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絨毛胡枝子

鎖定
絨毛胡枝子(學名:Lespedeza tomentosa (Thunb.) Siebold ex Maxim.)是豆科、胡枝子屬灌木,高達1米。全株密被黃褐色絨毛。莖直立,單一或上部少分枝。托葉線形;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質厚,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鈍或微心形,邊緣稍反捲。總狀花序頂生或於莖上部腋生;花具短梗,密被黃褐色絨毛;花萼密被毛;花冠黃色或黃白色。莢果倒卵形,先端有短尖,表面密被毛。 [1] 
分佈於日本、朝鮮半島、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中國、印度; [7]  在中國,全國各地普遍生長。 [1]  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幹山坡草地及灌叢間。 [1] 
絨毛胡枝子是水土保持植物,可作為山區綠化灌木。 [1]  [6]  可做綠肥, [1]  種子可供榨油。 [4]  根藥用,健脾補虛,有增進食慾及滋補之效。 [1]  在分枝期,枝條細軟,牛、羊採食;開花後,纖維增加,羊仍能採食;可作為羊、牛的優良飼料。 [6] 
中文名
絨毛胡枝子
拉丁學名
Lespedeza tomentosa (Thunb.) Siebold ex Maxim. [2] 
別    名
山豆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胡枝子屬
絨毛胡枝子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Siebold ex Maxim.,1873

絨毛胡枝子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1米。全株密被黃褐色絨毛。莖直立,單一或上部少分枝。托葉線形,長約4毫米;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質厚,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6釐米,寬1.5-3釐米,先端鈍或微心形,邊緣稍反捲,上面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黃褐色絨毛或柔毛,沿脈上尤多;葉柄長2-3釐米。 [1] 
總狀花序頂生或於莖上部腋生;總花梗粗壯,長4-8(-12)釐米;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毫米,有毛;花具短梗,密被黃褐色絨毛;花萼密被毛長約6毫米,5深裂,裂片狹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長漸尖;花冠黃色或黃白色,旗瓣橢圓形,長約1釐米,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翼瓣較短,長圓形;閉鎖花生於莖上部葉腋,簇生成球狀。莢果倒卵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先端有短尖,表面密被毛。 [1]  [3] 

絨毛胡枝子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幹山坡草地及灌叢間。 [1] 
絨毛胡枝子多生長在落葉闊葉林地區的山地、丘陵,呈叢狀分佈。覆蓋度可達40-50%。它常和多種繡線菊(Spiraea sp.)、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Corylus heterophyll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歪頭菜Vicia unijuga)、鵝觀草(Roegneria sp.)等組成灌木草叢羣落。 [6] 

絨毛胡枝子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日本、朝鮮半島、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中國、印度。
中國分佈:全國各地普遍生長, [1]  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寧夏。 [2] 

絨毛胡枝子生長習性

成年植株根系強大,一般入土深可達 2米,根幅50-80釐米,根瘤較多,多分佈在30釐米土層中。 [6] 
在中國河北省,絨毛胡枝子4月下旬返青,7-9月為花果期,11月上旬枯黃。在北京地區引種觀察,4月中旬返青,5-6月分枝。生長很快,日增長達0.8-1.0釐米,葉量大,分枝期莖葉比達1:1。8月下旬開花,9月中旬結實,9月下旬種子成熟,成熟的種子不易脱落。 [6] 

絨毛胡枝子主要價值

  • 生態價值
水土保持植物,可作為山區綠化灌木。 [1]  [6] 
  • 經濟價值
可做綠肥, [1]  種子可供榨油。 [4] 
  • 藥用價值
根藥用,健脾補虛,有增進食慾及滋補之效。 [1] 
  • 飼用價值
絨毛胡枝子在分枝期,枝條細軟,牛、羊採食。開花後,纖維增加,羊仍能採食。據分析,開花以前,粗蛋白質為12.7%,開花時達14.25%。開花期對反芻動物有機物質消化率為52.2%,比達烏里胡枝子(50.82%)高。在開花期測定,其含磷、鈣、鋅、鐵較豐富,含鉀、硒較少。適應性強,易栽培,可作為羊、牛的優良飼料。 [6] 

絨毛胡枝子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