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水寺

(河南省鄭州市聖水寺)

鎖定
聖水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白寨鎮楊樹崗村聖水峪裏的賈魯河源頭聖水泉北,距省會鄭州僅有十五分鐘路程。威坐九龍之匯,忱天橋吞南岑,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面南向北隨山勢而建,松柏青翠,谷鳴鶯燕,聖水寺被聖水峪大峽谷的九個形似巨龍的山頭拱衞,成為“九龍環抱聖水寺,一水傳載誦經聲”的著名勝景。
中文名
聖水寺
坐落於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
建    於
北魏後期
千古名泉
聖水峪泉

聖水寺寺廟歷史

聖水寺 聖水寺
聖水寺,始建於北魏獻文帝時期,與“天中三林”(即:少林寺、竹林寺、洞林寺)齊名,相傳觀世音菩薩,駕祥雲途經此地,為此景心動,嘆曰:“水亦聖也,地亦靈也,民風淳也,汝等可渡也!”遂落雲頭,用寶瓶汲水而去。之後,百姓稱泉水為“聖水”,山谷曰“聖水峪”,建寺曰“聖水寺”。 [1] 
唐朝詩仙李白曾在此留詩曰:“千年一聖水,萬古流遠長,聖寺聚百僧,經聲天外揚。”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到此,留詞曰:“天造奇泉,浪花翻,雲繞霧纏,茫茫白一片。古寺鐘鳴蕩幽谷,隔霧經聲悦耳酣,此景醉,但願事空,長歲待百年。”
朱元璋曾在聖水寺留下過一幅楹聯:"聖水聖寺聖賢地,護國護民護眾生。"
清代同治七年,密縣知縣張暄,道光二年,密縣知縣楊炳堃,同治六年邑興舉人李統一,光緒三年滎陽縣正堂徐本樺,光緒三十三年直隸州鄭州正堂葉濟都曾來聖水寺拜佛寫記。
七十年代前,該泉聖水噴湧,河水湍急,水打石磨聲響徹十里。峽谷裏蘆葦楊波,楊柳嫋弋,鸛鵲翻飛,鵝鴨戲魚,漁歌唱晚,勝似江南水鄉。鄭州市的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全由該泉供給,當時的水流量為8m/秒。一九五八年修建水庫,庫水淹及寺院,寺內殿堂樓舍,石刻石碑,所剩無幾。改革開放後,農田聯產承包,民力漸盛,四方百姓愛國愛寺,又重修聖水寺,共禱國泰民安。一時香客如雲,邀人如織,寺內朝鐘暮鼓,祥和一片。

聖水寺活動場所

聖水寺碑 聖水寺碑
在抗戰時期,曾為鄭州西新密密東黨組織的秘密活動場所,皮定均司令員曾在該寺駐紮,寺內愛國僧人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積極貢獻。由於歷史的原因,聖水寺也幾經枯榮,解放前因戰火頻繁,寺廟樓閣,倖存無幾,林木花草毀於一旦。解放後該寺得以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加以恢復擴建,各地遊客、香客來寺旅遊進香,看泉覽景、陶治情操,對聖水寺的自然風光,讚歎有加,留連忘返。

聖水寺古剎風光

密縣史志記載,在密縣東北聖水寺近滎陽界平地湧出水可丈餘水流合温泉水泉水北入於汴。賈魯河發源於密縣東北白寨鎮聖水峪,東北繞經鄭州惠濟區,後向東南至商水縣入穎水。縣境內長2.5公里,河牀寬約百米,常年流量0.2秒立方米。其名聖者,聖神明不測之號。此水有數異,人不能測,故因以名焉,其異奈何。凡山谷之泉,皆以旱澇為盛衰。此則亢陽連月不為減,霖雨彌旬不為增。有夷險一節之象焉,此其一異也。歲將飢則漸減,或停而不流甚,或伏爾見底,底有小坎,深不盈尺。汲者以瓢挹之,終日如故。及將豐,則漸增漸盛,不數日而出池門。居民以之佔豐兇,有前知之象焉,此其二異也。下流有磨,及鄭州之東船亦行焉。雖合眾流,而此水獨巨。得之則磨加疾,船加載。磨夫。篙工皆知之,其三異也。
此宋都汴,以汴水運糧。汴源出榮南大周山,東北合京索諸水,而聖獨西南注之,至中牟為汴水,故此水亦為汴源。父老相傳,曾有海菜從池中浮出,寺僧以篩承之,得菜數莒,則其源通尾閭。可知此其異四也。有此數異,人以為不測,故名聖也。更有甚異,而頗涉不徑者。嘉慶癸酉,河南大飢,人相食。相傳此池凅之底。底有平石若牀。羣兒輒嬉遊其中。及甲午之春,忽見老叟卧石上,叱之曰:“速去,狗且吠汝。”兒驚走出甫及門,水已在其後矣。此語雖不徑,然以上諸異推之,安知穴底非龍宮耶。穴純石無土,摩挲既久,皆光滑如砥,其清而色黑,有游魚長數寸,出沒水中,至池門即回,終不出,人亦莫能得焉。
聖水寺的崗巒之上分佈一株明代桂樹,被譽作“聖水古桂”。
桂樹在寺內中庭,粗約三圍,左側枝杆斜橫,枝葉茂密,秋季花開,多作五瓣,相傳為漢代種值,故又稱漢桂,桂樹學名木犀,屬木犀科亞喬木植物。多產於温帶,亞熱帶和熱帶,在温帶者,如生活條件無大變動時,樹齡可達一千年左右,樹莖雖顯粗老,但花仍芳香濃烈。這件桂樹,大約系明代建廟前後種植,距今約五百餘年。
聖水寺旁舊有“黑龍廟”一座,山門前有池,名曰:“黑龍池”。廟宇倒塌,碑記無存,更不知建於何時。古人相傳,此地乃九龍相會之地。黑龍為王,六龍伏首,唯有黃龍不伏。大戰于山谷之中,黃龍戰敗,化為黃水,奔波外逃,黑龍隨後緊追,所過之處,化成一條大河,時而為雲,時而為雨,為霧。用自然之功能滋潤萬物生長。黃龍逃之,姑姑山之南,成為外流小溪,仍要為萬物生長立功,民感其德,立黃龍小廟為祀之。黑龍王望重,廟宇輝煌,名曰黑龍王廟。山門前之池,名曰黑龍王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