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濟體制改革

(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鎖定
經濟體制改革(英文: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是指按照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經濟體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徵,至2008年,總體市場化程度達到70%左右,成效顯著。
中文名
經濟體制改革
外文名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前    提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
目前成果
基本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
方    向
改善民生 [6] 

經濟體制改革國內

經濟體制改革走過了波瀾壯闊的風雨歷程,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入攻堅階段,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有了明確的工作思路。堅持創造改革紅利與共享改革紅利相結合,把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為經濟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進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為不同的經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堅持頂層設計與發揮基層首創精神相結合,增強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尊重人民羣眾首創精神,進一步發揮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 [4] 

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

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擴大內需上下功夫。中國正處在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歷史轉折期,而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要求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2] 

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歷程

經濟體制改革蘇聯

經濟體制改革沒有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潮流。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市場經濟是歷史的潮流,經濟上需要確立多種所有制和企業的自主地位。十月革命後所建立的蘇聯經濟體制被實踐證明是落後的東西,並不能激發社會的活力。農業的衰敗、錯失信息革命的良機、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和保障經濟的持續發展等都充分説明了這一體制是需要改革的,蘇共有些領導人也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在改革的過程中,他們仍然堅持相信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優越性,不肯學習國際社會成功和成熟的經驗,仍然用計劃經濟對抗市場經濟,改革很難成功。 [3] 

經濟體制改革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經濟體制經歷了兩次大的轉型:第一次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逐步從新民主主義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第二次發生在1978年之後,逐步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快車道。 [4] 

經濟體制改革改革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應從以下三方面着手:做優做強做大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公有經濟的主體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從所有制結構和財產製度、從強化公有制為主體地位等方面入手,實現改善民生,逐步解決財富和收入兩極分化問題。 [6] 

經濟體制改革成就

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推進,在一些關鍵性、基礎性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改革進一步健全市場機制,破除壟斷,發揮價格機制作用,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發揮政府在各種形式的行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5] 

經濟體制改革總結

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必須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新時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7] 

經濟體制改革兩點論

堅持兩點論,既要根據需要確定改革進程中重點的一方,同時不能偏廢非重點的另一方,改革到了一定階段,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原先非重點的一方可能會轉化為重點的一方。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不但不能削弱政府的作用,一定程度和範圍上還要有所加強。 [7] 

經濟體制改革系統性

經濟體制改革是環環相扣、相互制約的,已往重點突破的改革在局部環節易於進展,但進入到一定深度就可能出現與整體不相協調的地方。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改革不能偏廢於某一個方面,需要協調推進,從而使整個體制的各個方面協同發揮作用。 [7] 

經濟體制改革人民

改革的目的是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擁護不擁護是檢驗改革成敗的標準。以往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針對的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低效率問題,因而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順應當時的民心的。其效率提高的正效應得到了充分釋放,但其收入差距擴大的負效應卻有所顯現。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需要強調共享發展理念,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也意味着新時代的改革更為重視整體推進。 [7] 

經濟體制改革改革任務

2015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1] 
《意見》提出了8個方面39項年度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一是持續簡政放權,加快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資、價格、統一市場等改革,逐步形成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管理新模式。二是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深化電力等重點行業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活力。三是落實財税改革總體方案,推動財税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實行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力爭全面完成營改增,研究推進資源税、個人所得税、環境保護税等改革。四是推進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兑換,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五是加快推進城鎮化、農業農村和科技體制等改革,推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六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健全促進外貿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改革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加快完善互利共贏的國際產能合作體制機制,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加快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沿邊開發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七是深化民生保障相關改革,健全保基本、兜底線的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醫藥衞生、文化以及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等社會事業和民生保障領域改革。八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促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頂層設計並開展相關試點,紮實推進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改革,落實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
《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攻堅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務實高效的改革推進機制,建立落實責任制,強化督促評估,充分發揮試點的先行先試作用,做好改革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實,確保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