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花三江瘤果茶

鎖定
紅花三江瘤果茶(學名:Camellia pyxidiacea var. rubituberculata (H. T. Chang) T. L. Ming)是山茶科、山茶屬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先端急鋭尖,基部闊楔形,上面幹後淺綠色,略有光澤,下面無毛,有黑腺點。花單生於葉腋或枝頂,紅色,苞被片10-11片,外被灰色柔毛,最內數片闊卵形;花瓣7-8片,紅色,倒卵形,先端圓,基部稍連生。蒴果球形,果皮有橫向皺紋,3-4爿裂開,每室有種子1-6個,種子被長茸毛。 [1] 
中國貴州特有種,分佈於黔西南州晴隆和興仁兩縣交接地的喀斯特山區,晴隆縣慄樹鄉上捧碧鄉、興仁縣的田灣鄉新寨村均有分佈。生長於石灰岩山闊葉林中,土壤為黑色石灰土。 [2] 
紅花三江瘤果茶由於其形態特徵和生境比較特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經濟潛力,花期長,花大,樹形優美,是珍貴的園林植物;其木材堅硬、細緻,是農具、細木工的優良用材;同時也可以作為石漠化地區的造林樹種。 [2] 
中文名
紅花三江瘤果茶
拉丁學名
Camellia pyxidiacea var. rubituberculata (H. T. Chang) T. L. Ming
別    名
厚殼紅瘤果茶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山茶科
山茶屬
三江瘤果茶
亞    種
紅花三江瘤果茶
命名者及年代
(H. T. Chang) T. L. Ming,1993

紅花三江瘤果茶形態特徵

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長7-9釐米,寬2.5-3釐米,先端急鋭尖,基部闊楔形,上面幹後淺綠色,略有光澤,下面無毛,有黑腺點,側脈6-7對,邊緣有疏鋸齒;葉柄長7-11毫米。 [1] 
花單生於葉腋或枝頂,紅色,無柄,苞被片10-11片,外被灰色柔毛,最內數片闊卵形,長11-14毫米,寬14-16毫米,先端鈍;花瓣7-8片,紅色,倒卵形,長2-2.8釐米,先端圓,基部稍連生;雄蕊長約2釐米,基部稍連生;子房被毛,3室,花柱3條,離生,長2-2.5釐米,被毛。蒴果球形,寬4釐米或更大,果皮有橫向皺紋,厚1-1.3釐米,3-4爿裂開,每室有種子1-6個,種子被長茸毛。花期9-10月。 [1] 
紅花三江瘤果茶

紅花三江瘤果茶生長環境

  • 地形地貌
分佈地屬於喀斯特與沙頁岩鑲嵌的丘陵地貌,但是,生長的地點均為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70%-90%,從山腳至山中上部都可見生長,相對高差100-200米。 [2] 
  • 植被狀況
在上捧碧,紅花三江瘤果茶生長於石灰岩山闊葉林中,上層為殼鬥科植物佔優勢,主要有星毛石櫟Lithocarpus petelotii)、貴州青岡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大葉櫟Quercus griffithi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黃樟Cinnamomum porrectum)、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等,灌木層植物有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ifoli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長葉凍綠Rhamnus crenata)、齒葉鐵仔Myrsine semiserrata)等植物;紅花三江瘤果茶位於第二林層,為第二林層的優勢種。 [2] 
在新寨村,主要伴生植物有35種,喬木層高度10-15米,胸徑5-25釐米,覆蓋度70-90%,主要種類有梭羅樹Reevesia pubescens)、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煙斗石櫟(Lithocarpus corneus)、皂莢Gleditsia sinensis)、白櫟Quercus fabri)、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雲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川黔潤楠Machilus chuanchienensis)、毛黑殼楠Lindera megaphylla f. touyu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雲貴厚殼樹Ehretia dunniana)、圓葉烏桕Sapium rotundifolium)、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大花枇杷Eriobotrya cavaleriei)、化香樹Platycarya strobilacea)、燈台樹Cornus controversa)等;灌木層高度1-4米,覆蓋度60-80%,有尖瓣瑞香Daphne acutiloba)、矩圓葉柃Eurya oblonga)、異葉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總狀桂花(Osmanthus racemosus)、齒葉鐵仔、小葉女貞(Ligustrum quihoui)、女貞Ligustrum lucidum),主要藤本植物有大葉酸藤子Embelia subcoriacea)、槓柳Periploca sepium)、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等。草本層植物種類很少。 [2] 
  • 土壤條件
生長地的土壤為黑色石灰土,因為石灰岩發育的緣故,土層厚度差異大,土被分散不連續,乾旱季節水分缺乏,但是有機質含量高。 [2] 
  • 氣候條件
分佈區域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雨量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年平均氣温13.9-15.2℃,≥10℃積温在4098.0-4531.2℃之間,1月平均温度為4.4-6.1℃之間,極端最低氣温為-6.2℃,7月平均温度為21.7℃,極端最高氣温為34.6℃,年日照時數為1513.2小時,無霜期281-290天,霜日9.7-11.3天。年均降水量在1323.7-1577.2毫米,4-9月降水1065.1-1249.7毫米,佔全年降水的80.0%。 [2] 

紅花三江瘤果茶分佈範圍

中國貴州特有種,分佈於黔西南州晴隆和興仁兩縣交接地的喀斯特山區,晴隆縣慄樹鄉上捧碧鄉、興仁縣的田灣鄉新寨村均有分佈。 [2] 

紅花三江瘤果茶繁殖方法

  • 採種
紅花三江瘤果茶果實多數於每年9-10月成熟,果實採回後攤放在通風乾燥的室內,經15天左右種子自然脱離果殼,種子脱落後收集種子。 [4] 
  • 種子處理及貯藏
剛脱粒的紅花三江瘤果茶種子含水量較高,自然乾燥時必須置於通透性好的筐子中,否則容易發黴變壞。紅花三江瘤果茶種子屬於大粒種子,容易失水,影響發芽率,同時種子裏面有象甲蟲,不宜幹藏,應採用濕藏或低温冷藏。將種子和細河沙按1:2的比例混合或分層貯藏,堆放在室內水泥地面上,灑透水,用塑料薄膜覆蓋,注意保持種子濕潤;秋、冬季氣温高的環境,宜在4℃左右環境進行低温貯藏;脱粒後的種子在室內堆放厚度4釐米左右,並每天翻動兩次使其慢慢陰乾,不能爆曬,淨種後即可播種。 [4] 
  • 育苗地選擇
育苗地點選在交通方便、有水源、有電力、地勢較平、背風向陽、便於管理的地方,最好是有大棚設施的用地,要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培育大苗要選擇土層厚60釐米以上略帶黏性的壤土為好,便於移栽大苗時帶土球。 [4] 
  • 整地做牀
紅花三江瘤果茶的苗期有猝倒病,同時易受地下害蟲的危害,土壤消毒、除蟲工作是關鍵環節之一。冬季深翻30釐米,耙細,過30天以上第二次深翻。作牀前除去雜草、硬土塊等,用毒死蜱·噻嗪7.5千克/公頃,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3千克/公頃,混勻後撒於地中。採用高牀育苗,作牀時高35釐米左右,寬1.2米左右,步道寬40釐米。 [4] 
  • 播種
播種時間應靈活掌握,一般採用隨採隨播和3月上旬播種,穴播、條播、撒播都行,播種量以培育目標來定,播種密度324粒/平方米左右。採用穴播,以5釐米的穴距為最下限,穴深度3-4釐米,播後即用土覆蓋,將步道中的土淺挖一層,約10釐米,將土打碎,清理步道中的細土覆蓋牀面,之後用稻草蓋5釐米厚以上,保證澆水後厚度不低於3釐米;或採用鋸木屑等覆蓋,最後在苗牀上方搭建弧形遮陰棚。 [4] 
  • 苗期管理
紅花三江瘤果茶不經貯藏播種,即隨採隨播,經123天后出苗,子葉出土,持續50天出完。其間視苗木出土情況陸續揭去稻草,預防猝倒病和蟲害。當紅花三江瘤果茶苗大半數達4釐米時,苗牀上的覆蓋物要陸續分次揭除乾淨。播種後經常關注覆蓋稻草的濕度,一般每隔6-10天澆1次透水,出苗後根據天氣變化情況補水。苗出齊後並多數封頂每6-7 天噴施1次肥料,康樸“獅馬綠”或0.3%尿素溶液等,8月後停止施尿素,其間可施1次0.1%磷酸二氫鉀。苗期及時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當出現土壤板結時立即組織人力進行鬆土透氣。有時澆水也會造成土壤板結,要用自制的合適的工具進行。 [4] 

紅花三江瘤果茶主要價值

紅花三江瘤果茶由於其形態特徵和生境比較特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經濟潛力,花期長,花大,樹形優美,是珍貴的園林植物;其木材堅硬、細緻,是農具、細木工的優良用材;同時也可以作為石漠化地區的造林樹種。 [2] 

紅花三江瘤果茶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