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理

(漢語詞語)

鎖定
真理,漢語詞語,讀音為zhēn lǐ,意思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 [1]  。南朝時期佛教思想家蕭統的《令旨解二諦義》一文,第一次提及“真理”一詞:“真理虛寂,惑心不解,雖不解真,何妨解俗。” [2] 
中文名
真理
拼    音
zhēn lǐ
反義詞
謬誤
解    釋
客觀事物及規律在頭腦中正確反映

真理詞語解釋

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 [1] 
科學闡述:科學的真理是利用邏輯的科學方法獲得或經過驗證而來。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完整實驗證明出真理。在將知識的研究歸納和系統化後,便成為科學中的真理,科學則是由實踐檢驗且無限趨近於真理的方法。

真理詞語出處

南朝·梁·蕭統 《令旨解二諦義》:“真理虛寂,惑心不解,雖不解真,何妨解俗。”
唐·方幹遊竹林寺》詩:“聞僧説真理,煩惱自然輕。”
宋·錢易南部新書》辛:“ 盧演 為長句……樽前有恨慙卑宦,席上無聊愛靚粧,莫為狂花迷眼界,須求真理定心王。”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九章:“人們的認識,符合於客觀規律的就是真理。”
毛澤東 《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按照辯證唯物論,思想必須反映客觀實際,並且在客觀實踐中得到檢驗,證明是真理,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