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古,漢語一級字 [1]  ,指事字 [2]  ,拼音是“gǔ ”,“古”的本義為古代,與“今”相對。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擬古、懷古、古義(古書的義理)。
(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鄭    碼
EDJ
筆    順
12251
字    級
一級字 [1] 
異體字
𡇣𠖠
筆    畫
5
五筆碼
DGHG
倉頡碼
jr
四角號碼
40600
統一碼
基本區 U+53E4
韻    部
七麌 [4] 
注    音
ㄍㄨˇ

字源演變

演變過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5]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6]
字符表 字符表
古,甲骨文(口,言説)(十,極多),表示無數代先人口口相傳的久遠時代。有的甲骨文在“古”的字形基礎上再加一個“口”,強調“古”的“傳説”含義。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寫成明確的“十”。有的金文將寫成明確的“十”。有的金文將“口”寫成“曰”(言説),強調“古”與“言説”的關係。有的金文在“古”的字形基礎上加“三十”,極力強調傳説年代之漫長。造字本義:名詞,在漫長的過去歲月中被一代代傳説的久遠時代。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古”是傳説中難以追述的久遠時代,“昔”*是發生大洪荒的遠古時代,“古”比“昔”更遙遠。 [6] 
古,指事字。“古"字所從的中,中等在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中都是“盾”的象形,下面加上區別符號“口”構成指事字,是“堅固”之“固”的本字。“盾”的特點是“固”,所以能從中分化出“古(固)”。這和“弓”的特點是“強”,下加區別符號“口”構成“強"的本字“宮”是同一道理。自西周中晚期盾形線條化成“十”之後,形體基本穩固,戰國文字中雖然有“口”中加點、線的異體,但在以小篆統一的文字和秦漢古隸的演變中都逐漸消失了。許慎所説的“從十、口,識前言者也”是據後代的字形説後代的字義。如果只就小篆等後起字形和“古”的常用義“時間久遠”而言,是合理的,經過十人之口傳下來的故事,正是時間久遠。 [2] 

詳細釋義

字詞理解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距離現代較長的過去時代(或者説過去時代和現代較遠)
ancient times;the ancients
古,故也。——《説文
大古冠布。——《儀禮·士冠禮》。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為近古也。——《穀梁傳·桓公三年》。注:“古,謂五帝時。”
慨長思而懷古。——《文選·張衡·東京賦
別求聞由古先哲王。——《書·康誥》
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呂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清·黃宗羲《原君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宋·蘇洵《權書·六國論
陳古義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詩·鄭風·女曰雞鳴序》
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唐·韓愈《師説
寬至雒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漢書·丁寬傳》
古代;古人;古籍;古詩;古文;古時;古話
Heaven
天為古。——《周書·周祝
曰若稽古。——《書·堯典
其於中古乎。——《易·繫辭傳

古巴的簡稱
Cuba

中古建交
象聲詞


古剌剌
形容詞
質樸
simple

古穆、古常
久遠
ancient;age-old
古,久也。——《玉篇
逝不古處。——《詩·邶風·日月》
古訓是式。——《詩·大雅·烝民》
今之於古也。——《呂氏春秋·長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聖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唐·杜牧《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承湘南親友》
古老、古奧、古板
舊,原來
old;former
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宋·沈括《夢溪筆談》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古詩十九首》

奇特,不同凡俗;執拗
strange


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 [8] 

説文解字注

故也。
邶風、大雅毛傳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書。天為古。地為久。鄭注尚書稽古為同天。
從十、口。識前言者也。
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為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9] 

康熙字典

〔古文〕𠖠𡇣《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𠀤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説文》: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注:先古,謂先祖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注:終古猶言常也。
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又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注:俗呼紅草為蘢鼓,語轉耳。
又《集韻》古暮切。音顧。亦作故,義同。劉向《九嘆》:興《離騷》之微文兮,冀靈脩之壹悟。還余車於南郢兮,複姓軌於初古。
又《字彙補》:溪姑切。音枯。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1] 
《説文解字注》書影 [12] 
《康熙字典》書影 [13]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法演示

[3] 

書法展示

隸書 [14] 
楷書 [15] 
行書 [16] 
草書 [17] 

方言音韻

◎ 贛語:guu3 老古
◎ 客家話:[梅縣腔] gu3 [陸豐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台灣四縣腔] gu3 [客語拼音字彙] gu3 [東莞腔] gu3 [沙頭角腔] gu3 [寶安腔] gu3 [海陸腔] gu3
◎ 粵語:gu2
◎ 潮州話:gou2(kóu) gu2(kú)
◎ 韓語:KO 고
◎ 越南語:cổ [18]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註釋
寧繼福
音譯
八思巴字
擬音
反切
韻目
廣韻








公戸
蒙古字韻




上聲



gu
ꡂꡟ
ku


中原音韻
魚模合
魚模
上聲
合口呼

ku





洪武正韻箋










公土
五姥
分韻撮要
第十二孤古故
陰上

遠代也又久也故也老也






參考資料: [19]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u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u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u
參考資料: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