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胡(讀作hú)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 [2]  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泛指獸脖子下的垂肉。獸胡垂在頭頸下,上面多長着毛, 引申指鬍子。鬍子是長久長生的結果,引申為長壽。唐代以後,又引申指任意地,隨意地。也泛指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3]  ,胡字表鬍鬚義時,又分化出“鬍”字,今簡化字將“鬍”又歸入“胡”表示 [16]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9
結構構型
左右結構
五    筆
deg
統一碼
基本區 U+80E1
筆順編號
122513511
平水韻部
平聲七虞 [5] 
字    級
一級字(編號1419) [1] 
注音字母
ㄏㄨˊ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胡”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圖1、2)。戰國時期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接近於現代漢語的書寫(圖1),另一種的戰國文字,其結構是上下結構排列(圖2)。隨後兩者都發展到《説文》的小篆文字(圖3)。發展到漢代時期後,“胡”字的演變便沒有了很大的改變了。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胡”字是形聲字。《説文》中説“胡,牛顄垂也。從肉,古聲。”“胡”字是由“”和“”構成。“月”表義,其形像塊肉。“古”表聲。“胡”的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周禮·考工記·冶氏》中説“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這裏的“胡”字是指器物的下垂部分。《詩·周頌·載芟》中説“胡考之寧。”這裏也引申出了長壽之義。 [2]  [6] 
胡和鬍為古今字關係,由“胡”字加旁分化而來,表鬍鬚義,為形聲字,從髟,胡聲。
今簡化字又將“鬍”又歸入“胡”表示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名詞
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
朱熹集傳:胡,頷下懸肉也。
《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三國吳陸璣疏:鵜,水鳥,形如鶚而極大,喙長尺餘,直而廣,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數升囊。
wattle
指頸。
《漢書·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
顏師古注引晉灼曰:胡,頸也,捽其頸而投殿下也。
朱子語類》卷一三八:狼性不能平行。每行,首尾一俯一仰,首至地則尾舉向上,胡舉向上則尾疐至地。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援,直刃也,胡,其孑。
孫詒讓正義:胡乃橫刃之下,當援內相接處,為半刃下垂,附於柲者。
st.resembling a wattle
下垂。
禮記·深衣》袂圜以應規。
漢鄭玄注:謂胡下也。
陸德明釋文:胡下,下垂曰胡。
爾雅·釋水》:胡蘇。
邢昺疏引李巡曰:其水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


鬍鬚。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箴戒》:帝紂垂胡,長尺四寸,手格猛獸。
宋·蘇軾《送喬仝寄賀君》詩之一:爾來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飛瞋人扶。
moustache,beard or whiskers
指多須。
唐·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嘲鄧艾吃。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王晉卿﹞嘗過鞏洛間,道傍有後唐莊宗廟,默唸始治終亂,意斯人必胡。及觀神像,兩眼外皆髭也。


通“瑚”。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
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
’杜預注:胡簋,禮器名。夏曰胡,周曰簋。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 。
周禮·考工記序》:粵無鎛,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胡,今匈奴。
藝文類聚》卷七六引《扶南記》:頓遜國,屬扶南,西出海中,國主名崑崙,有天竺胡五百家,兩佛圖婆羅門千餘人。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宣陽門》: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
唐·高適《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序:涼州近胡,高下其池亭,蓋以耀蕃落也。
Hu,non-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胡沙;胡人;胡夷
古國名,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陽縣西北
《左傳》:二月,楚滅胡。
Hu state

姓。



形容詞
遠;大。
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鄭玄注:胡,猶遐也,遠也。遠,無窮。
逸周書·諡法》:胡,大也。
far;great
胡考;胡老;胡福
黑。
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black

代詞
表示疑問或反詰。什麼。
《詩·小雅·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
墨子·兼愛下》: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
漢·賈誼《論積貯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
漢書·王褒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
what
胡底;胡顏
怎樣;何
《詩·邶風·日月》: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後漢書·橋玄傳》: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
明·劉基《擢彼喬松》詩:靡依靡歸,胡能勿悲!
how
胡説;胡為;胡為如此
為什麼。
《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宋·歐陽修《秋聲賦》: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why
胡為胡然;胡寧
副詞
任意亂來。
朱子語類》卷五:元來無所有的人,見人胡説話,便惑將去。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法聰頻勸道:‘先輩休胡想。
西遊記》第三四回:都去地下亂摸,草裏胡尋。
outrageously;recklessly
胡畫拉;胡柴;胡白;胡拿;胡噴
[4]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肉部》 户孤切
牛𩔞垂也。從肉古聲。 [8] 

説文解字注

牛𩔞𠂹也。
玄應、司馬貞引皆作牛領。按此言。以包頸也。頤也。牛自頤至頸下垂肥者也。引伸之凡物皆曰胡。如老狼有胡、鴺胡、龍垂胡䫇是也。胡與矦音轉冣近。故周禮立當前矦注曰:車轅前胡下垂柱地者。經傳胡矦遐皆訓何。士冠禮。永受胡福。鄭曰:胡猶遐也。毛傳。胡、壽也。諡法。彌年壽考曰胡。𠈃民耆艾曰胡。皆謂壽命遐遠。
從肉古聲。
戸孤切。五部。 [9] 

宋本廣韻

戸吳切,平模匣 ‖古聲魚部
胡,何也。又胡虜。《説文》曰:“牛頷垂也。”亦姓,出安定、新蔡二望。又漢複姓,二氏。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郷,逺本胡公,近娶母邑,故為母氏。又胡公之後有公子非,因以胡非為氏。又虜複姓,《南涼錄》禿髮壽闐之母姓胡掖氏。戸吳切。三十。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字部》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瑚。《説文》:牛頷垂也。《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釋名》:胡,互也。在嚥下垂,能斂互物也。《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䫇。注: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又《集韻》:壽也。《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注: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鈎釨鏝胡。
又《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遠也。《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注:胡,猶遐也,遠也。
又懸蠶簿橫也。揚子《方言》:胡以懸㯂,關西謂之䌞。注:䌞,懸蠶簿橫也。
又粉名。《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抱朴子·論仙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又餅名。《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蟲名。《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
又《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𠀤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雕胡。《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雕胡。注:雕胡,菰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繁由胡。《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雲:枲耳也。郭雲:亦曰胡枲。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又鳥名。《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注》:鵜,鵜胡。
又《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又水名。《爾雅·釋水》:胡蘇。注: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爾雅·釋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禮器。與瑚同。《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注:胡簋,禮器。夏曰胡。
又縣名。《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又書名。《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注: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注:黃帝臣。
又國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注:妢胡,鬍子之國,在楚旁。
又姓。《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注: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又複姓。《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注: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韻》洪孤切。音𩑶。戈戟內柄處。
又胡故切,音護。頸也。《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胡”字是由“古”和“月”組成的。書寫時先寫“古”字,第一筆一橫開始書寫,第五筆一橫結束“古”字書寫。隨後在其正右方開始書寫“月”字,第六筆一撇開始書寫,第九筆一橫結束“胡”字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o
王力系統
ɣ
a
董同龢系統
ɣ
ɑɡ
周法高系統
ɡ
李方桂系統
g
ag
兩漢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uo
擬音/王力系統

ɣ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u
[12-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濁
户吳切
ɣuo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濁
洪孤切
ɣo

去聲

合口呼
全濁
胡故切
ɣo
韻略


平聲





洪孤切

增韻


平聲





洪孤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全清

x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華姑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濁
洪孤切
ɣu
分韻撮要

陽平







[12]  [14] 

方言集匯

◎ 贛語:fuu2 胡家橋
◎ 客家話:[東莞腔] fu2 [海陸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台灣四縣腔] fu2 [梅縣腔] fu2 [沙頭角腔] fu2 [寶安腔] fu2 [陸豐腔] fu3 [客語拼音字彙] fu2
◎ 粵語:wu4
◎ 國際音標: xu˧˥
◎ 日語:NANZO EBISU
◎ 韓語:HO 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發佈關於《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5-2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65
  • 3.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8.01 :79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2]
  • 5.    平水韻部 七虞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4]
  • 6.    駢宇騫著.漢字字源.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10:322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三卷106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53
  •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2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690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1:8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45-946
  • 12.    胡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4]
  • 13.    胡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4]
  • 14.    胡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4]
  • 15.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18]
  •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1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