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絕句

(清代吳嘉紀詩作)

鎖定
《絕句》是清代詩人吳嘉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首二句描寫灶户居室之陋和夏日煎鹽之苦,末二句寫與煎鹽之苦相比,在炎日下偷閒就可以看作是乘涼了,通過對比,深切地表現了灶户之苦。全詩真切易懂,樸素自然。
作品名稱
絕句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作    者
吳嘉紀
出    處
《陋軒詩集》

絕句作品原文

絕句
白頭灶户低草房1,六月煎鹽烈火旁2
走出門前炎日裏,偷閒一刻是乘涼3 [1] 

絕句註釋譯文

絕句詞句註釋

  1. 灶户:舊時稱熬鹽為業的人家為灶户。
  2. 煎鹽:煮鹽,熬鹽。
  3. 偷閒:擠出空閒的時間。 [2] 

絕句白話譯文

頭髮蒼白的灶户在低矮的草房中,酷熱的六月站在熊熊烈火旁熬鹽。
跑到門前站在烈日下,便是難得的乘涼時刻。 [2] 

絕句創作背景

作者吳嘉紀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生在他的家鄉泰州東淘,過着極端貧苦的生活。他的大半生足跡不出州里,一直默默無聞。東淘是兩淮的重要鹽場之一,居民大多是窮灶户,吳嘉紀長期生活在他們中間,對他們的貧苦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寫下了不少描寫下層人民痛苦生活的詩,此詩便是其一。 [3] 

絕句作品鑑賞

絕句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以煮鹽為生的窮灶户的詩。如果不是詩人感同身受,是決計寫不出來的。
首句“白頭灶户低草房”,描寫勞苦一生的已經白髮蒼蒼的灶户居室之陋;第二句“六月煎鹽烈火旁”,描寫夏日煎鹽之苦,概括了灶户們的無限辛酸,也包括了詩人的無限辛酸。《如皋縣誌》對灶民的生活有所記載,可以參看。他們的居處是“縛草堤坎,數尺容膝,寒風砭骨,烈日鑠膚”;他們夏天煎鹽的情況是“暑日流金,海水百沸,煎煮燒灼,垢面變形”。這些記載,可為此詩首兩句作注。據吳嘉紀詩最早的刻本(康熙初周亮工所刻賴古堂本),白頭句作“場東卑狹海氓房,六月煎鹽如在湯”,可以參看。白頭句造語更為平易樸實,近乎白描,似勝於原來的場東句。以平易之語,寫驚心之情,更能表現吳嘉紀詩的特點。
讀完首兩句,已可想見灶民之苦。但詩人並不滿足於此,即不滿足於一般的藝術效果,而要求充分的能夠震撼人心的效果。三、四兩句出人意外:和煎鹽之苦相比,在炎日下偷閒就可以看作是乘涼了。人們不一定有煎鹽的經驗,但在烈日下流汗的經驗是有的。兩相比照,就可以更深地體會到灶户之苦,詩人所要求的藝術效果也就達到了。
吳嘉紀寫過不少反映灶户和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詩。但一首絕句,只能選取最有特徵的斷面,寫出詩人最深的感受。這首詩只集中在夏日煎鹽一點,加以獨特的處理,如三、四兩句是一般詩人想不到寫不出的。這是這首詩的成功處,也是詩人的高明處。 [3] 

絕句名家點評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礪鋒:此詩採用白描手法描繪了鹽民勞動的無比艱辛寧受六月炎日的曝曬,也強於身在烈火邊的炙烤,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淺顯易懂,但能夠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莫礪鋒教你讀古詩 初級版》) [2]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鄔國平:詩以樸素、淺顯的語言,客觀、冷靜的筆調,寫出煮鹽的酷熱場面。不作誇張,也未下半句判斷,甚至聽不見詩中人物的一聲嘆息,而其同情和指控卻完全融化在敍實之中。(《中華傳統文化觀止叢書 清詩觀止》) [4] 

絕句作者簡介

吳嘉紀( 1618~1684),清初詩人。字賓賢,號野人。泰州(今屬江蘇)人。初習舉子業,後絕意仕進;酷愛寫詩,較多描寫下層人民的痛苦生活,感情真率,擅長白描,風格蒼峻。其詩名至晚年得周亮工、王士禎譽揚,始為世知。著作有《陋軒詩集》。 [4] 
參考資料
  • 1.    代漢林.律詩絕句精品鑑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59頁
  • 2.    莫礪鋒,莫礪鋒教你讀古詩 初級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06,第262頁
  • 3.    田寶琴等編,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詩歌卷,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第1467頁
  • 4.    《清詩觀止》編委會編,中華傳統文化觀止叢書 清詩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