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肄,漢語二級字 [4]  讀作yì ,其本意為學習;練習。 [1]  會意兼形聲字商代甲骨文從又從(yì),亦聲。表意偏旁又為手之象形,表示肄字本義與手有關。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倉    頡
PKLQ
部外筆畫
7
總筆畫
13
五筆98
XTDG
四角號碼
2580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084
易混字
五筆86
XTDH
筆順編號
3531134511112
注    音
ㄧˋ

字源演變

形旁聲旁為修毫類之獸畜,表示肄字本義與獸畜有關且表音,肄與聲韻並同。甲骨文又、組合會刷洗獸畜意,水滴若干亦突出刷洗。西周金文於手下增加構件巾或市(fú,巾類),乃刷洗工具。 “又”或作,亦手持物刷洗。《説文籀文構件作,乃獸畜之形訛;手持巾訛作(隸, dài),反映着聲化趨勢,肄與隸並喻紐。隸定作。戰國時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從從聿(手持巾之𦘒訛作手持筆之聿、手持尾之隸),此為《説文》肄字小篆正篆字頭之所本,隸變後楷書作;另一是構件訛作𠤕(yí),手持巾之𦘒訛作聿或隸,此即字頭之重文肄,楷書作肄。今與不常用,肄是通行正體。或作肆,俗體。本義是洗刷獸畜。常用義是學習。《禮記·曲禮下》 : “大夫與士肄。”古注訓“習”。亦引申指祭名。《殷契粹編》1195: “肄於之(地名),若(順),王弗每(悔)? ”以上讀yì。古肄肆同字。毛公鼎:“皇天亡()。” (上天不懈怠)《詩·大雅·抑》:“肆皇天弗尚。”皆用作語氣詞,一作肄,一作肆。《禮記·玉藻》:“肆束及帶。”古注:“肆讀為肄。”盂鼎:“率於酉(酒)。”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願大國肄意於情秦。”此、肄皆當讀肆,指恣意、放情。以上讀sì。通“肂” (sì),埋棺的坑。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辰不可以哭穿肄。”通“櫱”,樹木砍伐後再生的枝條。《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肄。”通“勩”,辛勞。《左傳·昭公三十年》:“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參“肆”字條 [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學習;練習
study
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後漢書》
肄業上庠(在京都學堂讀書)
檢閲,檢查
review;check
-
疑儀(古代王者因事舉行祭祀,例須預習威儀,謂之“肄儀”)
(參考資料: [2] 

古籍釋義

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𠀤音易。《廣韻》習也。《左傳·文四年》臣以為肄業及之也。《禮·檀弓》君命,大夫與士肄。《注》肄,習也。君有命,大夫則與士展習其事。
勞也。《詩·衞風》有洸有潰,旣詒我肄。《傳》肄,勞也。
《小雅》正大夫離居,莫知我肄。
《廣韻》嫩條也。《博雅》肄,枿也。《詩·周南》遵彼汝墳,伐其條肄。《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左傳·襄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宗周之闕,而夏肄是屏。《注》夏肄杞也。肄,餘也,是斬而復生之餘也。
水名。《山海經肄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注》按卽溱水也。或作肄水。
與肆通。《禮·玉藻·肆束及帶注》肆讀為肄。肄,餘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