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鎖定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是北宋王惟一創作的中醫典籍。
書    名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別    名
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作    者
王惟一
成書年代
北宋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書名(異名)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銅人圖經》《銅人針經》《天聖針經》《銅人經》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成書背景

宋仁宗認為針艾之法,極宜慎重,腧穴稍差便危及生命。於是詔準王惟一主持鑄造針灸銅人,王氏又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於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於石碑而頒行全國,是為首次國家級的經穴大整理,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流傳版本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成書後,曾經刻於石碑並木版刊行。現存明正統八年(1443年)復刻本數種,以及北宋原書石刻殘石數塊,另有明代石刻之拓本等。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閒邪瞶叟曾將此書略加增補,改編為5卷,題為《新刊補註銅人腧穴圖經》,雖有較大增刪,但其後復刻本較多,流傳較廣。1949年後有影印本。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校注、整理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閒邪瞶叟曾將此書略加增補,改編為5卷,題為《新刊補註銅人腧穴圖經》,其內容是在原書基礎上,刪去骨度法、臟腑圖、穴腧都數,補入經脈循行之註文,針灸避忌人神圖等,並將經穴圖及十四經脈之排列,作了較大修改。後世多以此本為底本復刻流傳。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者簡介

王惟一,北宋著名針灸學家,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設計並監製了聞名中外的針灸銅人,並撰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訂了《明堂針灸圖》,校正了《黃帝八十一難經》。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內容簡介

王氏在醫官院任職時,主持修鑄了針灸銅人2具,本書之編寫,意在闡釋針灸銅人之經脈腧穴,文圖兼備,故以“圖經”命名。捲上載仰伏人尺寸圖、十二經脈及任脈、督脈圖,並按手、足陰陽十二脈及督、任二脈順序,逐經記述經脈循行、主病及其所屬經穴位置;卷中載述針灸避忌太乙圖,次按頭、面、肩、背、頸、膺、腋、股、脅之順序排列經穴,詳論每一經穴之部位、主治、針灸法、宜忌等;卷下載論十二經氣血多少及井、滎、俞、經、合等穴名,次按手足陰陽十二經脈順序詳論四肢部經穴之部位、主治、針灸法等。全書共載穴名354個,可稱為集北宋以前針灸腧穴主要成就之作。書中列舉之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任督二脈之循行和腧穴,並參考各家學説加以訂正,又對《靈樞·經脈》之原文予以註釋。此書之撰成,推動了針灸學之發展,當時醫官院將圖經刻於四面壁上,每卷一壁,剩餘一壁則另撰《穴腑都數》一卷補入。其書內容分別記以頭、面、頸、項、背、肩、胸、腋、腹、脅及手足十二經穴,四肢部經穴及《修明堂訣式》(即周身骨度尺寸)、《五臟六腑大小形狀》等,文字簡要,具有全書經穴索引性質。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全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專著,3卷,附《腧穴都數》一卷。北宋王惟一撰。編成於公元1026年。載腧穴657個,除去雙穴則有腧穴354個,與《針灸甲乙經》相比,增加青靈、厥陰俞、膏肓俞三個雙穴和督脈的靈台、陽關兩個單穴。腧穴的排列,兼採《甲乙經》和《外台秘要》之長,卷一、二按十二經和督、任脈的經絡循行排列,卷三討論腧穴主治,則分為偃、伏、側、正四面和頭部、面部、肩部、側頸部、膺俞、側腋、腹部、側脅等各部位排列,但對四肢穴仍依十二經次序排列。這種排列腧穴的好處,就是使人既能瞭解古代的經絡系統,又便於臨證需要。本書不僅當時刻印刊行,而且刻石立於相國寺仁濟殿內,是中國針灸史上的里程碑。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影響評價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針灸銅人是為首次國家級的經穴大整理,以十四經為綱,三百五十四穴為目,並附有插圖十五副。全書編寫體例統一,結構嚴謹。一方面集成了古代針灸著作的理論系統,另一方面便於臨證取穴治療和研究,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堪稱針灸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1-7] 
參考資料
  • 1.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年
  • 2.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3.    嚴季瀾、張如清.《中醫文獻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
  • 4.    賈維誠.《三百種醫籍錄》: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 5.    梁乃桂.《醫家與醫籍》:人民衞生出版社,1983年
  • 6.    李德新、曲長江.《中醫文獻閲讀指南》:瀋陽出版社,1992年
  • 7.    趙法新等.《中醫文獻學辭典》: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