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頸綠啄木鳥

鎖定
紅頸綠啄木鳥(學名:Picus rabieri)體長30釐米,體羽主要是綠色的啄木鳥。頭頂、枕、領及髭鬚紋均紅。雌鳥頭頂暗綠色。與雌花腹啄木鳥區別在腰色暗淡,下體無特徵。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蓋。嘴峯稍彎;鼻脊距離嘴峯較近,而距離嘴基縫合線較遠。腳具4趾,外前趾較外後趾長。尾為翼長的2/3稍短,強凸尾,最外側尾羽較尾下覆羽為短。棲息於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也出現於次生林和林緣地帶,很少到原始針葉林中。以螞蟻、小蠹蟲、天牛幼蟲、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主要分佈於老撾、越南和中國雲南東南部。
中文名
紅頸綠啄木鳥
拉丁學名
Picus rabieri
別    名
紅玉頸綠啄木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鴷形目
啄木鳥科
亞    科
啄木鳥亞科
綠啄木鳥屬
紅頸綠啄木鳥
分佈區域
老撾、越南和中國雲南東南部
命名者及年代
Oustalet, 1898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6] 
外文名
Red-collared Woodpecker

紅頸綠啄木鳥鑑別特徵

紅頸綠啄木鳥
紅頸綠啄木鳥(8張)
額暗灰而沾綠色,眼先淡紅綜色,頭側餘部淡綠色,頭頂至後頸深紅色。自後頸沿左右兩側向下至胸部中央,有一深紅白色的領狀圈。上體包括肩羽和兩翼的小覆羽均輝濃綠色。下體基本為綠色 [1] 

紅頸綠啄木鳥形態特徵

紅頸綠啄木鳥
紅頸綠啄木鳥(5張)
雄性成鳥暗灰而沾綠色。眼先淡紅棕色,頭側餘部淡綠色。頭頂以至後頸大概深紅色,各羽基部主要為暗灰色,近紅色羽端處復綴以黑色細點;這些暗灰和黑色部分往往顯露在表面。自後頸沿左右兩側向下至胸部中央,有一深紅色的領狀圈,不過在胸部紅色較淡而沾有褐色,且圈紋在此也較寬闊。自嘴基至紅色的頸圈處有一顴紋,微呈污灰色,而其後部亦散綴以深紅色。上體包括肩羽及兩翼的小覆羽大概輝濃綠色,背羽基部的暗灰色往往露出。翼上的中和大覆羽與背羽同,但沾黃銅色光澤。小翼羽和初級覆羽均黑褐色,羽緣稍淡,並沾綠色;小翼羽的外羽片更具一些小形的白色橫斑。翼緣白色,微綴以褐色細點。飛羽大都黑褐,初級飛羽的內外羽片均雜以白斑。次級飛羽的內羽片亦然;位於外側的次級飛羽在外羽片上也微有淡色斑。所有次級飛羽的外緣均轉為黃銅綠色,與外側覆羽一樣。尾羽黑褐色,羽幹粗硬;中央一對的內羽片微具淡色的短橫斑;表面各對的羽基外緣並狹綴以黃褐色。
綠白色,喉上略有些白縱紋。胸以上為綠色,向後漸淡,在腹部微雜以白色和較濃綠色的細斑。兩脅亦綠色,羽軸綴以白色和灰色,羽緣淡綠而沾黃色。尾下覆羽綠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而滿布以黑褐色粗斑。
黑色,下嘴基部黃綠色;跗蹠和趾灰綠色 [1] 

紅頸綠啄木鳥生活習性

紅頸綠啄木鳥
紅頸綠啄木鳥(5張)
紅頸綠啄木鳥為留鳥,主要棲息於低山常綠闊葉林和林緣地帶,也出現於竹林和次生林。常單獨活動。多在樹上和地上活動和覓食。主要以天牛成蟲和幼蟲、鞘翅目昆蟲、叩頭蟲、螞蟻、小蠹蟲、吉丁蟲、蚜蟲、松毛蟲和蟲卵等各種昆蟲為食。也吃蜘蛛、蠕蟲等其它小形無脊椎動物。秋冬季也吃部分橡實、松子、稠李等植物果實和種子 [2] 

紅頸綠啄木鳥分佈範圍

在我國僅見於雲南東南部河口。國外也只在越南和老撾有分佈 [1] 

紅頸綠啄木鳥經濟意義

此鳥羽色豔麗,可供觀賞。此種鳥數量非常稀少,屬瀕危動物,應加以保護 [3] 

紅頸綠啄木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6]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295項)。 [5]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