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

鎖定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是李白作的首與友人離別時的不捨情懷的詩歌。
作品名稱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作品風格
一首與友人離別時的不捨情懷的詩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作品原文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並序)⑴
仲尼旅人,文王明夷⑵。苟非其時?賢聖低眉。況僕之不肖者?而遷逐枯槁,固其宜耶。朝心不開,暮發盡白,而登高送遠⑶,使人增愁。陳郎將義風凜然,英思逸發。來下專城之榻,去邀才子之詩。動清興於中流,橫素波而遙去。諸公仰望不及,聯章祖之。序慚起予,輒冠名篇之首。作者嗤我,乃為撫掌之資乎⑷?
衡山蒼蒼入紫冥⑸,下看南極老人星⑹。
迴飆吹散五峯雪⑺,往往飛花落洞庭。
氣清嶽秀有如此,郎將一家拖金紫⑻。
門前食客亂浮雲,世人皆比孟嘗君⑼。
江上送行無白璧⑽,臨歧惆悵若為分。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註釋譯文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註釋

⑴按《唐書·百官志》,左右十四衞及太子左右六率府,皆有郎將,乃五品官也。衡陽,唐時郡名,即衡州,隸江南西道。
⑵《京氏易傳》:《易》曰:“旅人先笑後號啕。”又曰:“得其資斧。”仲尼為旅人,國可知矣。《周易》:“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周易集解》:“鄭玄曰: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日之明傷,猶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無干政事,以避小人之害也。荀爽曰:明在地下,為坤所蔽,大難之象。文王君臣相事,故當大難也。”王弼《易注》:“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⑶《高唐賦》:“登高望遠,使人心悴。”
⑷《晉書》:左思賦《三都》。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嘆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王羲之與謝萬書》:語田裏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耶?
⑸《方輿勝覽》:南嶽,一名衡山,在衡山縣西三十里,晉因山以名郡。《湘中記》:度應鬥衡,位值離宮,故曰衡山。又名霍山。《南嶽記》:衡山者,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翌軫,鈴總萬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統攝火鄉,故號南嶽。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逮於軒轅。以潛、霍二山副焉。《長沙記》:衡山軒翔,聳拔九千餘丈,尊卑參差七十二峯,巖洞、溪澗、泉石之勝,交錯其中。又有數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六源、八橋、六井、三穿、三漏。此最著者。七十二峯最大者五:祝融、紫蓋、雲密、石稟、天柱,而祝融為最高。《水經注》:湘水又北徑衡山具東。山在西南。有三峯:一名紫蓋,一名石稟,一名容峯。容峯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雲:望若陳雲,自非清霧素朝,不見其峯。丹水湧其左。醴泉流其右,山經謂之峋嶁山,為南嶽也。《魏書》:發響九皋,翰飛紫冥。
⑹《史記·天官書》:“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晉書》:“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景;春分之夕,而沒於丁。見則治平,主壽昌。”
謝靈運詩:“迴飆流輕雪。”
⑻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懷金拖紫,退就散輩。”《後漢書》:“聖恩橫加,狠賜金紫。”章懷太子注:“《漢官儀》曰:二千石,金印紫經也。”金紫:是唐代的官服和佩飾。即金魚袋和紫衣。
⑼《史記》: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盂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⑽《呂氏春秋》:郈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衞,右宰谷臣止而觴之,酒酣而送之以璧。 [1]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譯文

衡山在夜色的天空下愈發蒼翠,從山上俯視着南方升起的老人星。
劇烈旋轉的風吹散了南嶽五峯上的雪,輕絮的花兒飄落到了洞庭湖。
在這樣的清爽氣氛下,山嶽更顯得秀氣俊美,陳郎將一家都披上鎧甲。
他門下的食客就像浮雲那樣多,世上的人都把他比作昔時的孟嘗君。
江上為你送行時連一絲波浪都沒有,在分別的時候似乎連惆悵都分開了。 [2]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3]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