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翠蘭

(茶的一種)

鎖定
嶽西翠蘭名茶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嶽西翠蘭茶產於安徽省大別山腹部的嶽西縣。該茶外形芽葉相連,舒展成朵,色澤翠綠,形似蘭花,香氣清高持久,湯色淺綠明亮,滋味醇濃鮮爽,葉底嫩綠明亮。嶽西翠蘭創制於20世紀80年代。嶽西茶葉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明目、清熱、利尿、消積、解毒之功效。“嶽西翠蘭”品質優良,風格獨特。1985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評為中國名茶。並在1991年獲“七五”全國星火計劃銀質獎,1996年獲農博會金獎。
中文名
翠蘭
定    義
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
產    於
皖西大別山腹地嶽西縣境內
分    佈
海拔600-800米的深山峽谷之中

翠蘭茶葉概述

嶽西翠蘭名茶。新創名茶。產於主薄、頭陀、來榜區。該地原屬陸羽《茶經》所載盛產茶葉的壽州舒州,土壤肥沃,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晝夜温差大。茶園大多,周圍樹木葱籠,百花溢香,雲霧瀰漫。“嶽西翠蘭”是在地方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制作技術基礎上創制的。穀雨前後選採一芽二葉,用竹帚翻炒殺青,繼而手工造形,後經炭火烘焙而成。其外形優美,芽葉相連,自然舒展,酷似小蘭花;其湯翠綠明亮,香氣持久;其味醇厚而回甘。
嶽西翠蘭茶產於安徽省大別山腹部的嶽西縣。該茶外形芽葉相連,舒展成朵,色澤翠綠,形似蘭花,香氣清高持久,湯色淺綠明亮,滋味醇濃鮮爽,葉底嫩綠明亮。嶽西翠蘭創制於20世紀80年代。1985年被國家農牧漁業部評為全國名茶。並在1991年獲“七五”全國星火計劃銀質獎,1996年獲農博會金獎。
嶽西翠蘭名茶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新創名茶。產於皖西大別山腹地嶽西縣境內的主薄、頭陀、來榜區。該地原屬陸羽《茶經》所載盛產茶葉的壽州和舒州,土壤肥沃,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晝夜温差大。茶園大多分佈在海拔600-800米的深山峽谷之中,周圍樹木葱蘢,百花溢香,雲霧瀰漫。“嶽西翠蘭”是在地方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制作技術基礎上創制的。

翠蘭產地介紹

翠蘭 翠蘭
嶽西翠蘭茶產地——嶽西縣,自然生態環境特別優越。縣域地貌以中低山為主體,境內千米以上高峯236座,森林覆蓋率72%,為鄂、豫、皖大別山區唯一純山區縣,為國家生態示範縣。本縣氣候温涼,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1425mm,日照率47%,≥10℃的年有效積温4477.7℃,空氣相對濕度77%。土壤呈弱酸性反應,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遠離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水質潔淨,非常適合名優茶生產。唐代陸羽《茶經》將此地列 為壽州和舒州茶區,宋代以後,本區為大別山御用貢茶核心產地。當前,嶽西全縣已有茶園10.8萬畝,年產幹茶1970多噸,茶葉產值9040萬元。
嶽西茶樹一般生長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坡地幽谷之中茶園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周圍山巒起伏、雲霧迷漫、泉水長流、氣候温和、日照短、晝夜温差大、雨露滋潤、產出的茶葉芽葉肥壯,幽香四溢,鮮嫩碧綠,形成了名優茶的優異品質。

翠蘭製茶工藝

翠蘭 翠蘭
嶽西翠蘭的制工考究。採摘時期在穀雨前後,標準為一芽一、二葉初展。採回的鮮葉經過揀剔和攤放後再予付制。加工工藝為殺青烘乾兩道。殺青分頭鍋和二鍋,手工進行。頭鍋3分鐘左右,掌握高温快殺,當青氣消失,清香出現時,轉入二鍋。二鍋温度稍低,邊炒邊整形。當鮮葉失重達45—50%時,起鍋散熱上烘。烘焙毛火和足火,在炭火烘籠上進行。二次烘之間需攤涼半小時以上。足幹後略攤裝桶密封。

翠蘭品質特點

嶽西翠蘭品質特點突出在“三綠”,即幹茶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
外形:芽葉相連,自然舒展成朵形,色澤翠綠鮮活。
內質:清香高長,醇爽回甘,有花香味,葉底嫩勻成朵。

翠蘭評價

翠蘭 翠蘭
1985年包家河的石佛寺和姚河的黃樹試製的嶽西翠蘭,在安慶地區名優茶評比中奪得前2名。同年將2個試製點茶葉混合,送農業部參加全國評比,評為中國新創名茶。
1989年中國名茶複評中,再次榮獲名茶稱號。
1991年獲“七五”全國星火計劃銀質獎,1996年獲農博會金獎
“良奇”牌公司領導領取翠蘭獲獎獎牌 “良奇”牌公司領導領取翠蘭獲獎獎牌 [1]
2011年7月15日,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安徽省茶葉行業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徽茶品牌文化展在合肥拉開帷幕。開幕式上,公佈了2011年安徽市場讀者最喜愛的十大茶葉品牌調查結果,嶽西翠蘭經過讀者多輪投票海選後,脱穎而出!榮獲“安徽市場讀者最喜愛的十大茶葉品牌”稱號。

翠蘭茶葉功效

嶽西茶葉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明目、清熱、利尿、消積、解毒之功效。“嶽西翠蘭”品質優良,風格獨特。其外形芽葉相連,自然舒展,形似蘭花色澤翠綠,質地鮮嫩,香氣撲鼻,毫芒顯露。
經開水沖泡後,嫩香持久,滋味醇濃鮮爽,湯色淺綠明亮,葉底綠鮮潤,令人喝得酣暢,沁人心脾。

翠蘭名稱由來

翠蘭 翠蘭
取名“嶽西翠蘭”,其主要原因是這種茶葉,色澤翠綠、形似蘭花,產在嶽西。其他緣由還有,一是翠蘭茶是在嶽西縣東北部姚河、頭陀河一帶生產的歷史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工藝基礎上研製開發而成的,“翠綠鮮活”的品質特徵突出,因此得名。二是嶽西縣屬大別山腹地,生態環境好,蘭草花漫山遍野,引人注目。明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率部攻佔嶽西后,將這裏命為“蘭花縣”。由於蘭花多,這裏的茶葉自然就浸潤了蘭花的芳香。1984年,嶽西縣創制的新茶在安慶地區名茶評比中嶄露頭角,名列第一。1985年有人提議,將這種“色翠蘭香”的茶葉,叫“嶽西翠蘭”,得到了廣泛認可。三是相傳明末清初,在嶽西姚河鄉境內,有一個叫蘭花的姑娘,美麗嫺淑、心靈手巧,所炒的茶葉質量特優。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攜巨資來到曉天,高價專購蘭花炒制的茶葉。由於家貧,懂事的蘭花姑娘,為了給家多掙錢,就不分晝夜,拼命採呀、炒呀,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當地人為了紀念蘭花姑娘,就將她炒制的茶葉叫“蘭花茶”。也就是今天的嶽西翠蘭的前身。

翠蘭常見品種

翠蘭 翠蘭
嶽西翠蘭茶園全部分佈在深山壑谷之中,絕大部分海拔在600—1000米之間,茶園終年雲霧迷漫,茶芽鮮嫩肥壯。嶽西翠蘭茶葉,一般在清明前後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經揀剔、攤涼、殺青、理條、毛火、足火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製作工藝考究。1985年後,經茶葉技術人員不斷研製創新,現已形成多檔次、多種類、多風格、多價位的嶽西翠蘭系列產品。主要有:嶽西翠芽、嶽西翠尖嶽西翠蘭、嶽西蘭花、嶽西綠月、嶽西炒青、嶽西黃茶等。用於製作嶽西翠蘭系列產品名茶的茶樹品種有地方羣體種,有石佛翠、石佛香、901、舒茶早烏牛早龍井43、浙農139等無性系良種。翠蘭茶葉嶽西全境皆產,最優產區有三大自然片:一是以姚河香爐衝為核心的姚河、頭陀、黃尾、主簿、石關等鄉鎮:二是以包家石佛寺為核心的包家、古坊、河圖、青天、來榜等鄉鎮;三是以田頭閔山為核心的田頭、五河、菖蒲、中關等鄉鎮。嶽西縣有翠蘭生產銷售企業300多家。

翠蘭茶葉發展

翠蘭 翠蘭
嶽西地處大別山腹地,生態環境十分宜茶。平均海拔400米以上的中低山佔全縣總面積的80%,森林覆蓋率達72%,温暖濕潤多雲霧的高山氣候,富含有機質呈酸性反應的山地黃棕壤、無施化肥農藥習慣的近萬户茶農,為高山好茶的生產提供了可靠的氣象、土壤及栽培保障。
嶽西產茶歷史悠久,品質優異,為歷代貢茶和名茶的重要產地。該縣茶葉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唐代就已相當有名。宋史記載,嘉佑六年,政府在淮南設13山場,實施茶葉專營,其中的“舒州羅源場”就在嶽西縣的南部茶區。皖西曆史名茶“黃芽茶”、“黃大茶”、“蘭花茶”、“天柱茶”就盛產於此。“露蕊纖纖才吐碧,即防葉老採須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來一縣香”,這是明代詩人王毗翁對包括嶽西在內的皖西茶鄉的真實寫照。
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嶽西茶業跨進了一個更加繁榮發展的嶄新階段。1985年,嶽西茶人精心創制新名茶“嶽西翠蘭”獲得巨大成功,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國家級名茶。此後,捷報頻傳,殊榮不斷:1992年,首創“嶽西翠尖”即被安徽省評為省級名茶,1994年“嶽西翠尖”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2001年“嶽西翠蘭”在中國(蕪湖)國際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並以6900元/50克成功拍賣;2004年,在中國(蕪湖)國際茶博會上,嶽西名茶“嶽西翠蘭”、“高山靈芽”雙雙獲得金獎。與此同時,全縣茶園基地規模快速擴大,加工能力迅速提高,茶業企業紛紛崛起,茶農收入穩步增長。2004年,嶽西縣建有優質茶園10萬畝,茶葉加工廠250座,茶葉產量1750噸,茶葉產值7900萬元。一大批茶業企業,正深深置根於嶽西這片肥沃土地,各顯英姿,爭芳鬥豔,生產的各類名茶,特別是“翠蘭”系列名茶:嶽西翠芽、翠尖、翠蘭、翠春、嶽西綠月茶,深受消費者廣泛好評。市場交易火爆,銷售份額激增,產品供不應求。嶽西本土詩人吳清霖曾作《西江月》一首,深情讚揚:“嶺表嵐光似畫,園間翠色如綢。清明時節雨酥酥,枝上蘭芽新透。樹裏春衫隱現,村邊點鈔增收,城中攢動萬人頭,佳茗暢銷時候”。良好的生態,優質的茶葉,同樣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的真誠關心和熱情支持:國家環保總局推準嶽西為中國生態示範縣,安徽省農委確定嶽西為全省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縣。著名茶葉專家陳椽等評價“嶽西翠蘭”茶葉:芽葉相連,自然舒展成朵,色澤翠綠,香氣清香持久,滋味鮮爽甘醇,湯色碧綠明亮。很有特色。著名茶葉專家王鎮恆評價“嶽西綠月”茶葉:採用一芽二葉鮮葉經機制而成,其品質特徵是細緊彎曲,似弦月,湯色碧綠,香氣持久,口味醇厚耐沖泡。為充分發揮山區獨特資源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進入新世紀以來,嶽西縣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茶業經濟發展,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支持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打造品牌形象,下決心使之成為嶽西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一主線,農民增收的第一渠道,農村經濟的第一產業。

翠蘭產地概況

翠蘭 翠蘭
嶽西翠蘭茶產地——嶽西縣,自然生態環境特別優越。縣域地貌以中低山為主體,境內千米以上高峯236座,森林覆蓋率72%,為鄂、豫、皖大別山區唯一純山區縣,為國家生態示範縣。本縣氣候温涼,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1425mm,日照率47%,≥10℃的年有效積温4477.7℃,空氣相對濕度77%。土壤呈弱酸性反應,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遠離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水質潔淨,非常適合名優茶生產。唐代陸羽《茶經》將此地列為壽州和舒州茶區,宋代以後,本區為大別山御用貢茶核心產地。當前,嶽西全縣已有茶園10.8萬畝,年產幹茶1970多噸,茶葉產值9040萬元。

翠蘭相關資料

翠蘭 翠蘭
嶽西縣政府公佈了本縣首批共1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縣農委茶葉局申報的“嶽西翠蘭茶手工製作技藝”,名列其中。據史料記載,嶽西縣有着1300多年的茶葉生產歷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葉文化。如茶戲、茶歌、茶舞、茶俗,以及製茶技藝等,無一不獨具特色,影響深遠。全國名茶嶽西翠蘭是我縣茶葉的優秀代表,為程東明、查道生等茶業專家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嶽西地方名茶“姚河小蘭花”手工工藝基礎上研創而成。在名茶品牌的影響下,茶產業已成為嶽西現階段最大的農業支柱產業。
近年來,隨着嶽西縣茶葉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務工經商,熟練掌握嶽西翠蘭手工製作技術的已越來越少,尤其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是鳳毛麟角。嶽西翠蘭手工製作技藝,正瀕臨失傳。因此,遵照國務院關於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要求,將嶽西翠蘭茶手工製作技藝保護起來,傳承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