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色域繪畫

鎖定
色域繪畫採用大片可以令人沉思默想的色彩平面來表達最為深入的原始品性,正是這些平面可以將色域繪畫與宇宙能量聯繫在一起。作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其中一種,色域繪畫的對立面是行動繪畫,但是二者的目標是相同的,它們都要投射自身感受到的崇高人類處境。 [1]  代表畫家有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阿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
中文名
色域繪畫
外文名
Color-field Painting
出現時間
1948
代表作家
巴內特·紐曼、馬克·羅斯科

色域繪畫風格特徵

1947年以後,色域繪畫的代表畫家克利福特·斯蒂爾(Clyfford Still)、馬克·羅斯科和巴內特·紐曼越發注重表現色彩的可能性,他們通過調整色彩的面積來創造一個統一的區域,從而來避免缺乏形式和實現畫面的內在凝聚力。在這個統一的色彩區域當中,每個部分都有這同樣的色彩強度,這就是色域繪畫。 [2] 

色域繪畫藝術觀念

1943年,羅斯科和紐曼等人發表過一個藝術宣言,表達他們的意向:要創造神話式表現力的新形式,而為把主題的象徵性提到重要的位置,這種觀念成為創造色域繪畫形式的動力。具體來説,這種藝術觀念體現為(1)對潛意識的分析與表現;(2)以整合的繪畫形式表達新的原型。色域繪畫在觀念上更加強調“絕對地位”的建立,這種絕對地位建立在對社會和政治的悲觀態度上,色域繪畫想要創造一種超越的形態,一種崇高精神的新解釋。他們用一個繪畫上的實在形體,色彩結構替代精神,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形態。 [3] 

色域繪畫名稱來源

1958年,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他的文章《“美國式”繪畫》中論述到羅斯科、紐曼等人的時候,將他們稱為“場域畫家”(Field Painter)。應該説,這是對這種風格的最早概括。現在所使用的名稱——色域繪畫——是歐文·桑德勒(Irving Sandler)在《美國繪畫的勝利》一書中確定下來的。勞倫斯·阿洛維(Lawrence Alloway)對此提出異議:“我非常反對‘色域繪畫’這個名稱……因為場域對我而言,一方面是代表認為的無限性的含義,另一方面是指無等級觀念的。它設定了一個世界觀,並且具有一種內容,這是格林伯格及其追隨者的觀念中所沒有的。‘色域’的名次表現出場域觀念的縮減。什麼樣的場域呢?不是可能性,不是無法分類的現象,而是色彩。” [2] 
儘管如此,“色域繪畫”這個名稱已經被廣泛接受。

色域繪畫代表藝術家與藝術作品

色域繪畫馬克·羅斯科

NO.61 褐與藍[Rust and Blue] NO.61 褐與藍[Rust and Blue]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是最著名的色域畫家之一。他的繪畫風格從20世紀40年代起深受希臘悲劇的影響,羅斯科還從基督的受難和俘獲汲取靈感,這些場景都有着極其痛苦的心理狀態,以及孤獨個體獨自面對關於存在、死亡和精神性的終極真理的場景。1949年,羅斯科就形成了自己的成熟風格,並且在一生中都予以堅持。這一階段,他的繪畫呈現為互相疊加的色彩平面,當中沒有任何情節、也沒有象形圖案和象徵。他筆下優美的平面非常輕薄,各層色彩互相閃爍,創造出朦朧、微妙的精神之光。色彩平面的邊緣層次不齊,似乎具有難以捉摸的脆弱感。畫面空間以一種矛盾的方式同時傳達出幽閉與無垠之感,不同色域之間的大量變化使人不禁心生崇敬之感。 [4] 

色域繪畫巴內特·紐曼

紐曼是和羅斯科幾乎同時的進行色域繪畫創作的重要畫家。他在1950年至1951年繪製了《英雄的與崇高的人》(Vir Herocius Sublimis),在這幅作品中,炙熱的紅色覆蓋着寬達5米有餘的畫布,其間規律地被5條不同色彩的垂直線條分割開來,藝術家稱這些線條為“拉鍊”。單一的紅色延伸到畫面四周,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感覺。在複製品中觀眾欣賞不到紐曼的筆觸,他的筆觸豐富多變,層層疊疊,極具生命力,展現出顏料的多種層次以及不同深淺。與羅斯科一樣,紐曼也想將觀眾置於崇高的空間當中,使其在感受生命力的同時,也能體會存在的孤獨。 [4] 
《英雄的與崇高的人》 《英雄的與崇高的人》

色域繪畫阿德·萊因哈特

萊因哈特和他的《黑畫》 萊因哈特和他的《黑畫》
阿德·萊因哈特是一個善於表達和狂熱的形式主義者,他致力於繪畫認識論上潛在可能性的探索。戰後他對禪宗越發感興趣,從1954年到1967年,他不斷在同一幅畫上創作不同的版本。《黑畫》(Black Painting)是這最後的系列作品,給人出不的感覺是均勻一致的黑色色塊,直到觀眾逐漸適應之後,可以看清畫面是細緻劃分為九個色塊,甚至可以看到一些筆觸的痕跡。萊因哈特追求一種“自身就具有的發展進程和方法手段的藝術”,反對任何認為藝術需要外部參考的説法,倡導一種心理的空洞。 [5] 
參考資料
  • 1.    詹森.詹森藝術史:世界圖書上海出版公司,2013
  • 2.    張敢.,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 3.    朱伯雄主編.世界美術史 第10卷 上 現代美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
  • 4.    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詹森藝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 5.    費恩伯格.藝術:1940年至今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