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腧,漢語二級字 [2]  ,讀作腧(shù),人體上的穴道:腧穴。肺腧。胃腧 [3] 
中文名
拼    音
shù
五    筆
EWGJ
倉    頡
BOMN
鄭    碼
QOQK
簡體部首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3
繁體部首
筆順編號
3511341251122
四角號碼
78221

古籍解釋

【未集下】【肉字部】腧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9
廣韻》傷遇切《集韻》春遇切,並音戍。《玉篇》五藏腧也。《集韻》五藏腧穴。《正字通方書灸法,腧穴在脊中,對臍名開寸半。
又《五音集韻》羊朱切,音逾。腧腧,媚貌。 [1] 

基本字義

1、腧字從肉從俞。“肉”指身體、肌肉。“俞”意為“捷徑”。“肉”和“俞”聯合起來表示“身體內部的捷徑、通道”。捷徑或通道都有一個入口——“穴”。故腧與穴常連稱為“腧穴”[acupoint;accupunctive point]。如“腎腧”、“胃腧”(現常以“俞”字代之) 。
2、yú 用同“腴”。
3、shù 中醫名詞。
①指身體內的針、灸刺激感的傳遞通道。《靈樞·九針十二原》:“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切獨堅。”《靈樞·背腧》:“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
②為“五腧穴”(即井、滎、腧、經、合“五輸穴”)的簡稱。《靈樞·四時氣》:“秋取經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滎,必深以留之。”《靈樞·本輸》:“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

腧穴

腧(shù,第四聲)穴是指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主要的施術部位。又稱孔穴、穴位等。
腧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是針灸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本專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結合腧穴的形態結構和針灸效應等進行研究,使腧穴學的內容更為豐富。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説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説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着密切聯繫、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説,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