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色(拼音:sè、shǎi)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其基本義表示臉上的神情、氣色,特指憤怒的神情,引申泛指物體的色彩,再引申為景象、情景,還引申指種類。在古代“色”又專指女子貌美,由此引申為情慾。“色”還為佛教用語,指精神以外的能感觸到的東西。
“色”文讀讀sè,白讀讀shǎi。顏色指色彩時,色讀sè;指顏料時,色讀shǎi。 [6] 
中文名
拼    音
sè,shǎi
部    首
色、丿、⺈
五    筆
QCB(86、98) [2] 
倉    頡
NAU [2] 
鄭    碼
RYIA [2] 
筆    順
撇—橫撇/橫鈎—橫折—豎—橫—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509)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3] 
四角碼
2771₇
統一碼
8272 [2] 
總筆畫數
6+0,1+5,2+3(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ㄙㄜˋ
異體字
𢒸、𣤻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色”的構型在學界有多種説法。許嘉璐先生認為,“色”字未見於甲金文。《漢語大字典》《古文字詁林》等著作也未見有收錄甲金文“色”,但在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卷九中收有“色”字。徐先生引唐蘭先生在《殷墟文字記》中的觀點認為甲骨文〔圖A〕(色)字:“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跽其側,殆刀之動詞,斷絕之義也,刀增繁為召,則〔圖A〕亦即卲字。色卲一字,則絕紹亦一字,紹訓繼,絕訓斷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訓之例。”左民安先生的《細説漢字》一書,也贊同唐蘭先生的觀點,認為漢字“色”的本義為斷絕之義。綜上可説,甲骨文時期,表示顏色義的“色”字還沒有產生。 [13-14] 
以東漢許慎《説文解字》為代表的一派認為“色”字的本義指“顏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臉色”。漢字“色”,小篆寫作圖5。《説文解字》説色字“從人,從卩”。楊樹達先生認為:“人之節概表見於顏色,故色從人從卩(按:卩,古同“節”)”“卩”表示相合,這裏是説人的表情都直接在臉部表露出來。徐中舒先生則認為《説文解字》的説法有誤,漢字“色”當是“從人為從刀之誤”,“顏氣乃借義”。此外,馬敍倫先生認為《説文》古文“𢒸”,“從顏省,從疑省聲”,應是“顏”的轉註字。 [13] 
“色”的造字本義究竟是“從人從刀”表示“斷絕”之義,為“絕”字的初文,還是“從人從卪”表示“顏氣(顏色)”,還沒有定論。在早期的文獻記載中,漢字“色”表斷絕義的用例少見,多數學者傾向於採納許慎《説文解字》的“顏氣(顏色)”説。
色字習見於戰國楚竹簡, “卩”形多有省變。色字早期形體從爪在卩左側(圖1、2),戰國楚簡色字已有訛為從“刀”形者(圖7),但秦簡中仍有從爪者(圖6),不過已在右上,失去會意意味。從秦簡開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訛為從刀形,漢隸皆如此形體,為楷書所繼承。
在古代漢語裏,“色”字單用時,常見的詞義有兩類。一類是指臉色、神情,與許慎的釋義相同。如《論語·顏淵》:“察言而觀色”。此外,還引申出“生氣、變臉、驚懼、怒色”等義項,如《公羊傳·哀公六年》:“皆色然而駭”。另一類則是指色彩。如《論語·鄉黨》:“色惡不食”,“色”在此處指的就是食物的顏色。《尚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這裏的“色”也指顏色。
古代女子常在臉上塗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更美麗動人。所謂“女為悦己者容。”因此,“色”又指美貌女子。白居易在《長恨歌》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詩句。美貌女子自然受到男子青睞,討得男人的歡心。因此,“色”字又引申出“情慾”之義,如“色情”“色膽包天”等。
事物的不同顏色形成各種景象。因此,“色”又有“景色”之義。例如李白《悲秋賦》:“荷花落兮江色秋,風猝綴兮夜悠悠。”“江色”指江邊的景色。
物體的折射同波長的可見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顏色通常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因此,“色”又引申為“品類”“種類”等義。古代樂坊的樂工的分類,以“色”為名稱,吳自牧《夢粱錄·朱妓》:“散樂傳教坊十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箏色、方罄色、笙色、龍笛色、頭管色、舞旋色、雜劇色、參軍色。”這種“色”義仍保留在現代漢語指戲劇表演的“角色”一詞裏。
“色”又用作佛學的專用名詞。佛教把有形質的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稱之為“色”,把精神領域的稱之為“心”。這種“色”雖具有佛教教義的特定含義,但它與前面所講述的“色”的意義也有間接的聯繫,因為一切有形物質能使人感觸到的東西都有顏色。 [13]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
look;
countenance;
expression
《詩經‧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
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要煉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炸彈落於側而身不移!”
氣色;面色;色厲內荏喜形於色談虎色變;和顏悦色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
color
《尚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
《論語‧鄉黨》:“色惡不食。”
南朝·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色彩;色澤;色調;紅色;染色;五光十色
女子的美貌
beauty
《穀梁傳‧僖公十九年》:“梁亡,自亡也,湎於酒,淫於色,心昏,耳目塞。”
唐·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水滸傳》第五一回:“雷橫坐在上面,看那婦人時,果然是色藝雙絕。”
國色;姿色;美色;絕色佳人
指情慾
erotic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色情;貪色;色膽包天;好色之徒
佛教用語。指有形質的能感觸到的東西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若有色,若無色。”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俱舍論》卷一:“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
色身;色即是空
種類;品種
kinds
唐·韓愈《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伏請非專通經傳,博涉墳史,及進士五經諸色登科人,不以比擬。”
鄭振鐸《黃昏的觀前街》:“匣內的茶食通明的映入行人眼裏,似欲伸手招致他們去買幾色蘇制的糖食帶回去。”
貨色;清一色;各色各樣
特指教坊中樂舞百戲的分類。也指該行當的演員

宋·吳自牧《夢粱錄·朱妓》:“散樂傳教坊十部,唯以雜劇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箏色、方罄色、笙色、龍笛色、頭管色、舞旋色、雜劇色、參軍色。”

履歷,古稱“腳色”,簡稱“色”

《北史‧盧愷傳》:“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兆氣,即古人燒灼龜甲占卜時甲上裂紋所呈現的徵兆
omen
《周禮‧春官‧占人》:“凡卜簭,君佔體,大夫佔色。”鄭玄注:“色,兆氣也。”

情景;景象
landscape;
scenery
《莊子‧盜蹠》:“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蹠耶?”
唐·韓愈《晚春》詩:“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的家倒還在,只是看去很有些晦氣色了,但這恐怕不過是我自己的感覺。”
景色;夜色;秋色;湖光山色;行色匆匆
(物品的)質量
quality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這銀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又是市平,比錢平小一錢三分半。”
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按洋錢之質,皆非足色,各國所造,大半俱系九成。”
足色;成色;增色
動詞
生氣,變臉
get angry
《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
唐·劉禹錫《論書》:“其人必赧然而媿,或艴然而色。”

驚懼
surprise
《公羊傳·哀公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

shǎi
名詞
〈口語〉顏色
color

掉色;退色;捎(shào)色
色子(shǎizi),即骰子
dice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色不順,不是我輸了。”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念秧》:“南音呼骰為兜,許不解,固問之。少年手摹其狀。許乃笑於橐中出色一枚,曰:‘是此物否?’”
色數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色部】所力切(sè)
顔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
𢒸,古文。 [9] 

説文解字注

“顔氣也。”注:顔者,兩眉之閒也。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閒是之謂色。顔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又曰:“戎容,盛氣闐實陽休,玉色。”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此皆從人卪之理也。主色而後見於面,所謂陽氣浸淫,幾滿大宅。許曰“面,顔前也”是也。《魯頌》:“載色載笑。”傳曰:“色,色温潤也。”《大雅》:“令儀令色。”箋雲:“善威儀,善顔色也。”《內則》曰:“柔色以温之。”《玉藻》曰:“色容莊”“色容顛顛”“色容厲肅”。《論語》曰:“色難”,“色思温”,“色勃如也”,“正顔色”。引伸之為凡有形可見之偁。
“從人、卪。”注:此部不與從人為伍,而與從卪為伍者,重卪也。所力切,一部。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下】【色部】 色
古文:𢒸
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並音嗇。《説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為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注:以形貌求之也。
又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於五色。注:五色:青、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又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
又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蹠篇》:車馬有行色。潘岳《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注:載色猶言有生氣起色也。
又《公羊傳·哀六年》:色然而駭。注:驚貌。
又《詩·魯頌》:載色載笑。傳:色,温潤也。
又《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
又秘色。《高齋漫錄》:世言秘色磁器,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
又《博雅》:色,縫也。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首筆短撇從豎中線上端左側起筆;㇇(橫撇)居豎中線部位。“巴”的頂部在橫中線上側,位置偏左;中間短豎在豎中線左側;乚(豎彎鈎)豎短彎寬,彎鈎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ʂ
i̯ək
先秦
王力系統
ʃ
ǐ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i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rjək
西漢



東漢





jək


j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ʂ
i̯ək
隋唐
王力系統

ʃ
ǐə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ʃ
jə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ʂ
ie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ə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ʃ
ǐ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全清
所力切
ʃjək
集韻
入聲
二十四職
開口呼
次清
殺測切
ʃiek
禮部韻略

入聲





殺測切

增韻

入聲





所力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ʂa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葉篩上聲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色窄切
ʃ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51
去聲
文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sei
55
陰平
白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ai
214
上聲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文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ei
213
陰平
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e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e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səʔ
2
陰入
文讀
晉語
太原
saʔ
2
陰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sɤ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se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se
13
陽平
文讀
湘語
雙峯
sia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sɛ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sɛ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ʃɪ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ʃɪ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k
32
陰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at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k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a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門户網站.2013-08-19[引用日期2019-12-1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3]
  • 3.    十三職 色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13]
  • 4.    李學勤.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799
  • 5.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983
  • 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627-62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273-327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22;1129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38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448
  • 11.    色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1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0
  • 13.    王元鹿主編;姜慧,廖宏豔著.漢字中的色彩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4
  • 1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69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21-32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