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苟延殘喘

(成語)

鎖定
苟延殘喘(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北宋·歐陽修《與韓忠獻王》。 [1] 
“苟延殘喘”的原義是勉強延續臨死前的喘息,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存,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苟延殘喘
拼    音
gǒu yán cán chuǎn
近義詞
苟且偷生苟全性命
反義詞
寧死不屈視死如歸
注音字母
ㄍㄡˇ ㄧㄢˊ ㄘㄢˊ ㄔㄨㄢˇ
成語出處
《與韓忠獻王》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苟延殘喘成語出處

遽來居穎,苟存殘喘,承賜卹問,敢此勉述。(北宋·歐陽修《與韓忠獻王》)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苟延殘喘”。 [1] 

苟延殘喘成語典故

春秋後期,晉國的大夫趙簡子有一次在中山舉行大規模的狩獵。管打獵的官員在前面開道,追逐禽獸的鷹犬在後面緊跟着,許許多多的飛鳥猛獸被射死。 [3] 
突然,有一隻狼直立在路當中號叫着。趙簡子見了,猛射一箭。狼中箭後痛得哀哀直叫,拼命逃走,趙簡子馬上驅車追趕。這時,有個叫東郭先生的人正往北走,想到中山去謀求官職。他趕着一頭驢子,驢背上馱着一大袋書,一清早就迷失了路途。突然,跑來了一隻狼,伸頭看着他,説:“先生不是有意濟困扶危,幫助別人嗎,從前毛寶曾買一隻烏龜放生,後來他在戰爭中投江逃命,烏龜載他過江;還有一個隋侯,救活了一條蛇,後來那蛇就銜一顆名貴的珠子報答他。要知道,龜和蛇的靈性總比不上狼的啊。如今這種情況,你為什麼不讓我快點躲進你的書袋裏,好讓我勉強維持一線生命呢,將來我有了出頭的日子,想到先生你今番救命的恩情,一定盡心竭力,像龜和蛇那樣報答你。” [3] 
東郭先生心慈手軟,經不住狼的苦苦哀求,就倒出圖書,騰空袋子,慢慢地把狼裝了進去。然後拴緊袋口,扛起來放在驢背上,再避到路邊,等待趙簡子一行人經過。過了一會兒,趙簡子的人馬趕到,追問狼的下落。東郭先生推説不知道,騙走了趙簡子等人。 [3] 
東郭先生等趙簡子一行人走得看不見影子了,才把狼從袋裏放出來。不料狼出袋後,吼叫着對東郭先生説:“剛才我被打獵的人趕得好苦,幸虧先生救了我。可是如今我肚子餓極了,先生為什麼不把身體送給我吃,讓我可以保全這條小小的性命呢。” [3] 
説罷,狼張牙舞爪地向東郭先生撲去。在這危急關頭,來了一位農夫。農夫設計將惡狼騙入口袋,然後將它打死,為民除掉一害。 [3] 

苟延殘喘成語寓意

狼是殘暴的動物,本性難改。東郭先生救了它,它反而要吃掉東郭先生,幸好一位農民路過,把狼打死了。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小聰明永遠比不上大智慧。另外,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人們不能亂施善心。生活常常使一些人掙扎在貧困或絕望的邊緣,使他們僅僅能夠將生命維持下去。若想擺脱這種窘境,就只能靠自己頑強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去拼搏。 [2]  [4] 

苟延殘喘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苟延殘喘”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比喻暫時勉強維持生存,含貶義。 [1] 
  • 運用示例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 [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一回:“欲要自盡,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終不明。故沒奈何,苟延殘喘,誠為天地間一大罪人也。” [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窮得當賣全無,雖只區區四金,到也不無小補,又可以苟延殘喘得好幾日了。” [1] 
參考資料
  • 1.    苟延殘喘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31]
  • 2.    墨人主編. 影響孩子一生的600個成語故事 冬[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1.01:237
  • 3.    騰浩編. 中學生不可不知的成語故事[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16.02:82-83
  • 4.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