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維也納體系

鎖定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中文名
維也納體系
外文名
Vienna system
背    景
拿破崙帝國崩潰後
地    點
歐洲大陸
建立時間
19世紀初
所屬國家
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

維也納體系背景介紹

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3張)
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大陸保守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建立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係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 

維也納體系具體內容

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
拿破崙一世戰敗後,被迫於1814年4月6日宣佈退位,同年5月30日,反法聯盟國家同法國簽訂了《法、奧、俄、英和普和平條約》,即《第一次巴黎和約》。根據和約第32條的規定,參戰各方於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 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會議(即維也納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各戰勝國都想乘機擴張自己的領土和領地,彼此爭奪十分激烈,尤其是在華沙公國薩克森問題上,俄、普和奧、英互不相讓。會議因拿破崙百日政變曾一度中斷,後於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奧、普、葡、法、瑞典七國簽署了《維也納會議最後議定書》,正文 121條和17條附帶條款。主要內容是:
  1. 恢復波旁王朝對法國、西班牙、兩西西里王國的統治,布拉幹薩王朝葡萄牙的統治以及奧蘭治-拿騷王朝對荷蘭的統治。
  2. 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地區成立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任國王。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克拉科夫自由市,由俄、奧、普共管,確認俄國對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的佔有。
  3. 奧地利收復加利西亞蒂羅爾及伊斯特里亞等地,原奧屬尼德蘭劃給荷蘭,而以意大利的倫巴第威尼斯作為補償。
  4. 普魯士佔有波蘭公國的但澤(今格但斯克)和波森,並取得2/5的薩克森王國領土、萊因-威斯特伐利亞以及原屬於瑞典的波美拉尼亞,作為失去波蘭的補償。
  5. 英國佔有地中海馬耳他島及伊奧尼亞羣島,並得到了丹屬赫爾果蘭島,荷屬錫蘭好望角圭亞那,法屬聖盧西亞島多巴哥島塞舌爾羣島毛里求斯島
  6. 繼續保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狀態,在德意志成立由普魯士、奧地利等34個君主國及 4個自由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設立由奧地利任主席的邦聯議會,意大利的托斯卡納摩德納帕爾馬等公國劃歸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宗室的領地,熱那亞薩瓦和尼斯併入撒丁王國
  7. 奧屬尼德蘭併入荷蘭,稱尼德蘭王國。挪威併入瑞典,組成瑞典-挪威聯盟。丹麥取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普魯士勞恩堡
  8. 根據《第一次巴黎和約》及1815年11月20日的《第二次巴黎條約》,法國保持其1790年的國界,並向反法聯盟國家支付戰爭賠款 7億法郎,聯盟國家在法國駐軍3~5年。
  9. 確認會議期間所簽署的17項條約、專約、宣言、規章及其他文件,如《各國關於取締販賣黑奴的宣言》、《關於河流自由航行的規章》、《關於外交人員位次的規則》等,同本議定書具有同等效力和約束力。
  10. 邀請出席維也納會議各國加入本議定書。
此外,1815年11月20日,奧、法、英、普、俄五國在巴黎簽署了《關於承認和保證瑞士永久中立及其領土不受侵犯的宣言》。 [1] 

維也納體系性質

維護維也納體系的組織為神聖同盟。該同盟由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得到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贊同。而在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實際上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目的是為了鎮壓奧地利境內多民族國家的起義,並抑制沙皇俄國西進的躁動,因而1815~1848年的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特涅時代。為了鎮壓法國大革命、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後來英國也參加了同盟,神聖同盟演變為四國同盟,目標是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國也參加了同盟,顯然同盟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而是為了鎮壓歐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維也納體系恢復歐洲的封建統治,並且把拿破崙統治下已經解放的民族重新置於戰勝國的民族壓迫之下,這是一種歷史的逆流、歷史的反動。

維也納體系特點

  1. 建立在英、俄、普、奧四國均勢基礎之上。
  2. 違背歷史潮流,維護封建統治。
  3. 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國家基礎上形成的統治秩序,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
  4. 具有掠奪性和歷史的倒退性。 [2] 
  5. 保持德意分裂

維也納體系瓦解

歷史的逆流是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的。維也納體系自身的內部矛盾也使該體系日益走向瓦解。體系內部存在着哪些矛盾呢?主要是民族矛盾、大國矛盾和階級矛盾。
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2張)
維也納體系的瓦解已成必然。神聖同盟的破裂使體系開始瓦解;19世紀早期的以法國七月革命為代表的革命、獨立和改革標誌着體系名存實亡。歐洲1848年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維也納體系也徹底瓦解。但是落後的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需要一場規模更廣、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革命才能去除,從而去適應新的上層建築,於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應運而生,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障礙。 [1] 

維也納體系主要影響

維也納體系存在於工業革命已經向歐美擴展的蒸汽時代,它的瓦解是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必然結果。隨着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着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出現了,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新的矛盾。於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終於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從而改變了國際關係格局。 [3] 
維也納體系促進了國際法的發展。維也納體系首創了“總決議書” 的體例,要求所有與會國都須簽字,將歐洲各國納入了一個共同的體系中,承擔責任和義務,從而推動了國際法的新發展,為其後的凡爾賽體系和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格式基礎 [3]  。維也納體系中還首次確立了國際外交的規範原則。“三級外交等級”制的確立,第一次以國際公法的形式“劃一了各種外交代表的等級,這在後來的長時間裏一直作為國際法規而成為外交慣例,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效” [4]  ,從而使國際外交活動被納入一個有序的軌道 [3] 
同時,維也納會議還創立了國際河流總原則、劃分邊界的總原則和具體規定。“國際河流”是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在維也納會議中已經有這一概念的表述了,即萊茵河是國際河流 [5]  。從而為解決各國邊界糾紛、劃分國界提供了重要原則和法律依據 [6]  ,對未來世界的外交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3] 
其次,維也納會議召開後,國際關係中出現了“大國外交”的模式。為解決矛盾,維也納會議的進程主要由大國控制,這一方面反映出強權政治的特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首腦外交”的實例,為解決大國矛盾衝突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 [3] 
最後,維也納會議在國際組織的建立形式上還進行創新。按當時標準,國際組織機構由兩類構成:“高級組織體系”和 “低級政治體系”。第一類機構由各國政府及其代表進行外交談判,來討論和決定戰後重要的一切事務,並通過一些國際條約等來約束各方。“低級政治體系”是指具有功能性、可操作性的國際組織,以確保國際法有關規定的有效實施 [7]  。是一戰後的國聯和二戰後的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組織的雛形 [3] 

維也納體系結果

《維也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有關條約、宣言和文件構成了維也納體系。它以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等為指導思想,在拿破崙帝國瓦解後的歐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勢,並暫時維持了歐洲列強間的和平與協調。為了確保維也納體系的完整,防止革命再度發生,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於1815年 9月26日聯合奧、普兩國締結神聖同盟,並邀請各國參加。為防止法國再起,英、俄、奧、普四國於同年11月20日又締結了四國同盟條約,四國將以武力維護維也納會議決議的實施。經過20年代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希臘獨立運動,30年代的法國七月革命、比利時革命、波蘭十一月起義以及1848年歐洲革命的接連衝擊,神聖同盟終於解體。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維也納體系徹底瓦解。 [2] 
參考資料
  • 1.    周才方.拿破崙戰爭與維也納體系的興衰.南京高師學報,1998-05-15
  • 2.    翟志強.論維也納體系的存在時間和終結原因[J].文教資料,2007-04-05
  • 3.    席俊.拿破崙帝國崩潰後的歐洲國際關係——淺析維也納體系[J].科學諮詢(科技·管理),2011-12-05
  • 4.    波將金主編《外交史》第一卷下冊 三聯79.635頁.
  • 5.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 台灣商務1997.266 頁.
  • 6.    《國際條約集(1648——1871)》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 版 327——328頁.
  • 7.    D.S.薩普《現代國際關係》 麥克米蘭公司199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