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荷樓

鎖定
美荷樓(Mei Ho House),全稱石硤尾邨美荷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分期重建,預計興建4,110個單位,計劃在2011年落成,並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户。除重建公屋外,房屋署會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第41座美荷樓則建議保留作公屋博物館。
中文名
美荷樓
外文名
Mei Ho House
地理位置
中國香港
修建時間
2011年

美荷樓樓宇結構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六至七層的徙置大廈(第8,9,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從高處望下,樓宇像英文字母“H”,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單位內沒水沒電,只在兩翼中央部分設有公共水龍頭、廁所及淋浴間,而兩端就是居住單位,所有單位入口均由長長公共走廊(廣東話稱為冷巷)連接,晚間此公共空間充作居民乘涼和文娛耍樂用的長條騎樓。此外,部分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稱“石硤尾下邨”。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廈之一,原稱為H座,其後改稱為第15座,至該邨進行第一次改建及重建後改為第 41 座及命名為“美荷樓”。根據歷史圖片及資料,在1956年九龍雙十暴動期間,本大廈曾高懸“中華民國萬萬歲”的七層高直幡及作為暴動的重要中心。

美荷樓熨手山芋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羣,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遊活動中心”,不過計劃胎死腹中,之後於2005年找來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週年紀念[1]。房屋署最後敲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把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把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補貼博物館運作。
然而,仍未有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部門也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工程仍未啓動。房屋署不願投資翻修,只用鐵絲網把大廈包圍,大廈狀況日差,外牆油漆脱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這個被列為一級古蹟的建築物,淪為垃圾屋。

美荷樓活化計劃

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攜手合辦,香港房屋委員會民政事務局贊助名為“無限之旅 — 石硤尾邨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目的是讓專業人士及公眾人士就美荷樓的日後去向提供設計構思,設有專業組及公開組,活動於2007年8月31日截止,有關方面於6月30日至7月29日開放美荷樓地下及一樓予公眾參觀,包括示範單位及歷史圖片展覽[3]。是次比賽吸引本地及海外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合共收到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兩份、公開組優勝作品三份及優異作品兩份,比賽作品於香港大會堂低座、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及石硤尾邨展覽廳巡迴展出[4]。美荷樓於2008年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下的7幢建築物之一[5]。

美荷樓開放日

房屋署在2009年7月12日、18日、19日及25日,安排開放日供公眾參觀石硤尾邨美荷樓地下,讓市民瞭解其內部建築設計。是次開放日是美荷樓活化前的告別演出。時間為早上11時至下午5時。大會安排免費穿梭巴士來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並設導賞團,由歷史研究員介紹石硤尾邨和美荷樓的歷史。

美荷樓交通

港鐵深水埗站D2出口
九巴72, 81號
新巴970號

美荷樓周邊環境

美荷樓位於一個高台之上,其腳下是水務署機房。美荷樓北背山,南望海。近年,美荷樓已經空置及上鎖,懷舊的愛好者,拍攝美荷樓主要有幾個角度:
石硤尾配水庫山頂
巴域街休憩處
石硤尾邨22座天台

美荷樓鄰近

白田街石硤尾工廠大廈(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美荷樓圖片集
美荷樓圖片集(8張)
白田山配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