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耿夔

鎖定
耿夔,字定公 [1]  ,生卒年不詳,挾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建威大將軍耿弇的侄子,五官中郎將、大司農耿國次子 [2]  ,東漢將領。
永元元年(89年),任車騎將軍竇憲的假司馬,隨軍攻打北匈奴,大敗北匈奴軍。永元三年(91年),耿夔與司馬任尚再敗北匈奴軍,因功被封為粟邑侯。
永元四年(92年),耿夔任中郎將。同年竇憲自殺,耿夔受牽連被免官奪爵。後來,出任長水校尉、五原太守、遼東太守。元興元年(105年),擊敗貊人與高句驪
永初四年(110年),南匈奴反叛東漢,耿夔因沒有追擊到底,被貶任為雲中太守。永初五年(111年),耿夔任代理度遼將軍
建光元年(121年),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擊敗鮮卑。延光元年(122年),擊敗羌族虔人部落與上郡的胡人的反叛。
後來,耿夔因罪免官,最終死於家中。
中文名
耿夔
國    籍
東漢
民    族
漢族
職    業
將領
官    至
遼東太守、度遼將軍
爵    位
粟邑侯

耿夔人物生平

耿夔隨攻匈奴

耿夔年輕時有氣概。永元元年(公元89年),耿夔擔任車騎將軍竇憲的假司馬,跟隨軍隊北上攻打北匈奴。六月,竇憲、徵西將軍耿秉朔方郡雞鹿塞出發,南匈奴單于欒提從滿夷谷出發,度遼將軍鄧鴻從陽塞出發。三路大軍預定在涿邪山會師,出擊北匈奴。竇憲分別派遣耿夔與副校尉閻盤、司馬耿譚,率領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人,帶精鋭騎兵一萬餘人,和北匈奴單于的軍隊在稽洛山(位於今蒙古國)展開大戰。漢軍大敗北匈奴軍,北匈奴單于逃走。漢軍追擊北匈奴各部落,直至私渠北鞮海(位於稽落山西北),北匈奴單于逃往烏孫國。漢軍共斬殺北匈奴大部落王以下的一萬三千人,生擒很多北匈奴部眾,還俘獲各種牲畜一百餘萬頭。北匈奴温犢須、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領軍隊、百姓,共二十餘萬人,向東漢朝廷稱臣投降。 [3]  耿夔因此戰功,被任命為騎都尉 [4] 

耿夔免官奪爵

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因北匈奴力量微弱,想趁勢消滅北匈奴。二月,竇憲出兵河西,任命耿夔為大將軍左校尉(一作大將軍右校尉) [5]  ,讓耿夔與司馬任尚、趙博等,率領八百名精鋭騎兵,出居延塞(今甘肅額濟納旗),直奔北匈奴單于的王庭,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包圍北匈奴單于。漢軍大敗北匈奴軍隊,俘虜北匈奴單于的母親閼氏,斬殺大部落王以下五千餘人。北匈奴單于僅與幾名騎兵脱身逃跑,不知去向。漢軍全部繳獲北匈奴的財寶、牲畜,並追出塞外五千餘里後而回,其距離之遠,是自漢朝出兵匈奴以來未曾達到過的。耿夔因功被封為粟邑侯。 [6-7] 
北匈奴單于不知去向後,他的弟弟左鹿蠡王(一作右谷蠡王)於除鞬(一作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率領右温禺鞬王、骨都侯以下的八個部落二萬多人(一作數千人),在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湖)放牧,派使者前來歸順東漢。大將軍竇憲上書朝廷,“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要求立於除韃為北匈奴單于。朝廷採納了竇憲的意見,於是立於除鞬為北匈奴單于。 [8]  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正月,朝廷任命耿夔為中郎將,派他授給於除鞬印信綬帶,賞賜玉劍、馬車等物 [9]  ,持節衞護之,如南單于故事。並命中郎將任尚持符節護衞耿夔,屯駐伊吾。 [10]  同年六月,竇憲失勢自殺,耿夔受到牽連被罷免官職、削奪爵位。 [11]  [38-39] 

耿夔擔任將軍

後來,耿夔出任長水校尉,又拜任五原太守,升任遼東太守。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春天,高句麗王國國王高宮領兵侵入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大淩河以東地區)六縣 [12]  ,耿夔率眾出擊,將其擊退。九月,貊人侵犯遼東郡地界,耿夔率軍追擊,殺死貊人頭領。 [13-14]  同月,耿夔又率軍攻擊高句麗王國,大敗高句麗的軍隊。 [15]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南匈奴單于檀(檀,南匈奴單于的名字)反叛東漢,在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包圍東漢中郎將耿種。十一月,朝廷任命大司農何熙代理車騎將軍職務,以中郎將龐雄為副手,統領五營兵及邊境各郡士兵,共二萬餘人。又派耿夔率領鮮卑和各郡部隊屯守雁門,與何熙等人一起打南匈奴單于檀。 [16]  何熙推舉耿夔作先鋒,而派他的司馬耿溥、劉祉率領二千人和耿夔一道進軍。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正月,南匈奴包圍耿種已達數月,耿夔與代理度遼將軍梁慬,率軍在原先屬國都尉治所的舊城與南匈奴軍交鋒 [17]  ,南匈奴單于檀派薁鞬日逐王三千多人攔擊漢軍。耿夔自己攻打南匈奴左側,讓鮮卑攻打南匈奴右側,南匈奴最終戰敗逃跑。漢軍追擊斬殺一千多人。殺死南匈奴的名王六人,繳獲氈帳輜重一千多輛,馬畜牲口很多。鮮卑的馬大多瘦弱有病,於是鮮卑反叛出塞。耿夔不能單獨進軍,因為沒有追擊到底,被貶任為雲中(郡治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太守。永初五年(公元111年),耿夔接替梁慬擔任代理度遼將軍 [18-19] 

耿夔死於家中

耿夔勇敢而有氣概,屢次冒犯出使匈奴的中郎將鄭戩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耿夔獲罪被逮捕入獄,朝廷罷免其度遼將軍的職位 [20]  ,免除死罪,鞭打二百下。 [21]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耿夔再度出任度遼將軍。 [22]  八月,鮮卑首領其至鞬侵犯居庸關。九月,雲中郡太守成嚴進行回擊,被鮮卑打敗。功曹楊穆用身體保衞成嚴,二人一同戰死。於是鮮卑軍在馬城(今河北懷安西)包圍烏桓校尉徐常。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徵調廣陽(今北京大興)、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涿郡(今河北涿縣)三郡部隊救援徐常,鮮卑軍解圍離去 [23]  ,耿夔與龐參追擊鮮卑軍出邊塞而回。 [24] 
延光元年(122年)七月,羌族虔人部落與上郡的胡人一同反叛東漢,攻打穀羅城,耿夔將他們全部打敗。 [25-26]  同年
延光三年(124年),當時,鮮卑屢次侵犯邊境,耿夔與南匈奴温禺犢王呼尤徽率領剛新歸降的部落連年出塞征討鮮卑。返回後,則讓他們到各要塞駐守。耿夔的徵調頻繁而辛苦,新歸降的人都十分怨恨,其首領阿族等人於是反叛。 [27-28]  後來,耿夔因犯罪免官,最終死於家中。 [29] 

耿夔歷史評價

范曄《後漢書》:①“少有氣決。” [30]  ;②“夔勇而有氣” [30]  ;③“秉洽胡情,夔單虜跡。” [30] 

耿夔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30]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31]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32]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33] 
《資治通鑑·卷四十七》 [34] 
《資治通鑑·卷四十八》 [35] 
《資治通鑑·卷四十九》 [36] 
《資治通鑑·卷五十》 [37] 

耿夔家族成員

祖父:耿況
父親:耿國,官至五官中郎將、大司農。
伯父:耿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官至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
叔父:耿舒、耿廣、耿舉、耿霸
哥哥:耿秉,官至度遼將軍、徵西將軍,封美陽侯。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夔字定公。
  • 2.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國二子:秉,夔。
  • 3.    《資治通鑑·卷四十七》:夏,六月,竇憲、耿秉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南匈奴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洛山,大破之,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北鞮海,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甚眾,雜畜百餘萬頭,諸裨小王率眾降者,前後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
  • 4.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少有氣決。永元初,為車騎將軍竇憲假司馬,北擊匈奴,轉騎都尉。
  • 5.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三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
  • 6.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
  • 7.    《資治通鑑·卷四十七》:竇憲以北匈奴微弱,欲遂滅之,二月,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單于於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出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封夔為粟邑侯。
  • 8.    《資治通鑑·卷四十七》:初,北單于既亡,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將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竇憲請遣使立於除鞬為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
  • 9.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其弟右谷蠡王於降鞬自立為單于,將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上書,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從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璽綬,賜玉劍四具,羽蓋一駟,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方欲輔歸北庭,會竇憲被誅。五年,於除鞬自畔還北,帝遣將兵長史王輔以千餘騎與任尚共追誘將還斬之,破滅其眾。
  • 10.    《資治通鑑·卷四十八》:春,正月,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於除鞬印綬,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
  • 11.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及竇憲敗,夔亦免官奪爵士。
  • 12.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 歷史地理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08月第1版:第272頁
  • 13.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後復為長水校尉,拜五原太守,遷遼東太守。元興元年,貊人寇郡界,夔追擊,斬其渠帥。
  • 14.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貊人,破之。
  • 15.    《資治通鑑·卷四十八》: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高句驪,破之。
  • 16.    《資治通鑑·卷四十九》:南單于圍中郎將耿種於美稷。冬,十一月,以大司農陳國何熙行車騎將軍事,中郎將龐雄為副,將五營及邊郡兵二萬餘人,又詔遼東太守耿夔率鮮卑及諸郡兵共擊之。
  • 17.    《資治通鑑·卷四十九》:南單于圍耿種數月,梁慬、耿夔擊斬其別將於屬國故城,單于自將迎戰,慬等復破之,單于遂引還虎澤。
  • 18.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永初三年,南單于檀反畔,使夔率鮮卑及諸郡兵屯雁門,與車騎將軍何熙共擊之。熙推夔為先鋒,而遣其司馬耿溥、劉祉將二千人與夔俱進。到屬國故城,單于遣薁鞬日逐王三千餘人遮漢兵。夔自擊其左,令鮮卑攻其右,虜遂敗走,追斬千餘級,殺其名王六人,獲穹廬車重千餘兩,馬畜生口甚眾。鮮卑馬多羸病,遂畔出塞。夔不能獨進,以不窮追,左轉雲中太守,後遷行度遼將軍事。
  • 19.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五年,梁慬免,以雲中太守耿夔行度遼將軍。
  • 20.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無初元年,夔免,以烏桓校尉鄧遵為度遼將軍。
  • 21.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夔勇而有氣,數侵陵使匈奴中郎將鄭戩。元初元年,坐徵下獄,以減死論,笞二百。
  • 22.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建光元年,鄧遵免,復以耿夔代為度遼將軍。
  • 23.    《資治通鑑·卷五十》:鮮卑其至鞬寇居庸關。九月,雲中太守成嚴擊之,兵敗,功曹楊穆以身捍嚴,與之俱歿;鮮卑於是圍烏桓校尉徐常於馬城。度遼將軍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發廣陽、漁陽、涿郡甲卒救之,鮮卑解去。
  • 24.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建光中,復拜度遼將軍。時,鮮卑攻殺雲中太守成嚴,圍烏桓校尉徐常於馬城。夔與幽州刺史龐參救之,追虜出塞而還。
  • 25.    《資治通鑑·卷五十》: 虔人羌與上郡胡反,度遼將軍耿夔擊破之。
  • 26.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虔人羌叛,攻谷羅城,度遼將軍耿夔討破之。
  • 27.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時鮮卑冠邊,夔與温禺犢王呼尤徽將新降者連年出塞,討擊鮮卑。還,復各令屯列衝要。而耿夔徵發煩劇,新降者皆悉恨謀畔。
  • 28.    《資治通鑑·卷五十》:時鮮卑數寇邊,度遼將軍耿夔與温禺犢王呼尤徽將新降者連年出塞擊之,還使屯列衝要。耿夔徵發煩劇,新降者皆怨恨,大人阿族等遂反………
  • 29.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後坐法免,卒於家。
  • 30.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19]
  • 31.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19]
  • 32.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33.    《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34.    《資治通鑑·卷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35.    《資治通鑑·卷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36.    《資治通鑑·卷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37.    《資治通鑑·卷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38.    《後漢書•耿弇列傳》:夔字定公。少有氣決。永元初,為車騎將軍竇憲假司馬,北擊匈奴,轉車騎都尉。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及竇憲敗,夔亦免官奪爵土。
  • 39.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事下公卿議,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勳耿秉等十人議可許。安與任隗奏,以為“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內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捍禦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並領降眾,無緣復更立阿佟,以增國費”。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同安議。事奏,未以時定。安懼憲計遂行,乃獨上封事曰:“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墜,赫然命將,爰伐塞北。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餘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東至遼東,太尉宋由、光祿勳耿秉皆以為失南單于心,不可,先帝從之。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大將軍遠師討伐,席捲北庭,此誠宣明祖宗,崇立弘勳者也。宜審其終,以成厥初。伏念南單于屯,先父舉眾歸德,自蒙恩以來,四十餘年。三帝積累,以遺陛下。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業。況屯首唱大謀,空盡北虜,輟而弗圖,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計,違三世之規,失信於所養,建立於無功。由、秉實知舊議,而欲背棄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樞機,賞罰理國之綱紀。論語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行焉。’今若失信於一屯,則百蠻不敢復保誓矣。又烏桓、鮮卑新殺北單于,凡人之情,鹹畏仇讎,今立其弟,則二虜懷怨。兵、食可廢,信不可去。且漢故事,供給南單于費直歲一億九十餘萬,西域歲七千四百八十萬。今北庭彌遠,其費過倍,是乃空盡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詔下其議。安又與憲更相難折。憲險急負埶,言辭驕訐,至詆譭安,稱光武誅韓歆、戴涉故事,安終不移。憲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鞬為單于,後遂反叛,卒如安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