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給教師的建議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教育學著作)

鎖定
《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7年。 [1] 
在該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分條列出了100條建議,這些建議涉及教師具體教學環節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處理學生的家庭作業整個教學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促進學生髮展,還涉及教師如何促進自身發展、提高專業水平等問題,旨在幫助教師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髮展。 [2]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30多年從事學校教育工作實踐和進行教育理論研究的經驗結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和實踐的教育思想體系。 [1] 
作品名稱
給教師的建議
作品別名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作    者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類    別
教育學
首版時間
1977年
字    數
219000

給教師的建議內容簡介

《給教師的建議》分為上、下兩篇,作者在書中採用提建議的形式,對學校教師提出了100條建議,其中前50條建議為上篇,主要論述教師怎樣對學生進行教育;後50條建議為下篇,主要論述教師如何協調各種教育力量,以保證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 [1] 

給教師的建議作品目錄

上篇
下篇
1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51 要使知識“活起來”
2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52 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
3 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53 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
4 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54 怎樣使小學生願意學習
5 “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55 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
6 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56 讓孩子們心裏的詩的琴絃響起來
7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57 帶孩子們做環球“旅行”
8 關於獲取知識
58 “思維課”——到自然界去“旅行”
9 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
59 識字教學應當跟圖畫緊密結合起來
10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
60 必須教會少年閲讀
11 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
61 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12 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
62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13 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
63 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
14 不要把學習之母變成後孃
64 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
15 怎樣檢查練習本
65 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
16 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
66 勞動和智力發展
17 教給學生觀察
67 通過勞動發展學生的個人才能和愛好
18 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
68 一般發展與掌握基本知識
19 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69 教學中的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
20 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
70 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
21 興趣的秘密何在
71 教學方法問題
22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72 少年期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
23 怎樣把思想同自尊感融為一體
73 青年期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
24 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
74 學生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25 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75 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26 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
76 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
27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
77 怎樣教會頭腦遲鈍的學生解應用題
28 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
78 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
29 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79 教育和自我教育
30 談談直觀性問題
80 要保持“水源的清潔”
31 給準備教一年級的教師的建議
81 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一些問題
32 怎樣在學齡前期研究兒童的思維
82 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33 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
83 “思考之室”——我們的閲覽室
34 怎樣發展兒童的思維和智力
84 我們的“家長學校”
35 怎樣培養記憶力
85 農村學校的特殊使命
36 要愛惜和發展青少年的記憶力
86 致未來的教師
37 培養兒童對圖畫的愛好
87 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
38 怎樣訓練兒童流利地書寫
88 教師們的教育觀點的一致
39 教給兒童用左、右手都會工作
89 怎樣聽課和分析課
40 動手和智慧
90 我怎樣寫教育日記
41 智育的真諦
91 我怎樣領導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
42 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92 我的簡單經歷、在職進修和我們辦學的一些成績
43 怎樣才能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
93 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44 給複式教學的學校教師的建議
94 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
45 教師應當寫哪些計劃
95 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
46 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
96 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
47 怎樣培養腦力勞動中的自我紀律
97 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
48 要思考,不要死記!
98 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
49 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
99 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50 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秘在哪裏
100 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 [3] 

給教師的建議創作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育實踐家與教育理論家,在日常工作中,他經常接到同行的信件或面談訪問的邀請,諮詢教育教學的相關實踐問題。為了分享經驗,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蘇霍姆林斯基於1965—1967年年間撰寫了《給教師的建議》。 [4] 

給教師的建議作品思想

教師職業的特點和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人的工作是一種特殊的、富有創造性的職業,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教師是對不斷變化發展的兒童施加影響的,教師的工作具有滯後性;教師在各種影響和教育兒童的力量(如家庭、集體、學校、書籍、街頭夥伴等)中處於“指揮者”的地位;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的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識。 [5]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養,即:教師要願意和樂於在“兒童世界”中生活、要有“研究人”的嗜好、要有人道主義樂觀主義精神,能真誠地熱愛、尊重和信任兒童、要有科學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具有淵博的知識以及高度的語言修養。 [5] 
智育的主要任務及其實施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雙重使命是促進科技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智育體系。這種智育體系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反映時代對人全面發展的要求,培養豐富、全面和文明的公民;二是把德育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整的教育體系中。作者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他認為智育的主要目標就是發展智力,完善的教學就是發展智力的教學,教學是智育的重要手段。知識與智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保證智力發展達到最佳水平,智力發展的最佳水平促進新知識掌握能力的增強。培養和發展智力需要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課堂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保證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必須有讓學生自由支配並學會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引導學生們在自由時間裏發展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等三項愛好;二是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為集體的智力生活做出貢獻。 [6]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的發展依賴於興趣、觀察、閲讀和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要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就必須首先激發學生在這方面的積極性。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源泉是對知識的運用和自己親自參加的有創造性的勞動。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是智能的極重要的源泉。從觀察中不僅可以獲取知識,而且知識也可以在觀察過程中活躍起來。閲讀是整個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是否會很好地閲讀。思維也是作者強調的重點,他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思考的腦力指導者;教師要教會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進行理解;課堂上要給學生理解思維的時間等。蘇霍姆林斯基還很重視個別施教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甚至是教學態度上都應該有所不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也是作者強調的一個方面,他將9種重要的基本技能分為三類:一是讀寫算;二是觀察、思考和語言表達;三是獨立思考、獨自工作以及自學能力。 [6] 
協調各種教育力量,保證學生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把受教育的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而參與雕刻這塊大理石的有6種力量,即家庭、教師、學生集體、學生本人(自我教育)、書籍、街頭夥伴、親屬或熟人。他進一步指出,只有當這些“雕塑家”的行動配合協調,才能使蘇維埃學校裏創造出來的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5]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教師在兒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其對兒童的直接影響,而且要成為各種教育力量的“指揮者”。他認為,教師應該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兒童的教育工作。為了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幫助他們改善家庭教育,蘇霍姆林斯基主張開辦“家長教育學校”,開設家長教育學,以幫助家長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培養兒童的情感和智力;②培養明智的父母之愛;③要從小培養兒童熱愛勞動的品質。 [5] 
蘇霍姆林斯基注重培養集體,他認為,集體是教師的創造,集體的建立是從思想一致開始的,教師應該通過勞動培養學生集體,應該培養學生共同的智力傾向。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能夠促使人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為了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教師必須首先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師生關係,促使學生個人的尊嚴和榮譽感發揮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同時主張把集體教育和個人教育結合起來,他認為,個人與集體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沒有對個人的教育,就談不上集體的教育力量,而對個人的教育離開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議的。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除了要協調上述各種教師力量以外,還應密切注視街頭夥伴、親屬或熟人對學生的影響,善於觀察學生周圍的環境,充分利用各種積極的影響,克服消極影響,以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5] 
做好教育工作計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工作計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工作計劃就不可能有“完全合格的教育工作”。對於教師應該如何制訂教育工作計劃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它是不可能有任何刻板公式和現成方法的。但教師在制訂教育工作計劃時有幾個問題必須注意:首先,在做計劃之前必須明確教育目標。其次,任何一個年級的教師都不能孤立地考慮本年級的工作,而必須考慮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從學前期,直到學生中學畢業、獨立參加生產勞動、完全長大成人並做父親或母親),對今後10—15年期間必須進行的工作制訂出一個總體計劃。最後,在大體弄清教育目標和總體計劃的基礎上,編制具體的、詳細的計劃。 [5] 
(1)教學工作計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首先要制訂為期數年的遠景計劃,它包括:學生應閲讀的文學作品、科普讀物的書目;學生應當欣賞的音樂作品;跟學生談話時使用的繪畫作品;學生應當牢記的基礎知識;各年級要寫的作文題目;“思維課”的題目;教師和學生要製作的直觀教具的大致清單等。其次,要根據遠景計劃的總目標,制訂專題計劃或課時計劃,這種計劃不應是詳細的講稿,而是“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加工的內容”,如檢查家庭作業時要讓學生回答的問題,學習新教材要獨立完成的作業等。 [5] 
(2)教育工作計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與制訂教學計劃不同,在制訂教育工作計劃時,首先要制訂一般性計劃。其內容包括:草擬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和畢業後應讀完的書籍的書單;使學生“懂得什麼是勞動、榮譽、尊嚴、友誼和對人的關懷”,以及應該為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做些什麼。其次,要制訂出教育工作的更具體的計劃。
此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教師要經常寫教育日記,他認為教育日記是教師“進行思考和創造的源泉”。它有助於教師觀察學生的行為和思維活動的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寫日記還有助於教師集中思考教育工作中的問題,積累教育資料,提高教育修養,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體系和工作作風。 [5] 

給教師的建議作品影響

《給教師的建議》既反映了蘇聯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徵,也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理論。它是一本“教師手冊”,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具有指導意義。該書的出版在前蘇聯引起了一次大的教育改革和討論的熱潮,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 [5]  [6] 

給教師的建議作品評價

烏克蘭教科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卡婭:《給教師的建議》是教師向正在成長的一代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部教材。 [6] 

給教師的建議出版信息

該書寫於1965—1967年,開始以連載形式發表,20世紀70年代收入《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第二卷)。該書的中文版由杜殿坤翻譯,1981年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5]  [1] 

給教師的建議作者簡介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與教育理論家,“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教育思想泰斗”。1918年11月28日,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克列明楚格市帕夫雷什鎮附近的奧良爾尼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入讀家鄉的七年制學校;1933年進入克列明楚格師範學校師資培訓班,之回到母校從事小學教師工作;1939年取得中學教師證書,先後任中學教師,兼任學校教導主任,中學校長,區教育局長等;1947年被任命為烏克蘭農村地區帕夫雷什中學校長;1950年,在職攻讀研究生,並獲副博士學位;1959年獲得“功勳教師”的稱號,並於1968年入選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70年9月2日去世。 [4] 
參考資料
  • 1.    柳斌主編;葉瀾卷主編. 中國教師新百科 中學教育卷[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2.08.第105-106頁
  • 2.    王凌皓主編.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著導讀[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4.07.第87-88頁
  • 3.    (蘇)В.А.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 給教師的建議 2版 修訂版[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4.06.目錄頁
  • 4.    王凌皓,侯素芳,陳堅主編. 外國教育名著導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6.10.第429-431頁
  • 5.    《青少年課外讀物》編寫組編. 青少年課外讀物叢書 青少年知識寶庫 第11冊[M].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4.01.第2709-2713頁
  • 6.    金歌等編. 中外名著博覽 人文社科[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5.03.第284-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