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字源演變
編輯“色”的構型在學界有多種説法。許嘉璐先生認為,“色”字未見於甲金文。《漢語大字典》《古文字詁林》等著作也未見有收錄甲金文“色”,但在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卷九中收有“色”字。徐先生引唐蘭先生在《殷墟文字記》中的觀點認為甲骨文〔圖A〕(色)字:“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跽其側,殆刀之動詞,斷絕之義也,刀增繁為召,則〔圖A〕亦即卲字。色卲一字,則絕紹亦一字,紹訓繼,絕訓斷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訓之例。”左民安先生的《細説漢字》一書,也贊同唐蘭先生的觀點,認為漢字“色”的本義為斷絕之義。綜上可説,甲骨文時期,表示顏色義的“色”字還沒有產生。
[13-14]
以東漢許慎《説文解字》為代表的一派認為“色”字的本義指“顏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臉色”。漢字“色”,小篆寫作圖5。《説文解字》説色字“從人,從卩”。楊樹達先生認為:“人之節概表見於顏色,故色從人從卩(按:卩,古同“節”)”“卩”表示相合,這裏是説人的表情都直接在臉部表露出來。徐中舒先生則認為《説文解字》的説法有誤,漢字“色”當是“從人為從刀之誤”,“顏氣乃借義”。此外,馬敍倫先生認為《説文》古文“𢒸”,“從顏省,從疑省聲”,應是“顏”的轉註字。
[13]
“色”的造字本義究竟是“從人從刀”表示“斷絕”之義,為“絕”字的初文,還是“從人從卪”表示“顏氣(顏色)”,還沒有定論。在早期的文獻記載中,漢字“色”表斷絕義的用例少見,多數學者傾向於採納許慎《説文解字》的“顏氣(顏色)”説。
色字習見於戰國楚竹簡, “卩”形多有省變。色字早期形體從爪在卩左側(圖1、2),戰國楚簡色字已有訛為從“刀”形者(圖7),但秦簡中仍有從爪者(圖6),不過已在右上,失去會意意味。從秦簡開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訛為從刀形,漢隸皆如此形體,為楷書所繼承。
在古代漢語裏,“色”字單用時,常見的詞義有兩類。一類是指臉色、神情,與許慎的釋義相同。如《論語·顏淵》:“察言而觀色”。此外,還引申出“生氣、變臉、驚懼、怒色”等義項,如《公羊傳·哀公六年》:“皆色然而駭”。另一類則是指色彩。如《論語·鄉黨》:“色惡不食”,“色”在此處指的就是食物的顏色。《尚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這裏的“色”也指顏色。
古代女子常在臉上塗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更美麗動人。所謂“女為悦己者容。”因此,“色”又指美貌女子。白居易在《長恨歌》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詩句。美貌女子自然受到男子青睞,討得男人的歡心。因此,“色”字又引申出“情慾”之義,如“色情”“色膽包天”等。
事物的不同顏色形成各種景象。因此,“色”又有“景色”之義。例如李白《悲秋賦》:“荷花落兮江色秋,風猝綴兮夜悠悠。”“江色”指江邊的景色。
物體的折射同波長的可見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顏色通常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因此,“色”又引申為“品類”“種類”等義。古代樂坊的樂工的分類,以“色”為名稱,吳自牧《夢粱錄·朱妓》:“散樂傳教坊十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箏色、方罄色、笙色、龍笛色、頭管色、舞旋色、雜劇色、參軍色。”這種“色”義仍保留在現代漢語指戲劇表演的“角色”一詞裏。
“色”又用作佛學的專用名詞。佛教把有形質的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稱之為“色”,把精神領域的稱之為“心”。這種“色”雖具有佛教教義的特定含義,但它與前面所講述的“色”的意義也有間接的聯繫,因為一切有形物質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都有顏色。
[13]
[15]
色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sè | 名詞 |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 | look; countenance; expression | 《詩經‧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要煉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炸彈落於側而身不移!” | |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 | color | 《尚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 《論語‧鄉黨》:“色惡不食。” 南朝·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 色彩;色澤;色調;紅色;染色;五光十色 | ||
女子的美貌 | beauty | 《穀梁傳‧僖公十九年》:“梁亡,自亡也,湎於酒,淫於色,心昏,耳目塞。” 唐·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水滸傳》第五一回:“雷橫坐在上面,看那婦人時,果然是色藝雙絕。” | 國色;姿色;美色;絕色佳人 | ||
指情慾 | erotic |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 色情;貪色;色膽包天;好色之徒 | ||
佛教用語。指有形質的能感觸到的東西 |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若有色,若無色。”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俱舍論》卷一:“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 | 色身;色即是空 | |||
種類;品種 | kinds | 唐·韓愈《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伏請非專通經傳,博涉墳史,及進士五經諸色登科人,不以比擬。” 鄭振鐸《黃昏的觀前街》:“匣內的茶食通明的映入行人眼裏,似欲伸手招致他們去買幾色蘇制的糖食帶回去。” | 貨色;清一色;各色各樣 | ||
特指教坊中樂舞百戲的分類。也指該行當的演員 | 宋·吳自牧《夢粱錄·朱妓》:“散樂傳教坊十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箏色、方罄色、笙色、龍笛色、頭管色、舞旋色、雜劇色、參軍色。” | ||||
履歷,古稱“腳色”,簡稱“色” | 《北史‧盧愷傳》:“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 ||||
兆氣,即古人燒灼龜甲占卜時甲上裂紋所呈現的徵兆 | omen | 《周禮‧春官‧占人》:“凡卜簭,君佔體,大夫佔色。”鄭玄注:“色,兆氣也。” | |||
情景;景象 | landscape; scenery | 《莊子‧盜蹠》:“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蹠耶?” 唐·韓愈《晚春》詩:“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的家倒還在,只是看去很有些晦氣色了,但這恐怕不過是我自己的感覺。” | 景色;夜色;秋色;湖光山色;行色匆匆 | ||
(物品的)質量 | quality |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這銀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又是市平,比錢平小一錢三分半。” 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按洋錢之質,皆非足色,各國所造,大半俱系九成。” | 足色;成色;增色 | ||
動詞 | 生氣,變臉 | get angry | 《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 唐·劉禹錫《論書》:“其人必赧然而媿,或艴然而色。” | ||
驚懼 | surprise | 《公羊傳·哀公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 | |||
shǎi | 名詞 | 〈口語〉顏色 | color | 掉色;退色;捎(shào)色 | |
色子(shǎizi),即骰子 | dice |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色不順,不是我輸了。”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念秧》:“南音呼骰為兜,許不解,固問之。少年手摹其狀。許乃笑於橐中出色一枚,曰:‘是此物否?’” | 色數 |
色古籍釋義
編輯色説文解字
【卷九】【色部】所力切(sè)
顔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
色説文解字注
“顔氣也。”注:顔者,兩眉之閒也。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閒是之謂色。顔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又曰:“戎容,盛氣闐實陽休,玉色。”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此皆從人卪之理也。主色而後見於面,所謂陽氣浸淫,幾滿大宅。許曰“面,顔前也”是也。《魯頌》:“載色載笑。”傳曰:“色,色温潤也。”《大雅》:“令儀令色。”箋雲:“善威儀,善顔色也。”《內則》曰:“柔色以温之。”《玉藻》曰:“色容莊”“色容顛顛”“色容厲肅”。《論語》曰:“色難”,“色思温”,“色勃如也”,“正顔色”。引伸之為凡有形可見之偁。
色康熙字典
【未集下】【色部】 色
古文:𢒸
《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並音嗇。《説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為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注:以形貌求之也。
又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於五色。注:五色:青、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又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
又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蹠篇》:車馬有行色。潘岳《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注:載色猶言有生氣起色也。
又《公羊傳·哀六年》:色然而駭。注:驚貌。
又《詩·魯頌》:載色載笑。傳:色,温潤也。
又《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
又秘色。《高齋漫錄》:世言秘色磁器,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
色字形書法
編輯色字形對比
色書寫提示
色書法欣賞
色音韻彙集
編輯色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ʂ | i̯ək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職 | ʃ | ǐək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之 | s | ək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職 | s | iək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之 | s | rjək |
西漢 | 職 | |||
東漢 | 職 | |||
魏 | 職 | jək | ||
晉 | 職 | jə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職 | jək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職 | jək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職 | jək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ʂ | i̯ək | |
隋唐 | 王力系統 | ʃ | ǐək | |
隋唐 | 董同龢系統 | ʃ | jək | |
隋唐 | 周法高系統 | ʂ | iek | |
隋唐 | 李方桂系統 | ṣ | jək | |
隋唐 | 陳新雄系統 | ʃ | ǐək |
色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色 | 色 | 曾 | 入聲 | 二十四職 | 生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所力切 | ʃjək | |
集韻 | 色 | 曾 | 入聲 | 二十四職 | 生 | 開口呼 | 三 | 次清 | 殺測切 | ʃiek | ||
禮部韻略 | 入聲 | 職 | 殺測切 | |||||||||
增韻 | 入聲 | 職 | 所力切 | |||||||||
中原音韻 | 色 | 入聲作上聲 | 皆來 | 審 | 開口呼 | 全清 | ʂai | |||||
中州音韻 | 入聲作上聲 | 皆來 | 葉篩上聲 | |||||||||
洪武正韻 | 索 | 入聲 | 七陌 | 審 | 所 | 全清 | 色窄切 | ʃək | ||||
分韻撮要 | 色 | 陰入 | 第七英影應益 | 審 |
色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發音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sɤ | 51 | 去聲 | 文讀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sei | 55 | 陰平 | 白讀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ʂai | 214 | 上聲 | 白讀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sɤ | 213 | 陰平 | 文讀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ʂei | 213 | 陰平 | 白讀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sei | 21 | 陰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sɤ | 213 | 陽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se | 21 | 陽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sɐʔ | 4 | 入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səʔ | 4 | 入聲 | |
晉語 | 太原 | səʔ | 2 | 陰入 | 文讀 |
晉語 | 太原 | saʔ | 2 | 陰入 | 白讀 |
吳語 | 蘇州 | sɤʔ | 4 | 陰入 | |
吳語 | 温州 | se | 323 | 陰入 | |
湘語 | 長沙 | sɤ | 24 | 入聲 | |
湘語 | 雙峯 | se | 13 | 陽平 | 文讀 |
湘語 | 雙峯 | sia | 13 | 陽平 | 白讀 |
贛語 | 南昌 | sɛt | 5 | 陰入 | |
客家話 | 梅縣 | sɛt | 1 | 陰入 | |
粵語 | 廣州 | ʃɪk | 5 | 上陰入 | |
粵語 | 陽江 | ʃɪk | 24 | 上陰入 |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sɪk | 32 | 陰入 | 文讀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sat | 32 | 陰入 | 白讀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sek | 21 | 陰入 |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saiʔ | 23 | 陰入 |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sɛ | 24 | 陰入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門户網站.2013-08-19[引用日期2019-12-13]
- 2. 色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3]
- 3. 十三職 色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13]
- 4. 李學勤.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799
- 5.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983
- 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627-62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73-327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22;112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38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448
- 11. 色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1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0
- 13. 王元鹿主編;姜慧,廖宏豔著.漢字中的色彩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4
- 1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69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21-32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1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