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米爾隆

鎖定
暴雪娛樂公司出品的網絡遊戲《魔獸世界》中,彌米倫之戰是奧杜爾之中錯綜複雜的戰鬥之一。作為一個玩家,你不會和他面對面戰鬥,你會和他發明的四個載具戰鬥:巨獸二型,是他的烈焰巨獸個人版;VX-001是一個機器單位;空中指揮單位,是一個飛行器;還有最終的V-07-TR-0N,是前三個的組成體。 [1] 
中文名
米米爾隆
外文名
Mimiron
定    義
奧杜爾
屬    性
虛擬人物

米米爾隆困難模式

按下米米爾隆身後的紅色按鈕,激活自毀模式,在10分鐘自毀計時內擊敗米米爾隆。

米米爾隆戰前準備

由於米米爾隆所在的位置已經靠後,相比你們團隊的裝備也換得相當好了。好裝備是擊敗他的第一個基礎。
注意米米爾隆是“駕駛”着他製造的產物來與團隊比試,而他自己是無法被攻擊的,攻略中但凡提到“米米爾隆”一般都是説他當時開的機器。
戰鬥過程中,團隊需要一名術士坦克。

米米爾隆戰鬥介紹

戰鬥開始時,全員進入房間。米米爾隆在開戰之前先會有一些簡短的台詞,團隊可以趁機佈置。台詞結束後,米米爾隆跳入他製造的機械——烈焰海獸Mk-II,開始戰鬥。獵人立刻將戰車誤導給坦克,坦克背靠牆壁。
團隊主要站在房間中央區域。
機械資料卡A:
對步兵重裝戰車 烈焰海獸Mk-II,HP=不明/6700k。
肉搏攻擊(車頭對人戰槌)約6k/10k傷害。
高感度地雷發射器:每過約40秒,米米爾隆會向周圍撒下10-12個高感度地雷,圍繞自己大略成圓形環繞。高感度地雷發現自己頭頂有人路過的話就會爆炸,造成3碼範圍內約20k火焰傷害。
高壓電外裝:每過約30秒,米米爾隆會啓動這個武裝,4秒後爆發坦克外裝的高壓電,對周圍15碼半徑所有目標造成100k(即死)的自然傷害。
等離子主炮:每隔約45秒,米米爾隆會對當前目標發射等離子主炮,7秒內造成100k/210k的自然傷害。治療必須全力加住,防禦性的特技也應該在這時候啓用。
燃燒汽油火箭彈:米米爾隆會以高頻度亂射這個技能,並且優先選擇遠程。對着彈點5碼半徑內造成10k火焰傷害,並使被擊中的目標着火,8秒內再受到24k火焰傷害。
戰鬥過程和格羅布魯斯稍微有點相像,坦克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拉着烈焰海獸Mk-II跑動一段距離,離開高感度地雷區域。在此同時,還要不斷找空隙準備脱離高壓電外裝的攻擊。地雷的感知範圍是3碼,找空擋鑽過去是必備的技術。
麻煩點在於同時出現高感度地雷和高壓電外裝攻擊的時候,如何最快速度找到空隙跑出去,以及治療如何應付等離子主炮的超高治療壓力。團隊本體也會不斷受到燃燒彈的攻擊,因此治療的工作並不輕鬆。建議在這一階段對坦克使用各種保險技能。
團隊輸出要儘量開大,最快速度把烈焰海獸Mk-II打到行動不能。然後米米爾隆會將坦克開到房間一邊停下,開始第二階段。
此時,米米爾隆會從房間中央的密室裏喚出第二台兵器——VX-001對人激光炮台,並開始駕駛。這台武裝固定在房間中央,沒有仇恨列表,隨機對各個方向使用它的攻擊。
機械資料卡B
VX-001對人激光炮台 HP和烈焰海獸Mk-II相同。
無肉搏攻擊。
全方位熱能放射裝置:每隔約30秒使用一次,釋放一道全房間範圍的熱能衝擊波,造成2k傷害,並在接下來的5秒內再造成10k火焰傷害。
十連裝連射激光炮:頻繁使用。米米爾隆瞄準某個團隊成員所在的方向連射3秒,造成連續6次2k的自然傷害。射角約為20度錐形,無限射程。
腕部充能:持續4秒,待充能完畢後VX-001可以使用P3Wx2。
P3Wx2激光彈幕(正確名稱為pew pew激光彈幕-_-|||):米米爾隆對開始充能後自己面對的方向開始發射激光彈幕,並且在發射過程中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20度,火力覆蓋1/3個房間。被命中的話每秒會受到80k(即死)的傷害。
背部火箭炮:在火箭炮發射前4秒,被瞄準的目標所在位置會出現準星。4秒後,米米爾隆從背部發射火箭彈攻擊準星位置,造成3碼半徑1500k(即死)火焰傷害。千萬不要被打中!
VX-001出現需要大約二十秒左右,此時全團均勻地在房間中散開。
一旦VX-001進入可攻擊狀態,就可以火力全開。治療要保證散開照顧到房間每一個角落,團隊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時候受到傷害。
團隊成員在這一階段中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保證自己不死,尤其是迴避火箭炮。這點對近戰來説尤其重要,他們比較難看見自己腳下的瞄準標記。
當團隊能保證生存後,全力攻擊VX-001。他只有很低的HP,應該會被飛快地打翻。VX-001行動不能後,米米爾隆從裏面跳出來,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中,米米爾隆會駕駛空中指揮單元,召喚大量機器人攻擊團隊,它自己則在空中攻擊,必須被一個術士坦克住。
機械資料卡C
侏儒頭部型直升指揮單元 HP=不明/4700k。
無近戰攻擊。
口部離子炮:空中指揮單元的唯一攻擊武裝,2秒準備時間,15k傷害。術士坦克需要很多治療。
指揮:按照以下規律召喚雜兵:每10秒從綠色傳送器送出一個廢鐵人,每15-20秒從指揮單元中丟出一個炸彈人,每25秒從橙色傳送器送出一個攻擊機器人。
廢鐵人:190k的HP,肉搏攻擊3k不到,會從房間周圍9個傳送器的任意一箇中出現。
炸彈人:100k的HP,被丟下後追逐隨機團隊成員(除了術士坦克),15秒後或抵達目標旁邊後爆炸,對近戰範圍造成25k火焰傷害。
攻擊機器人:670kHP,從房間周圍傳送器傳送抵達。由於40k以上的每擊傷害,他們不能被坦克而是應該被風箏和控制,同時進行擊殺。它們會使用電磁網,使某個團隊成員無法移動4秒並受到50%額外傷害。死亡後掉落電磁核。
這一階段無固定站位,全團都在打運動戰,隨時都在改變位置應對雜兵,概念和瓦絲琪二階段非常像。
一個獵人要負責起標記並風箏攻擊機器人的任務,團隊的遠程輸出負責摧毀和控制機器人——他們吃所有減速和昏迷特效,而移動速度遠高於普通玩家。這項工作要進行得足夠快,在兩個攻擊機器人之間騰出一些時間,此時使用電磁核將空中指揮單元拉到地面上,有空閒的輸出就可以去攻擊空中指揮單元。
如果團隊DPS足夠高甚至可以考慮安排幾個遠程全程攻擊空中指揮單元,但一定要保證場上的攻擊機器人不超過1個。注意這是一場控制的戰鬥,不要在那裏無腦攻擊,收效不會好的。
這場戰鬥中可以使用電磁核拉下空中指揮單元進行高傷害打擊,但並不建議新團隊將所有輸出全部集中上去,這樣做會導致你們錯漏在攻擊機器人上的輸出而大大提升難度,但對於要衝擊困難模式的團隊來説,這是必備的技術。
空中指揮單元行動不能後,進入最終階段。
這一階段中,米米爾隆會將烈焰海獸Mk-II,VX-001和空中指揮單元進行合體,組成人形作戰兵器V0-L7R-0N!準備應付WOW史上最激烈的戰鬥之一吧!
階段中,整個米米爾隆以烈焰海獸為腳部進行移動,而烈焰海獸與空中指揮單元有各自的仇恨目標,各自進行各自的攻擊。
三個部分的HP都是原來的一半,但必須在10秒間隔內全部擊破,不然會互相修復到50%。
首領資料卡——V0-L7R-0N
腳部——烈焰海獸Mk-II,HP=不明/3400k。
保持有普通攻擊,威力和原先一樣。
高感度地雷發射器:每過約40秒,米米爾隆會向周圍撒下10-12個高感度地雷,圍繞自己大略成圓形環繞。高感度地雷發現自己頭頂有人路過的話就會爆炸,造成3碼範圍內約20k火焰傷害。
高壓電外裝:每過約30秒,米米爾隆會啓動這個武裝,4秒後爆發坦克外裝的高壓電,對周圍15碼半徑所有目標造成100k(即死)的自然傷害。
軀幹——VX-001,HP=不明/3400k。
雖然在空中,但由於高度比較低,仍然可以被近戰攻擊。
手部十連裝連射激光炮:頻繁使用。米米爾隆瞄準某個團隊成員所在的方向連射3秒,造成連續6次2k的自然傷害。射角約為20度錐形,無限射程。
P3Wx2激光彈幕:米米爾隆對VX-001的朝向開始發射激光彈幕,並且在發射過程中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20度,火力覆蓋1/3個房間。被命中的話每秒會受到80k(即死)的傷害。
背部火箭炮:在火箭炮發射前4秒,被瞄準的2個目標所在位置會出現準星。4秒後,米米爾隆從背部發射2發火箭彈攻擊準星位置,造成3碼半徑1500k(即死)火焰傷害。千萬不要被打中!
頭部——空中指揮單元,HP=不明/2400k。
口部離子炮:空中指揮單元的唯一攻擊武裝,2秒準備時間,15k傷害。術士坦克需要很多治療。
概括起來説就是“米米爾隆戰第一階段,加上激光,很多的激光。”
團隊需要立刻將輸出組分開,按照40%攻擊腳部,40%攻擊軀幹,20%攻擊頭部的比例分開,治療一人看術士,分配必要數量的治療照顧坦克,其餘治療照顧全團。
階段中的主要敵人是:高壓電外裝,高感度地雷,火箭炮和激光彈幕。
現在的米米爾隆似乎有些BUG,如果米米爾隆在釋放激光彈幕的時候腳部有移動,那麼可能會引發激光彈幕在整個房間中亂掃的情況,因此建議坦克和團隊用各種大技能硬抗過第一次高壓電外殼(這次高壓電和激光彈幕總是同時到來)。正常情況下,米米爾隆的軀幹會自己選擇一個方向(無視烈焰海獸的當前面對方向)發射激光彈幕並旋轉,所以輸出需要隨時注意軀幹的動向和朝向。坦克也需要回避。
另一個可能的BUG是如果激光彈幕殺死了它首先指定的目標,那麼就有可能發生激光彈幕追着VX-001的隱藏仇恨列表目標從前到後一個個秒殺過去的情況。避免的方式自然是不被激光彈幕打死。
戰鬥中,坦克需要回避高感度地雷和高壓電外殼,團隊還要應付激光彈幕和那每隔一段時間就飛出來的兩發火箭彈(還是1500k每發……)。
掌握好生存因素之後,剩下的問題就是輸出了。把每個部分打得剩下5%左右——這可能會花費很長時間——再同時將其擊墜。
完全完成後,恭喜,奧杜爾最難戰鬥之一的米米爾隆戰被你們啃下來了。

米米爾隆挑戰項目

調整炸彈
在全團無人被火箭打擊,高感度地雷和炸彈人傷害的情況下擊敗米米爾隆。
其實不難吧?只要細心就可以了。
並不友善的火力
讓一個攻擊機器人被米米爾隆的火箭打擊幹掉。
簡而言之,留一個攻擊機器人到第三階段,然後碰運氣……這事情非常麻煩。
烈火金剛
在開啓V0-L7R-0N的自爆裝置的情況下擊敗米米爾隆。
歡迎來到米米爾隆的困難模式——整個奧杜爾最令人煩心的戰鬥。
米米爾隆的自爆裝置就在它的背後的牆上,只有戰鬥開始前能按下。按下後戰鬥會多出一個10分鐘的計時,而米米爾隆的HP和攻擊力也會提升25%。此外,由於自爆裝置的開啓,將啓動發明迴廊的自毀程序,房間中每20秒將會產生一次小規模的爆炸,點燃房間中的某個部分並對玩家造成傷害。10分鐘過後,整個房間將會爆炸,直接消滅整個團隊。
為了應付這種情況,米米爾隆會戴上消防安全帽並開始使用各種消火技能。玩家不僅要學會如何應付不斷髮生的爆炸,還要懂得應付米米爾隆的各種消防技能(它們也會對玩家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此外仍然需要保持高輸出來對付米米爾隆多出來的HP。這場戰鬥毫無疑問是奧杜爾中最難學習和實施的戰鬥之一。
爆炸造成的火焰一般出現在某個玩家附近,每次3個,每秒能對站在上面的玩家造成10k的火焰傷害,且多個火堆的傷害會疊加。火堆的直徑約3-4碼,並且會緩慢地向着距離自己最近的玩家延伸出去。火堆絕對不會自然消失,只會被米米爾隆和它的手下的特殊攻擊消滅。

米米爾隆小技巧全集

消火劑噴射裝置:裝備在烈焰海獸Mk-II上。每大約一分鐘使用一次,發射時會撲滅房間中所有的火焰。濕滑的液體會使所有玩家施法速度降低一半,持續8秒。合體狀態下不會使用。
小型消火噴射裝置:裝備在VX-001上。效果和烈焰海獸裝備的消火劑噴射裝置類似,但範圍只有自身周邊的10碼。使用得非常頻繁。合體狀態下不會使用。
消防導彈:裝備在VX-001上。米米爾隆會像發射普通火箭一樣發射消防導彈。它們會瞄準任意一個火堆降落,並且形成一個水球。10秒後水球會引爆,對30碼半徑範圍內玩家造成10k/40k的傷害並擊飛,同時消滅範圍內所有火焰。平均35-40秒使用一次。合體形態下仍然使用。
緊急消防機器人:由空中指揮單元召喚。它們每30秒出現3個,和普通機器人一樣從周圍的傳送裝置傳送出來,傳送時發出藍光。它們不會攻擊玩家,自顧自地尋找火焰並施展“噴水”來消滅火堆。噴水會對玩家造成15k的傷害,因此戰鬥時儘量避開它們。此外,它們的“刺耳警笛”會造成自己身邊10碼範圍的沉默效果。合體形態下不會出現。
在對抗烈焰海獸Mk-II時,戰鬥方法基本是和普通難度相同的,只是每次地雷過後,坦克都要將米米爾隆拉至房間的另一個部分。房間地面上的裝飾把房間自然分成了3個部分。戰鬥在其中一個部分開始,每當Mk-II發射地雷後,整個團隊都將側移一個部分。最後,當玩家兜了一圈將三個部分都移動過之後,米米爾隆也應該釋放消火劑了,此時追着你們繞場一週的火焰也會全部消失。
在這一階段中,最要小心的是米米爾隆的等離子主炮的攻擊。它的攻擊力提升了25%,所以團隊應該使用各種減免效果和最好的治療來看護坦克。
最好能在Mk-II使用第二次消火劑之前結束戰鬥。
對抗VX-001時,近戰仍然堆在BOSS腳下,遠程組則分為三個小隊,每個小隊集中站在房間的一個部分。這樣可以保證羣體治療的最大發揮,並且1/3的場地也足以迴避VX-001的各種攻擊(消防導彈,激光彈幕,火箭打擊等)。儘量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部分。
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彈鋼琴般地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並維持輸出。沒有訣竅,只有認真練習。這幾乎就是最困難的一個階段了,經驗能幫你們度過這一難關。
戰鬥從第二階段轉到第三階段時,團隊應該聚集在房間最大的一個火堆旁邊。如果房間中有較大的空間,就一定要避開那裏。下一階段中,整個團隊都應該呆在火堆附近。
為何讓你們不要讓Mk-II在第一階段放出第二次消火劑是有原因的:整個房間中,火堆最多隻能存在五十餘個!也就是説,控制好房間中火堆的位置後,無論是新的爆炸還是火焰追人都再也不會發生,這樣會使戰鬥變得非常輕鬆。這種情況在打倒VX-001之前一般不會出現,但對第三階段及以後的戰鬥異常重要。
對抗空中指揮單元時,將緊急消火機器人放在第一順位優先打掉!它們的消火會導致新的火焰誕生,這樣會對團隊造成異常大的麻煩。遠程第一目標就是它們,而近戰則在力所能及的時候消滅它們。攻擊機器人在這一階段中應被坦克而不是風箏。
只要消火機器人被消滅得夠及時,第三階段相比之前的VX-001會輕鬆很多。不過戰鬥不能拖久,一定要在計時到6-7分鐘的時候擊落空中指揮單元。
基本來説,第四階段的V0-L7R-0N反倒會是最便當的階段。
這一階段只有這兩個任務:
·躲開任何能殺掉你的東西。
·有足夠的時間去打垮V0-L7R-0N。
相比普通難度,主要是這個房間經歷了第三階段後已經基本都是火焰了。如果你把消火機器人全部消滅完畢,那麼這一階段中火焰數量應該還是封頂。如果這一階段中房間中仍然零零散散地到處是火的話,就只能依靠消防導彈來解決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