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考(拼音:kǎo)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和老是同一個字,均像一老人舉杖之形 [2]  。考字用為年老之義,從商代經西周一直延用至於春秋戰國時代。先秦時“考”常用作對父親的稱呼,可以指在世的,也可以指去世的。現代漢語的“考”多用於考察、考核,又表示研究、推求。這些都是後來出現的假借義,與考的本義無關。
中文名
拼    音
kǎo
部    首
五    筆
FTGN
倉    頡
JKMVS
鄭    碼
BMAZ
字    級
一級(編號0358)
平水韻
上聲十九皓 [4] 
注音字母
ㄎㄠˇ
筆畫數
4+2
四角號碼
4402₇
統一碼
8003
區位碼
3128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異體字
*攷、𦒱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考”的甲骨文字形跟“老”的甲骨文字形一樣,都寫作圖1。“考”金文字形作圖2-4,小篆字形作圖5。而隸變則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併簡化為“耂”;由此再發展為楷書。許慎《説文解字》對這兩個字的解釋也説明兩個字最初的本義是相同的。“考,老也。”“老,考也。”“”和“考”的甲骨文字形都像一位長髮長者手執枴杖之形,本義是指“年紀大”。“考”這個字跟“老”天生就無法分開,從字形到讀音都能讓人感覺到這兩個字之間的親密關係。
“考”分析其結構,可以分析為從耂、丂(kǎo)聲。“丂”字可看作是由老人的枴杖演變而來的;丂與考同為溪紐(發音近似現代漢語的k)幽部,也是表音的聲符;而“耂”由“老”省去“匕”而來。從這個字的造字軌跡中,可以看出記錄語言中與“老”同源的詞時,取相同的表義要素,另外加標音符號“丂”。從字形結構、讀音到表義,都能追溯到二者的同源關係,這正是造字的巧妙之處。
“考”的本義與“老”相同,指年紀大。“考”表示“老”的意義,一般出現於“壽考”“皇考”等表達中。《禮記·曲禮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祿。”《禮記》中解釋,“考”是“死去的父親”,“壽考”是“死去的長者”。也就是説,“考”表示“老”的意思,用於指已經死去的男性長輩。這是跟“老”用法最大的不同之處。
漢字中還有一個“攷”,從攵,丂聲。本義是“擊打”。“考”經常假借為“攷”,久而久之,“考”就承擔了“攷”的職能了。蘇軾《石鐘山記》結尾感嘆:“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考”就是“敲擊”之義。後由假借來的“敲擊”之義發展出“考察”“考證”“考釋”等意義。 [5-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kǎo
形容詞
〈文言〉老;年歲大。
aged
《詩經·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東漢·班固《漢書·元帝紀》:“黎庶康寧,考終厥命。”
壽考
名詞
〈文言〉父親; 死去的父親。
father
《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歐陽修《瀧岡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先考;考妣
學術著作體裁之一。以研討、考據、論證為主要手段的學術論文或專著。

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説一·史體因革》:“《史記》始制八書,《前漢》改為十志,《東觀漢書》曰記,華嶠《後漢》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説,《五代史》曰考,其實一也。”

〈文言〉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淮南子·泛論訓》:“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纇。”

動詞
古代宮廟落成時始祭廟主的一種儀式。後泛指建築物完工。

《春秋·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秦觀《魏景傳》:“構中天之台者,土木未考,則能無經乎?”

〈文言〉完成;製成。
complete
《逸周書·職方》:“各脩平乃守,考乃職事。”
《淮南子·人間訓》:“當此之時,男子不得脩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文言〉成就;成全。

《尚書·大誥》:“天棐忱辭,其考我民。”
《禮記·禮運》:“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

〈文言〉迎致。

《國語·周語下》:“﹝六律﹞三曰姑洗,所以脩潔百物,考神納賓也。”

〈文言〉登;升起。

儀禮·士喪禮》:“哀子某,來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

〈文言〉終。

劉向《九嘆·怨思》:“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黃昏而長悲。”

研究;探求。

韓愈《送温處士赴河陽軍序》:“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
考古;考證;思考
〈文言〉配合;相應。

《國語·周語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

〈文言〉敲;擊。
strike;beat
《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李白《白鳩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文言〉彈劾;糾舉。
impeach
《後漢書·郎顗傳》:“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務。”

〈文言〉按問;刑訊。
torture
《後漢書·馬嚴傳》:“每行考事,輒有物故。”

提出問題讓對方回答,以檢測對方的知識或技能。
check

考取;考研
觀察調查;檢查。
inspect;check
《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
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又宰相者,所以臨察百司,考其殿最。”
左思《魏都賦》:“考歷數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蒞。”
考察;考查;考核;備考
考試,以檢測應試者的知識或技能。有筆試、口試、現場操作等方式。
exaime;check
《儒林外史》第三回:“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
期考;大考;高考
guǐ
名詞
通“簋”。古代祭祀祖先的彝器。



qiǎo
形容詞
〈文言〉通“巧”。機巧。

《尚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參考資料: [7-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八】【老部】苦浩切(kǎo)
老也。從老省,丂聲。 [10] 
【卷三】【攴部】苦浩切(kǎo)
也。從攴丂聲。
【註釋】①敂(kòu):擊。 [11] 

説文解字注

【卷八】【老部】
老也。
段注:凡言壽考者,此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為成也。《考槃》《江漢》《載芟》《絲衣》毛傳是也。凡《禮記》皇考、《春秋》考仲子之宮皆是也。又假借為考字。《山有櫙》弗鼓弗考傳曰考,擊也是也。凡言考挍,考問字皆為考之假借也。
從老省,丂聲。
段注:苦浩切。古音在三部。 [12] 
【卷三】【攴部】
敂也。
段注:《唐風》:子有鐘鼓。弗擊弗考。毛曰:考亦擊也。考,引伸之義為考課。《周禮》多作考。他經考擊、考課皆作考,假借也。考、敂㬪韻。
從攴。丂聲。
段注:苦浩切。古音在三部。 [13] 

廣韻

苦浩切,上晧溪‖丂聲幽1部(kǎo)
考,校也。成也。引也。亦瑕釁,《淮南子》雲“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是也。又姓,出何氏《姓苑》。苦浩切。十。
【校釋】《淮南子·汜論訓》髙誘注:“半圭曰璜,夏后氏之珍玉也。考,瑕釁也。”瑕釁,瑕疵。 [14]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老部】 考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並苦浩切,音栲。《説文》:老也。從老省,丂聲。《説文序》: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佩觿》:考從丂。丂,苦杲反。老從匕。匕,火霸反。裴務齊《切韻序》雲左回右轉,非也。毛晃《增韻》:老字下從匕,考字下從丂,各自成文,非反匕為丂也。《書·洪範》:五曰考終命。《詩·大雅》:周王壽考。
又《爾雅·釋親》:父為考。《釋名》:父死曰考。考,成也。亦言槁也,槁於義為成,凡五材,膠漆陶冶皮革,乾槁乃成也。《易·蠱卦》:有子考無咎。《禮·曲禮》:死曰考。
又《廣雅》:考,問也。《易·復卦》: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詩·大雅》:考卜維王。傳:考,猶稽也。
又《書·周官》:考制度於四嶽。注:考正制度。
又《詩·衞風》:考槃在澗。傳:考,成也。《左傳·隱五年》:考仲子之宮。注:成仲子之宮。
又《詩·唐風》: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傳:考,擊也。
又《淮南子·汜論訓》: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注:考,瑕釁。
又《楚辭·九嘆》:身憔悴而考旦兮。注:考,猶終也。
又姓。《廣韻》:出何氏姓苑。
又《韻補》葉去九切。邊讓《章華賦》:眾變已盡,羣樂既考。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
又《韻補》葉口舉切。《易林》:周旋歩驟,行中規矩。正恩有節,延命壽考。 [15]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考”字書寫演示 “考”字書寫演示
❶“耂”從上、左包圍“丂”。❷“耂”,“土”居上半格,豎在豎中線左側;長撇從右上格撇向左下格。❸“丂”主體居右下格;短橫在橫中線下側;㇉(豎折折鈎)起筆與短橫相接,第一折點在豎中線左側,鈎尖抵豎中線。 [16]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u
董同龢系統
ôɡ
周法高系統
əw
李方桂系統
kh
əgwx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u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u
擬音/王力系統

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

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âu

參考資料: [17-18]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次清
苦浩切
kʰɑu
集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次清
苦浩切
kʰɑu
禮部韻略


上聲





苦浩切

增韻


上聲





苦浩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蕭豪

開口呼

次清

kʼɑu
中州音韻


上聲
蕭豪





康襖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三巧


次清
苦浩切
k‘du/k‘a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八交絞教







參考資料: [19]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a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ɔ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a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a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a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ɔ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ɔ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kʰa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kʰæ
52
上聲
吳語
上海
kʰɔ
334
陰去
吳語
温州
kʰɜ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kʰa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kʰɤ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kʰa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ʰa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hau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hau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ʰo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au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ʰɔ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ʰau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9]  、《漢語方音字彙》 [2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4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8]
  • 4.    平水韻 十九皓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0]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60-161
  • 6.    胡文華著.漢字中的思維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56-158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8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3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2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70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52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46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0]
  • 13.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0]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03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26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3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2]
  • 1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2]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0]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