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綱(拼音:gā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最早形體為《説文解字》古文,本義指網上的大繩。因為提起綱繩即可把網眼全部撐開,於是“綱”引申指事物中起決定作用的部分,又引申為法度。古人用綱目來分編書籍,現代生物學仍沿用“綱”和“目”來分別生物的類羣。 [12] 
中文名
拼    音
gā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XMQY(86);XMRY(98) [1] 
倉    頡
VMBK [2] 
鄭    碼
ZID [1] 
筆    順
撇折、撇折、提、豎、橫折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933) [2] 
平水韻
下平七陽 [3] 
筆畫數
7(部首3,部首外4)
統一碼
U+7EB2 [1] 
筆順編號
5512534
四角碼
2712₀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ㄍㄤ
異體字
㭃、䌉、䋄、𣓡、𦂴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現代使用的“綱”,小篆寫作圖2,是一個形聲字。左部“(mì)”作形旁,指繩子;右部“岡”作聲旁,指示讀音。《説文解字》中收錄了一個古文字形(圖1),這是一個會意字,左為木,右為糸,“木”可能指用來固定漁網的木樁。
“綱”是提網的粗繩,有維繫全網的作用,是網上最重要的部分。網上的孔眼叫做目,《韓非子·外儲説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則魚其囊矣。”大意是,善於捕魚的人不可能抓一個個的網眼,只要拉動網綱,整個網就在掌握之中了。緊接着,韓非子又拿綱和目來打比方,“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大意是,治理官吏如同拉住總綱,治理黎民如同一一張開網眼,所以聖人只治理官吏而不必直接治民。綱經常被用來喻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目被用來喻指受綱統領的小環節。成語“綱舉目張”喻指抓住關鍵則帶動環節。
綱以持網,“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故“綱”引申指維持國家秩序的法度或維護倫理道德的社會規範。《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維弛。"“三綱五常”是維護封建社會倫理的道德規範,“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綱”有系聯之義,唐宋時轉運大宗貨物,分批啓運,每批以若干車輛或船隻為一組,編立字號,以便稽查,謂之“綱運”。《新唐書·食貨志三》:“(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因運貨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花石綱、生辰綱。 [12-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提網的粗繩
《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墨子·尚同上》:“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網,若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矣。”
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
outline
《荀子·勸學》:“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漢書·律曆志上》:“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曉其大綱,則眾理可貫。”
綱領;綱要;大綱;超綱
指國家法度
《詩經·大雅·卷阿》:“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
漢·班固《白虎通·號》:“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綱紀;綱常
古代系靶於竿上的繩
《周禮·考工記·梓人》:“上綱與下綱出舌尋,縜寸焉。” 鄭司農雲;‘綱,連侯繩也;縜,籠綱者。’”
《儀禮·鄉射禮》:“乃張侯下綱,不及地武。” 鄭玄注:“綱,持舌繩也。”
主事之人

《西遊記》第十一回:“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

舊時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
《新唐書·食貨志三》:“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蒿工五十。”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四》:“彥欽乃奏野雞族掠奪綱商。”
《水滸傳》第一一〇回:“因朱勉在吳中徵取花石綱,百姓大怨,人人思亂。”
鹽綱;花石綱;生辰綱
古稱舞蹈的行列
南朝宋·鮑照《舞鶴賦》:“離綱別赴,合緒相依。”
生物學中把同一門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徵分為若干羣,每一羣叫一綱。綱之下為目
class
魯迅《墳·人之歷史》:“又集與此相似者,謂之貓科;科進為目,為綱,為門,為界。”
形容詞
符合法度的
《新唐書·韋處厚傳》:“元和後兩河用兵,裨將立功得補東宮王府官,朱紫淆並,授受不綱。”
《明史·太祖紀一》:“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
動詞
約束;系束
tie;bind
《周禮·夏官·馬質》:“綱惡馬。” 鄭玄注:“綱,以縻索維綱狎習之。”
糾正
《韓非子·八經》:“設諫以綱獨為,舉錯以觀奸動。”
《北史·魏高涼王子思傳》:“此而不綱,將隳朝令。”
宋·王安石《太古》:“禮樂不足錮其情,刑政不足綱其惡。”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古郎切(gāng)
綱,維紘繩也。從糸岡聲。
㭃,古文綱。 [6] 

説文解字注

“(綱)網紘也”注:各本作“維紘繩也”,今依《棫樸》正義正。紘者,冠維也,引申之為凡維系之偁。孔穎達雲:“紘者,網之大繩。”《商書》曰:“若罔在綱,有條而不紊。”《詩》曰:“綱紀四方。”箋雲:“以罔罟喻之,張之為綱,理之為紀。”
“從糸,岡聲”注:古郎切,十部。
“㭃,古文綱”注:《古文四聲韻》作〔⿰木糸〕、□二形,□從古文糸也。 [7]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綱
古文:㭃、𣓡
《廣韻》古郎切。《集韻》《韻會》居郎切,並音岡。《説文》:維紘繩也。《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詩·大雅》:綱紀四方。傳:張之為綱。疏:綱者,網之大繩。
又《儀禮·鄉射禮》:乃張侯下綱。註:綱,持舌繩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梓人為侯上綱與下綱,出舌尋,絹寸焉。註:綱,所以繫侯於植者也。
又《禮·緯含文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7EB2;下:U+7DB1) 字形對比(上:U+7EB2;下:U+7DB1)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糹”窄“岡”寬,頂部“糹”高,底部“岡”低。“糹”,第二個㇜(撇折)在橫中線部位。“岡”,“冂”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底部豎鈎段低於左豎;框內撇、點相交於橫中線下側。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清
古郎切/文兩切
k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全清
居郎切
k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居郎切

增韻

平聲





居郎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k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歌秔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居郎切
k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ɔŋ
55
陰平
文讀
ka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25]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9-17]
  • 3.    平水韻 七陽 綱  .搜韻[引用日期2023-08-31]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27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28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70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70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90
  • 9.    綱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8-31]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4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6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675-676
  • 13.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96-19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