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鎖定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前八句主要敍寫張良的事蹟,頌揚其智勇豪俠;後六句嘆息世無黃石公而無人識得真才,以曲筆自抒抱負。全詩結構一氣呵成,剪裁洗煉,夾敍夾議,飽含對張良的欽慕之情,其中又暗寓着詩人的身世感慨,寫得虎虎有勢而又韻味深長。
作品名稱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題    材
懷古詩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作品原文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1]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註釋譯文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詞句註釋

⑴下邳:古縣名,在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北邳州界。圯橋:古橋名,遺址在今睢寧縣北古下邳城東南小沂水上。張子房:即張良,字子房,是輔佐劉邦打天下的重要謀臣,被封為留侯。曾在下邳圯橋遇黃石公,得授《太公兵法》。
⑵虎嘯:喻英雄得志。
⑶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秦滅韓,張良以其先人五世相韓故,立志為韓報仇,乃盡散家財,求刺客。東見滄海君,得一力士,以鐵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⑷黃石公:秦時隱士。相傳張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後十三年,張良從漢高祖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祠之,世稱此圯上老人為黃石公。
⑸徐泗:徐州(今江蘇徐州)與泗州(今江蘇泗洪東南)。 [2]  [3]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白話譯文

張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嘯時,為求刺客而不顧破產敗家。
從滄海公那裏得一名壯士,用金椎狙擊秦始皇在博浪沙。
這次刺秦報仇行動雖未成功,而其名聲卻因此震動天下。
其逃匿追捕時曾經過下邳,怎能説他在智勇雙全上稍差?
今天我懷古來到這圯橋之上,更加欽羨張良的雄姿英發。
圯橋下只有碧澄澄的流水,而不知道那黃石公如今在哪。
我站在橋上嘆張良逝去,徐泗兩州從此便變得蕭條空乏。 [2]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時作者由東魯南下游吳越。楚漢相爭時,被譽為“興漢三傑”之一、能夠“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是李白十分傾慕的大英雄。李白訪尋英雄遺蹟到河南道泗州,經過下邳圯橋時,在傳説張良遇到黃石公的地方久久徘徊,寫下了這篇懷古感慨之辭。 [3]  [4]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作品鑑賞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整體賞析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是一首懷古之作。此詩飽含欽慕之情,頌揚張良的智勇豪俠,其中又暗寓着詩人的身世感慨,寫得虎虎有勢而又韻味深長。
起句“虎嘯”二字,即指張良跟隨漢高祖以後,其叱吒風雲的業績。但詩卻用“未”字一筆撇開,只從張良發跡前寫起。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曾相繼為韓國宰相,秦滅韓後,立志報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皇”(《史記·留侯世家》)。“破產不為家”五字,點出了張良素來就是一個豪俠仗義、不同尋常的人物。後兩句寫其椎擊秦始皇的壯舉。據《史記》記載,張良後來“東見滄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詩人把這一小節熔鑄成十個字:“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敍之後,第五句一折,“報韓雖不成”,惋惜力士椎擊秦始皇時誤中副車。秦皇帝為之寒慄,趕緊“大索天下”,而張良的英雄膽略,遂使“天地皆振動”。七、八兩句“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寫張良“更姓名潛匿下邳”,而把圯橋進履,受黃石公書一段略去不寫,只用一個“智”字暗點,暗度到三句以後的“曾無黃石公”。“豈曰非智勇?”不以陳述句法正敍,而改用反問之筆,使文氣跌宕,不致於平鋪直敍。後人評此詩,説它句句有飛騰之勢,説得未免抽象,其實所謂“飛騰之勢”,就是第五句的“雖”字一折和第八句的“豈”字一宕所構成。
以上八句夾敍夾議,全都針對張良,李白本人還沒有插身其中。九、十兩句“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這才通過長存的圯橋古蹟,把今人、古人結合起來了。詩人“懷古欽英風”,其着眼點還是在現實:“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這兩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對。上句切合圯橋,橋下流水,清澈碧綠,一如張良當時。歲月無常,回黃轉綠,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下句應該説是不見張良了,可是偏偏越過張良,而説不見張良的恩師黃石公。詩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時代未嘗沒有如張良一般具有英風的人,只是沒有像黃石公那樣的人,加以識拔,傳以《太公兵法》,造就“為王者師”的人才罷了。表面上是“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實際上,這裏是以曲筆自抒抱負。《孟子·盡心下》説:“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孟子表面上是喟嘆世無孔子,實質上是隱隱地以孔子的繼承人自負。李白在這裏用筆正和孟子有異曲同工之處:“誰説‘蕭條徐泗空’,繼張良而起,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哉!”詩人在《扶風豪士歌》的結尾説“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這首詩末兩句的註腳。 [5]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名家點評

明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太白志豪,蓋有所慕而作,末句尤見感慨。 [6]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為英雄生色。眼界闊,是太白本色(“蕭條”句下)。 [6]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數語將子房説活了,無數斷案,在“豈曰非智勇”五字,可作《留侯世家》小傳。 [6]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奇傑。似與古人把臂披豁,不徒為歔欷憑弔之辭。 [6] 
明末清初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五:敍事好手(“椎秦”句下)。又云:用留侯語,增易一字,便有生氣(“報韓”二句下)。 [6]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奇崛雄渾。 [6]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敬夫雲:豈獨子房,我並壯荊卿也。古人不作,誰可與語(“天地”句下)! [6]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為子房生色。“智勇”二字,可補世家讚語。 [6]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雄俊事,得太白豪邁之筆傳之,倍覺生色。其豪邁處又抑揚頓挫,“雖不成”、“豈曰非”等字可味。《西清詩話》稱白“逸態凌雲”,應是此種。 [6] 
清代吳烶《唐詩選勝直解》:自寓之意,見於言表。 [6] 
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太白詠古諸作,各有奇思。入手“虎嘯”字,空中發越,不知其勢到何等矣,乃卻以“未”字縮住;下三句又皆實事,無一字裝他門面。及至説破“報韓”,又用“雖”字一勒,真乃逼到無可奈何,然後發泄出“天地皆振動”五個字來,所以其聲大而遠也。不然,而但講虛贊空唱,如“懷古欽英風”之類,使後人為之,尚不值錢,而況在太白乎? [6] 
清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英駿雄邁,句句挾飛騰之勢。 [6]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王翼雲曰:是首絕妙詠史詩,潘稼堂曰:子房之為人從下邳、圯橋分界。以前是一截人,以後又是一截人。此詩亦分兩半篇。從“豈曰非智勇”句止,是上半篇,是賓;從“我來圯橋上”句起,是下半篇,是主。 [6]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2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28-829
  • 3.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482
  • 4.    李秋弟.詩仙遊蹤.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8-24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42-343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11-712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