃,而 浮樑商貨不在焉。”
(2) 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中也有英山產茶之記載。
(3)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記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壽州有霍山之黃芽、荊州有英山之團黃,”並把團黃列為14品目貢品名茶第三。團黃為唐代近二十種名茶之一。
(4)宋代團黃貢茶被列入朝廷貢品,蘇東坡在擔任黃州團練使任上曾親自護送團黃茶進京,併發出平生未嘗團黃為人生一大遺憾。
(5)《唐書地理志》載:“蘄州土貢有茶,而其茶尤以蘄水為特著,蘄水之茶又在縣之北山”(唐代蘄水轄今浠水、英山、羅田和蘄春一部。蘄水北山指蘄春、浠水北部與英山、羅田全境)。
(6)北宋時,“蘄黃貢茶居全國第一”;朝廷還在蘄、黃二州專門設立了茶葉榷税機關。
(7)2004年,團黃貢茶榮獲第十三屆英山雲霧茶王獎。
(8)2009年華中(武漢)茶業博覽會上榮獲英山雲霧茶王獎。
團黃貢茶已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英山“團黃”“蘄門”與霍山黃芽並稱為“淮南三茗”。

團黃名人與團黃茶

蘇軾與團黃茶?
蘇軾在被貶黃州後赴京述職曾親自押送團黃茶進京,併發出平生未能一嘗團黃貢茶,實為人生一大遺憾。?
歐陽修稱:自唐代開始團黃貢茶就上貢朝廷,歐陽修有詩讚曰“共約試團黃、何茶有此香”。
徐柏雲,英山人,英山縣十大青年創業標兵,英山雲霧茶王。1996年到翻身灣茶場開始根據傳説中的團黃貢茶製作方法開始研製現代團黃貢茶。並於1998年研製出團黃貢茶。在2004年的中國英山茶葉節中獲得首屆茶王稱號。央視曾以《茶王背後的商業秘密》專門報道其人其事。
華中農業大學茶學博士生導師、全國扶貧先進個人、中國茶葉學會理事、湖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茶學會副理事長倪德江為團黃貢茶的研製曾多次前往團黃貢茶主產地英山楊柳灣土門河流域,指導英山團黃名茶開發。團黃貢茶的再次問世創制的名優茶都得到了他的指點和審評。他鑑定的團黃貢茶品質特徵是慄香濃郁、條索緊秀、醇厚温和、耐沖泡的特點;團黃英山雲霧茶的品質特徵是:條索緊細、色澤嫩綠、清香宜人;

團黃採製工藝

團黃貢茶鮮葉細嫩,因山高地寒,開採期一般在穀雨前3-5天,採摘標準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黃芽要求鮮葉新鮮度好,採回鮮葉應薄攤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採下午制,下午採當晚制完。 團黃貢茶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團黃製造工藝分殺青、整形、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乾、乾燥、精選等工序。
殺青
用口徑60 cm、深20cm的製茶專用鍋殺青。殺青工藝為先抖炒,後悶炒,抖悶結合。每鍋投葉量150g~200g。殺青温度先高後低,投葉鍋温100℃~110℃,殺青葉出鍋時温度60℃~70℃。全程時間6min~7min。
整形
要求幹茶外形扁、平、光直,翠綠顯毫。
使用名茶多用機或理條機整形。殺青葉經過攤放後,投到100℃~120℃多用機或理條機上,投葉量適當,主要目的是繼續散發水分,並把茶條理直、理順。
用多用機整形,開始上輕壓棒,使壓棒與茶葉互相接觸,使之在槽體中慢慢滾動,將青葉逐漸壓扁。
輕壓過程結束後,提高槽體運行速度,使茶條進一步理順,加上重壓棒,利於茶葉成扁、成平。
適當調快槽體運行速度,再加上輕壓棒,茶葉已基本成形,有刺手的感覺時,起鍋攤涼。
炒二青
殺青葉攤涼30min後炒二青,投葉量為兩鍋殺青葉。投葉時鍋温90℃。以抖炒為主,茶條無粘手感時搓條,搓條反覆數次,至茶條略有剌手感時起鍋攤涼。全程時間為8min,減重30%~32%。
炒三青
每鍋投葉量為兩鍋二青葉。投葉時鍋温70℃,先悶炒後抖炒。其間應理直茶條。當茶條完全失去粘性時,鍋温保持50℃,開始提毫,至白毫顯露時起鍋攤涼。全程時間為7min~8min,減重25%左右。
烘乾
用60cm口徑烘籠或專用烘箱烘乾。分初烘、復烘、足幹三次完成。初烘:投葉量為一鍋三青葉,烘心温度80℃,時間10min,其間翻動1次~2次,達到七成幹;復烘:每籠投葉量為兩籠初烘葉,烘心温度70℃,時間20min,其間翻動2次~3次,達到九成幹;足幹:每籠投葉量為2籠~3籠復烘葉,烘心温度50℃,時間1h~2h,下烘時茶葉含水量不得超過6.5%。
殺青
用口徑60cm、深20cm的製茶專用鍋殺青。每鍋投葉量200g~300g。投葉時鍋温為120℃。先悶炒後抖炒,抖悶結合。全程時間6min~7min。
揉捻
揉捻在簸箕上進行。用單把推揉或用雙把轉揉。單把推揉的方法:一手握住茶葉沿着簸箕向前滾動,另一隻手(手勢同上)將茶葉沿着簸箕向胸前帶回,再向前滾動,如此,兩手交替進行;雙手轉揉手法:兩手的四指併攏,拇指分開,再雙手握住茶葉呈順時針方向,來回轉動。
烘乾
用60cm口徑的烘籠或專用烘箱烘乾。分初烘、復烘兩次完成。初烘:投葉量為一鍋三青葉,烘心温度85℃~90℃,時間15min~18min,間隔2min~3min翻動一次,達到七八成幹;復烘:投葉量為2籠~3籠初烘葉,烘心温度75℃~80℃,時間30min~40min,其間翻動3次~4次,達到足幹(含水量不超過6.5%)。
乾燥
乾燥目的是繼續蒸發水分,達到充分乾燥,使幹茶含水量達6%左右,發展茶香,增進滋味,進一步緊結條索。
初幹:用烘乾機初幹,温度為100℃—105℃為好。或者用復幹機滾炒,温度控制在120℃~140℃。
復幹:開始將機温控制在100℃—120℃,炒至葉片可用手捏碎,茶梗折不斷時,將機温降到70℃—80℃炒至足幹,手捻茶葉全成碎末,即可下機攤晾。
精選
風選分級,除去灰、片、末。風選後,人工揀去非茶雜物、茶梗。

團黃品質特點

團黃貢茶品質特點是,是慄香濃郁、條索緊秀、醇厚温和、耐沖泡。 社會評價
現代團黃貢茶是1996年創制並恢復生產的,於1998年獲省優質獎,03年十佳英山雲霧,2004年獲中國英山茶葉節首屆英山雲霧茶王,09年獲第二屆“華中武漢茶葉博覽會英山雲霧茶王”。
2009年陝西省政府商務廳、深圳市投資商會、深港投資聯盟聯合主辦的深陝政企聯誼暨深圳市投資商會年會,團黃貢茶成為茶葉類贊助商,被用於饋贈參會的陝西省領導,深圳市領導及600多位投資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