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藤廬

鎖定
紫藤廬,在台灣,最具有傳統的茶座當數台灣第一座稱為典範的茶藝館--紫藤廬。紫藤廬坐落的建築物已有80多年曆史,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纏而得名。由於2層高的日式古老樓房被綠蔭掩蔽得太徹底,以至於走到茶館的大閘外也辨不清茶館在哪兒。佔地約120坪(約396平方米)。 [1] 
中文名
紫藤廬
地    點
台灣
類    型
典範的茶藝館

紫藤廬由來歷史

紫藤廬 紫藤廬
在台灣,最具有傳統的茶座當數台灣第一座稱為典範的茶藝館--紫藤廬。紫藤廬坐落的建築物已有80多年曆史,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纏而得名。由於2層高的日式古老樓房被綠蔭掩蔽得太徹底,以至於走到茶館的大閘外也辨不清茶館在哪兒。顯然,位處交通繁忙的新生南路的紫藤廬沒有被城市煩囂侵擾絲毫,於是安心地踏小石路步入綠蔭更盛的靜謐庭園。
早在1945年台灣光復之前,此處是日本殖民當局的高級官舍。國民黨當局光復台灣之後,這幢官舍成為當局的公有產業。1950年,這幢日式木造平房,成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全家居住的公家宿舍。 [1] 
那時的紫藤廬還不叫紫藤廬,周德偉把自己的住所命為“尊德性齋”,這是他作為自由主義者尊傳統的一面。1950年代的自由主義沙龍,到了1960和1970年代時,台灣民主運動出現,它又變為島上黨外運動的聚會場所,像今天台島的政治人物陳文茜等,當年就經常出入此地。待至1981年,周德偉已定居美國若干年,由其子周渝將此宅闢為茶館,並命之為“紫藤廬”,而後它便脱離政治向文化場所轉化,逐漸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品茶論道的地方。 [2] 
1961年,因遭逢颱風肆虐,紫藤廬原址屋舍災損嚴重,屋主周德偉曾經自費重新整建,把部分房舍改造成兩層樓西式建築。改建之後與原貌略有改易,然而,基本格局未作更動。信步走進紫藤廬的庭院,不太熟悉日式房舍格局的朋友,還是不易察覺經過改建之後的紫藤廬,和純粹的日式平房有什麼顯著的不同。只能從是否席地而坐,來界定是純日式或中式、西式。
紫藤廬進門的左手邊,有一處小型庭園,從魚池、花草和園藝設計觀察,依舊保有日式庭院雅緻與細膩的神貌,但是,從庭院的氛圍之中,又可感受到中國道家隨性渾然的氣勢。遊客進入紫藤廬品茗喝茶,可以選擇坐在原始風味的日式房間,不習慣盤腿而坐的朋友,也可以選擇西方和中式的房間,大家各取所需,隨意入座。 [1] 

紫藤廬內部環境

走進茶館大廳,這裏的景緻頗為幽雅,特別是靠窗的位置,晌晴天,園中的老紫藤把過猛的陽光濾過,餘下散碎的柔光透過落地大玻璃灑滿全身,照得人暖洋洋的;再看園中一片綠意盎然,流動的水和鮮活的錦鯉讓人陶醉。

紫藤廬廂房

日式廂房中,蛋黃色的燈光透過垂吊的兩盞紙燈徐徐散下,隔了一層紙燈罩,光變得輕輕柔柔,坐在榻榻米上,人也格外的祥和。呷一口用烏來泉水泡之、味道微甘的冬茶,感覺踏實又自在。
如果你是初次下座,也許會被桌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泡茶工具弄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服務員會不慌不忙地把一切擺弄妥當,笑説:“茶具不需要太多太複雜,太多反會被牽絆;泡茶過程亦不須太繁複,只要有次序地把茶具準備妥當,煮水泡茶,心很安寧,自會享受到茶的真諦”。

紫藤廬歷史傳承

紫藤廬老主人周德偉

紫藤廬充滿生命與美感,也充滿弔詭與探索。前任屋主周德偉教授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企圖為台灣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與制度,當時聚集許多知識界的重要學者如殷海光張佛泉徐道鄰夏道平等在這裏開展紫藤廬特殊的公共性。紫藤廬本身是由舊棟的日式平房,與一九六一年因為颱風損壞的緣故,而將主屋外半部改建為二樓的洋房格式所構成。雖然是不同的建築風格集成,但在器物、藝術品與傢俱的精心配置和歷史色澤調和之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甚至衍生出另一種特殊的美感氣氛。

紫藤廬新主人周渝

親自為客人沏茶的周渝先生 親自為客人沏茶的周渝先生
1975年,周德偉退休赴美,紫藤廬老家由周德偉的幼子周渝接管。這段期間,紫藤廬一度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黨外人士聚會場所,走了亂罵當局的老主人周德偉,周家幼子周渝接手後,這裏照樣是國民黨特務經常前往“關切”的“老地方”。周渝父親周德偉的年代,紫藤廬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等周渝把老家接手之後,更擴而大之,把紫藤廬變成台北遠近知名的一處開放空間,他無條件支持處於起步階段的藝術工作者,提供他們有一個展現成果的平台,紫藤廬的自由主義特質,也因而使它散發着一種波希米亞式的浪漫氣息。 [1] 
紫藤廬於一九七六年後由周渝先生陸續發起藝文活動,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團“耕莘實驗劇團”在這裏醖釀創辦,成為開啓台灣小劇場運動的先河。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前後,這裏成為政治異議者、前衞文化及藝術工作者的聚會場所。一九八一年,周渝先生將其改成茶藝館,開台北品茶藝術風氣之先,因屋前的老紫藤緣着屋檐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紫藤廬在“茶道”上有其特出成就,並且創新地繼承文人美學與修道哲理。此外,它是社運積極份子及批判性學者的聚會場所,也有許多文化團體在此不定期舉辦座談與展演。此特殊的組合造就了紫藤廬獨特的人文歷史精神與文化魅力。

紫藤廬孕育出色藝術家

在紫藤廬,孕育出無數的出色藝術家。像是林麗珍,就在這裏排練第一支舞《不要忘記你的雨傘》;陳建華帶領的青韻合唱團定期在這裏練唱。海內外知名的作家尉天驄白先勇、施叔青、李昂、辛意雲,奚淞、王津平等人,都是紫藤廬的常客。周渝始終堅持,紫藤廬是一個充滿包容精神的平台,它有三個重要的支柱:一是自由主義的精神,以社會活動,文化發展為根本;二是左派精神,洋溢人文關懷,及對弱勢貧窮者的關懷;第三隻腳,則是中國傳統文化
1981年,紫藤廬改成茶館形式,成為台灣第一個具有藝文沙龍特色的人文茶館。紫藤廬不但成為二十餘年來,台灣批判精神的象徵,更匯聚了各種藝文活動,也為茶文化和思想論壇,提供了最佳的舞台。紫藤廬的場地不大,裝潢設備更談不上豪華新潮,但是,在周德偉、周渝兩父子傳承的文人精神烘托之下,它在台北文化場域上發揮的作用,卻是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1] 

紫藤廬台北首座市古蹟

一九九七年,財政部基隆關税局欲收回紫藤廬的房舍,引起市民陳情,各方人士發起古蹟搶救運動要求保存紫藤廬。同年,被指定為台北市第一座市定古蹟。二○○三年元月,台北市文化局經公開招標評審作業,正式委託交由紫藤文化協會經營管理紫藤廬,開啓了“市定古蹟紫藤廬”新時代意義,發揚其“公共道場”特色。

紫藤廬評價

龍應台曾説過,台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台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在文化人心中,紫藤廬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