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篩爬

鎖定
米篩爬是浙江省桐廬、諸暨、浦江等地的一道傳統風味小吃。把面和虛後,搓成一指寬麪條,然後扯下一小團,用大拇指在米篩上“爬”——摁,卷,再輕輕一拔就成。菜料以芋頭,土豆,筍乾,鹹菜,蘿蔔乾與排骨切碎切片伴煮為多。調料除普通鹽外,葱末、蒜糊、薑絲、胡椒、辣油等均可,因時而異,隨人喜好,自由調味。“米篩爬”做好後,外形好看,吃起來又韌又爛,口感好,別具風味。
中文名
米篩爬
所在省份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做    法
扯,摁,卷,再輕輕一拔就成
菜    料
芋頭、筍乾或鹹菜等與排骨伴煮
特    徵
有韌性,口感好,爽滑,外形獨特

米篩爬起源

有個故事是關起於“米篩爬”的:
以前浦江是個偏遠貧窮的彈丸之地,秋夏農忙季節農事非常繁重,男人們每天起早貪黑的在地裏幹活,婦女們則在家裏洗衣做飯餵豬。
火腿土豆燉米篩爬 火腿土豆燉米篩爬
那時候的鄉下多以麪食為主,當時沒有手錶,男人們做生活往往會忘了時間,等他回到家的時候麪食已經糊了;有時候婦女們把做好的麪食裝在飯桶裏,拎着掛籃(一種籃子)送到很遠的地裏,麪食非但糊了而且沒有了熱氣,吃起來簡直就像喝麪湯一樣,不好吃而又吃不飽。男人們吃不飽就沒有力氣做生活啊,於是有一位的主婦就不忍心了,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想出一種不會糊掉、冷掉也好吃的麪食來。
話説有一年到了秋收季節,這位主婦剛剛將新碾的白米篩好,心裏惦記着在外做生活的丈夫,沒有將米篩子收起就開始揉麪了,正當她在揉麪的時候,她的小孩也摘了一個小麪糰在一旁的米篩子上揉,主婦驚奇的發現小孩在米篩上揉出來的麪糰兒佈滿了雕花一般的小釘,甚為好看,於是她突發萌想,乾脆學着小孩的樣子,在米篩上一摁一捺一彈,不一會功夫,一個個“雕工”細緻的小東西爬滿了整個米篩子。主婦欣喜異常卻又起了一絲擔憂,喜的是丈夫看到這麼精緻的的麪食一定會跟她一樣高興,會誇她和小孩,明天村裏人知道了大家一定會都來學她呢;憂的是萬一丈夫回來了,這新鮮玩意已經糊成麪湯了怎麼辦?
時間容不得她再去細想,還是和往常一樣她將這些麪食下了鍋,水一開揭開鍋蓋只見所有小疙瘩都浮出水面翻滾着,一個一個白白嫩嫩的晶瑩剔透,自己就忍不住嚐了嚐,發現味道還挺香。然後她又放進了一些生菜和筍乾,繼續往灶堂裏添柴禾,五分鐘後水又開了,再嘗一次味道已經很棒了,香氣撲鼻鮮味實足,跟以往做的任何一種麪食都不一樣。
等到丈夫歸家的時候又是已經很晚了,妻子揭開鍋蓋一看發現這次的麪食竟然沒有糊掉!遲歸的丈夫看見妻子端上來的奇怪東東滿腹疑惑,一個個小東西做得那麼精緻,心裏甚是佩服妻子的手藝,但是他又有些生氣,對妻子説生活都忙不過來了,你還有閒功夫雕刻這些吃的東西?!妻子並不生氣,勸丈夫嚐了再説,丈夫皺着眉頭吃了一口,嘿嘿這東西真好吃啊,吸溜吸溜一口氣吃了個精光。妻子又給她添了一碗,這次他吃得慢了一些,一邊細細品嚐,一邊問妻子這麼好吃的東西誰教你做的呀?妻子就前前後後的把過程説了一般,丈夫那個高興啊,這麼好看這麼好吃的東西做起來竟然如此簡單不費時間,他迫不及待地要給這新鮮玩意起個名字,妻子靈機一動,説:“這是你兒子在米篩子上爬出來的東西,就叫米篩爬吧。”
於是,這種浦江獨有的以工具和動作命名的食物“米篩爬”就這樣誕生了,一傳十十傳百的,沒多長時間米篩爬傳遍了整個浦江,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米篩爬,有的人家沒有筍乾就用蘿蔔代替,沒有蘿蔔就用青菜,花樣也就多了起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米篩爬的樣子和做法一直流傳到至今,所以你去浦江的鄉下看看,儘管今天幾乎沒有人再操農活了,但是每家都會保存這一個米篩子。

米篩爬名人故事

“米篩爬”可説是浦江獨尊的江南麪食魯迅先生在1927年從北京到上海,第一次吃“米篩爬”是在上海的一個浦江人家裏,他就是抗戰後成為著名戰地記者的曹聚仁
據曹氏夫人王春翠回憶,魯迅來到金神父路(即今上海瑞金路)花園坊曹家,她即以“米篩爬”招待。後來魯迅夫人許廣平抱着公子同海嬰也來吃過。魯迅夫婦都説,“米篩爬”很好吃,又韌又爛,咀嚼起來口感也好,不愧為江南美食。
賈平凹在《陝西小吃小識錄》中載有一種叫“圪坨”的麪食,以蕎麪為料,掐一小團在草帽上搓出花紋,煮而食之。在山西,也有一種麪食,以麪粉或蕎麪製作,取紅棗般大小面丁,用拇指搓捻成凹型,配料為西紅柿、肉絲、菜葉,調料用辣椒滷。在上海、蘇州一帶,也有一種將小麪糰在木梳上按壓而成的麪食。此三者,雖有共同之處,但都不如浦江“米篩爬”玲瓏有致,紋理美觀,釣人胃口。

米篩爬特產功效

麪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泄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另外,蔬菜也含又很多的維生素,營養豐富。