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肝動脈瘤

鎖定
動脈瘤是肝動脈及其分支擴張形成的動脈瘤,發病率在內臟動脈瘤中居第二位,多為單發。按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肝外型和肝內型,肝外型累及部位依次為肝總或肝固有動脈、右肝動脈、左肝動脈。發病年齡多在60歲左右,男女比例為2:1。
外文名
hepatic artery aneurysm
就診科室
血管外科
多發羣體
60歲左右男性
常見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創傷、結節性多動脈炎、動脈中膜退行性變性、壞死性血管炎以及醫源性損傷等
常見症狀
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疼痛或膽絞痛、梗阻性黃疸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肝動脈瘤病因

常見的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創傷、結節性多動脈炎、動脈中膜退行性變性、壞死性血管炎以及醫源性損傷等。因創傷、感染所致者,多為假性動脈瘤;血管壁退行性變或先天發育缺陷亦可能是發病原因。

肝動脈瘤臨牀表現

多數患者無特異性症狀,部分可出現與飲食無關的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疼痛,瘤體急性擴大或破裂出血時可有劇痛及右肩背部放射痛。
1.壓迫症狀
瘤體壓迫膽道可致梗阻性黃疸,壓迫胰管可致急性胰腺炎
2.破裂症狀
破入膽道可出現Quincke三聯徵,即膽絞痛、梗阻性黃疸上消化道出血,發病早期黃疸的深度常有波動性變化,一旦出血後腫瘤縮小,黃疸隨之消退,對診斷有重要價值。破入腹腔可出現劇烈腹痛、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破入十二指腸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破入門靜脈引起門靜脈高壓表現。
3.查體
少數患者可在上腹部捫及搏動性腫塊或震顫,聽診有時可聞及收縮期血管雜音。1/3的病例可有發熱,多與膽道感染或肝動脈本身的炎症有關。

肝動脈瘤檢查

1.腹部平片
部分肝動脈瘤有時可見蛋殼樣動脈瘤壁鈣化影。
2.彩色多普勒超聲
簡單、實用,可用於肝動脈瘤的篩查。
3.CTA
可清晰的顯示肝動脈瘤的位置、形態和毗鄰關係,在檢出率和準確性方面接近於動脈造影,且具有非侵入性的特點。
4.動脈造影
是診斷肝動脈瘤的“金標準”,可明確動脈瘤的位置,評估肝臟血供和側支循環形成情況,且可同時行介入治療。

肝動脈瘤診斷

肝動脈瘤在破裂前多無特殊症狀,一旦破裂後死亡率很高,因此早期診斷極為重要。根據腹痛、消化道出血黃疸及右上腹搏動性腫塊等特徵性表現,結合病史的分析以及腹部彩超、CTA、選擇性肝總動脈造影或腹腔動脈造影等檢查可明確診斷。

肝動脈瘤鑑別診斷

外傷性肝動脈-膽道瘻、十二指腸潰瘍、膽道腫瘤以及門靜脈高壓症等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其他病因所致的梗阻性黃疸、胰腺炎等在鑑別診斷時均應考慮。

肝動脈瘤治療

肝動脈瘤一經診斷,均應手術治療或通過介入手段治療。由於肝動脈結紮後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的肝供血障礙,故可先試行阻斷肝動脈,觀察肝臟血運情況,若無血運障礙,則可做瘤體結紮或結紮加切除術。若有血運障礙,則需切除後行旁路自體靜脈或人工血管搭橋術。對肝內的動脈分支的肝動脈瘤,可行相應肝段(葉)的部分肝切除術,部分病例亦可在肝門處結紮供應動脈瘤的肝外血管。
近年來,隨着介入設備和技術的提高,血管腔內治療應用日益增多,主要治療手段包括動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尤其適用於高危、局部解剖困難的患者。

肝動脈瘤預後

肝動脈瘤破裂的發生率為20%~40%,其預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可達35%,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