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結客少年場行

(李白詩作)

鎖定
《結客少年場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塑造了一個劍術高超、縱橫江湖的少年俠士形象,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鬱悶不平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顯示了作者的豪俠氣質。全詩情感憤恨激越,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揚厲雄健。
作品名稱
結客少年場行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題    材
遊俠詩

結客少年場行作品原文

結客少年場行
紫燕黃金瞳,啾啾搖綠騣
平明相馳逐,結客洛門東
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託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
燕丹事不立,虛沒秦帝宮。
舞陽死灰人,安可與成功? [1] 

結客少年場行註釋譯文

結客少年場行詞句註釋

⑴結客少年場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十六列於《雜曲歌辭》。
⑵紫燕:駿馬名。黃金瞳:金黃色的眸子。
⑶綠騣(zōng):黑色的鬃毛。騣,同“鬃”。
⑷洛門東:指洛陽東門外。
⑸凌轢(lì):壓倒,超過。白猿公:典出《吳越春秋》五:越有處女善劍,聘于越王,道逢一翁,稱猿公,與比試,翁化白猿而去。
⑹吳鴻:指吳鈎。《吳越春秋》二:吳作鈎者甚眾,人有貪重賞,殺其二子,以血釁金,成二鈎。吳王疑之,因呼二子名:“吳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二鈎飛起尋父,遂賞百金,王服之不離身。
劇孟西漢時豪俠,洛陽人,為大俠,喜拯人急難,為周亞夫所賞識。母喪,遠近來者車有千輛;及死,餘財不足十金。見《史記·遊俠列傳》。
⑻新豐:地名,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古產美酒。
⑼易水寒:燕太子丹使荊軻謀刺秦王,以秦武陽為副。易水送行,荊軻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及見秦王,武陽驚駭失態,面如死灰。荊軻獻圖,圖窮匕首見,因刺秦王,不中,被殺。見《戰國策·燕策》。
⑽日貫虹:《戰國策·魏策》,聶政刺韓傀,白虹貫日。
⑾燕丹:即燕太子丹。
⑿舞陽:指戰國末期與荊軻一道去刺殺秦王嬴政的秦舞陽。他進入秦宮,嚇得臉色蒼白,使得荊軻不得不更加小心應付。 [2] 

結客少年場行白話譯文

駿馬紫燕目如黃金,揣着綠鬃,發出啾啾的嘶鳴。
俠士們天剛亮時便竟相馳逐,在洛陽東門相聚會。
少年俠士一個個精通劍術,其劍術可與傳説中的白猿公相頡頏。
他們珠袍錦帶,腰間插着吳鴻一樣的匕首。
使這些勇當萬夫的俠少們更憑添了不少英姿雄風。
他們與劇孟這樣的英雄結交,在新豐的酒樓中痛飲酣醉。
一杯酒下肚,就敢於在都市中殺人逞雄。
對於在易水高歌、徒令白虹貫日的大俠荊軻,他們也羞於效仿。
因為他並沒有完成燕太子丹刺秦王的使命,便白白地命喪秦宮了。
荊軻選秦武陽這樣一見秦王便嚇得面如死灰的武士作為助手,怎可能與他共成大事? [3] 

結客少年場行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是一首詠遊俠的詩,擬樂府舊題而作。《樂府解題》曰:“《結客少年場行》,言輕身重義,慷慨以立功名也。”李白少任俠,對古代俠士越女、專諸、荊軻、劇孟等的高超劍術與俠氣英姿十分嚮往,在詩中屢加讚頌。 [4-5] 

結客少年場行作品鑑賞

結客少年場行整體賞析

李白一直有“安社稷,濟蒼生”的壯志雄心,但總不能如願,於是在無奈中不期然發出不平之鳴。這首詩就是此種情況下的心聲。
此詩塑造了一個劍術超過白猿公,縱橫江湖的少年俠士形象。他劍術高強,卻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機會,於是發出了憤恨激越的鬱悶不平之鳴。
開首六句寫少年所騎駿馬的神駿與裝飾之豪華。“平明”寫少年在白天騎馬相互驅馳,在洛門東結交朋友;接着,“少年”兩句寫其劍術超過傳説中的白猿公,突出其劍術之高超。接下來“珠袍”八句寫其縱橫江湖之勇猛形象。特別是“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兩句,寫盡了少年的豪俠形象。最後六句借荊軻刺秦事抒發內心的情感。與一般的詠歎荊軻刺秦的詩不一樣的是,全詩沒有出現荊軻的名字,但“缺場”的荊軻事實上是詩中的主角——詩人自己。詩人批評謀劃行刺秦始皇失敗的燕太子丹,是因為他沒有給荊軻創造一個良好的施展身手的條件,反倒找來一個進入秦宮就面如死灰的秦舞陽,幫了倒忙,給劍客造成幹正事的掣肘。這種批評正好表現出詩人渴盼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雖然有鬱悶與不平,但依舊是那種揚厲雄健的風格,很好地表現了詩人的豪俠氣質。 [2] 

結客少年場行名家點評

元代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樂府遺聲》遊俠二十一曲中有《結客少年場》,注云:取曹植詩‘結客少年場,報怨洛北邙’為題,始自鮑照。李周翰曰:言少年時結任俠之客,為遊樂之場,終而無成,故有斯作。今太白之詩全祖此意。” [6] 

結客少年場行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6
  • 2.    郭寶玉 等.唐詩寶鑑·壯志凌雲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49-50
  • 3.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1-143
  • 4.    葛景春.李白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49
  • 5.    何花.李白詩對《史記》的接受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5.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91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